且说北京王府
% ^% d; k% B+ A: f; I4 u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缺一不可的,但住在社会生活中则是千差万别的。以过去的北京而言,住所一般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四合院(或三合院)组成的。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不但是来往、采光、通风的枢纽,而且也常是休息和家务的场地。一般“小康之家”都住这种建筑比较简单朴素的四合院。 o9 v3 s/ l% c. O
比较大型或中型的住所,它的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四合院组成的复合体,沿着一条轴线排列起来,形成一连串的几进院落,有的又在两侧伸出跨院。这种“高级住宅”的建筑规模大,质量也更加考究一些,而且往往还带有花园。高级多院型建筑现存的有几十处私家宅园和几十处王府。
8 s$ E( u2 f3 u% r+ M “我们现在把住所都统称为住宅,可是在帝制时代对住所的称呼是不能随便乱叫的。《大清会典·工部》记载:‘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称王府。’王府不仅品级高,而且建筑规模大,王府中的正房称为殿,殿顶覆盖绿琉璃瓦,殿中设有屏风和宝座,外表看上去很象一个缩小的宫廷。‘府’比起王府来规模就小多了,府不仅不能用琉璃瓦覆盖屋顶,而且正房也不能称殿,当然屏风和宝座就更不能设置了。除此之外,在房屋间数、油饰彩画、台基高低、门钉多少,王府和府也都有规定,不能逾制。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称‘第’。清代有些权贵的宅第虽不能称‘府’,但其规模并不亚于‘府’。如:乾隆时的权臣和王申的私宅就是后来恭亲王府的前身。
, G r; M2 ^3 }2 V) r “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统归内务府管理,一旦撤掉了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产权收归内务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一般都是私产,由住房人建造或购置。”(引自孙广安文)
% n( H6 f3 x8 Z1 t' A& Q5 o4 J 北京城里的王府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拓城开始,一共修造了多少王府宅第(包括公、侯、伯、子、男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实在难以考其确数。王府井在明代就建有王府。永乐年间,东安门东南就建造了十座王邸,共八千多间房子,都已经不好寻找了。个别的王府旧址,扩建成了清代王府。清季遗存的王府,则尚有数十座之多,这里只是略作记述。先从至今未全毁的清末所谓八大家“铁帽子”王府及后来封赐修造的四大家王府谈起,其中着重介绍保存较好的醇亲王府和恭亲王府,并略及其他满、蒙王府。
* E5 u& Z, q. y1 H1 P 上述十二家王府建置都是按照一定的形制规划修造的,只有肃、庆两府并非王府形制。这种建筑多采用“大式”做法,应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雕砖、雕木、彩画、刻石等精细工程。可以说,在北京的古建筑物中,除了宫殿、坛庙、园囿外,就要数王府了。 5 ^% w* @+ H, c& }) c
王府的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以自由配置,这里将中路形制记述如下:
9 ?1 F/ d' l, c$ T9 x 亲王府门五间,郡王府门三间,又称宫门(均系坐北朝南),前有门罩(即上有起脊屋顶而下无门窗者曰“罩”),过道高出地面。府门东西各有角门一间,均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车亥禾木(古人称行马)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如果两座阿司门是东西相对,而又让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北面府门前有石狮一对,故又称此为“狮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门对面则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旧为兵丁所住,也有回事处等,设置于此。 : }, K1 o" }# Y: v- g
进府门,东西两厢各有楼房三间,再往里就是大殿,俗称银安殿(台基高1.5米),也是亲王五间,郡王三间,亲王大殿和府门均用绿琉璃筒子瓦,郡王则用筒子瓦。大殿只有在举行大庆典礼才开放,平时都是锁着的。人们出入均须绕东西甬道而行。由甬道进去的一幢建筑为二府门,又称小殿(三间)。二府门东西各有房子三间,为首领太监及使唤太监住处。二府门院内的东面竖着一根“祖宗杆子”,上有容器,每逢祭祀,放着猪内脏等食品在内。二府门正北就是神殿,均系五间,两旁也有东西配殿。它的西边那间有一铺炕,是用“几”形砖砌的,但名为■字炕。西墙挂着多种乐器,是供萨满太太跳神时吹拉的。西墙北墙都设有神柜。神殿的东间是亲王、郡王及其袭爵者合婚的处所。结婚后须要在此住一个月,始迁至跨院(住房、书房等皆在跨院)。神殿北而通称后楼,这里有“遗念殿”等建筑。遗念殿是专门供奉先帝先后生前穿戴之衣帽等物品的。清代向例,帝与后崩逝后,由继位的皇帝将先帝先后生前穿戴的遗物,颁赐给各王公大臣,美其名曰“遗念”。也有的将遗念设置于小殿,故又称小殿为遗念殿,而将后楼变为库房之用。各王府对规制内的殿堂,除神殿和银安殿外,其所用不同。绝非“一刀裁”。 [# \0 ^! {5 W' R1 |5 [3 `2 i5 w0 N
在中路的东北角,建有家庙一幢(又称影堂)。王府西边不远,有一处吉祥所。府里的服务人员,如妇差、使女、散差太监等,一到病危都送到吉祥所去,可在此养病,但不能办丧事。府中姬妾和未成丁的“小口”,多在吉祥所发丧。
( G+ u, z1 o# r! i1 { 清代的王府都是按上述形制建造的。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大家亲王都赐有大型府第。由于他们战功显赫,赐封以后,可以隔代不降爵,这叫“世袭罔替”。是故,后世以礼亲王为首称为八大家铁帽子王。本文按今天的街道名称将一些主要的现存王府,略述如下,以供参考。 ! M/ r; u4 l# _8 x0 i
我是在睿亲王府出生的,所以,先从我家叙实开始。我家的王府本是新旧两个。旧府所在地为“明南宫”,即是明代在南内所建的洪庆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诗曰:“百僚车马会南城”,写的就是“南内”。是指明代皇城的南部而言,实即位于紫禁城以东。第一代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赐府就建在这里。当时,清世祖福临(顺治帝)年幼,由叔父多尔衮任摄政王,独揽军政大权,实际上此处是清朝入关后的“政治中心”。顺治七年十二月(1650初)多尔衮死于木兰围场。因为顺治帝对他素怀不满,在他死后不久就以谋逆罪被剥夺了爵位,睿亲王府旧府也就废了。到了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吗哈噶喇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名普度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了睿亲王的封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世袭封爵,因为睿亲王旧府已改佛寺,就把石大人胡同原来的饶余亲王府,改为睿亲王新府。新府即今天的东城区外交部街路北,前为大同中学,解放后,改为北京市二十四中学,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已分为两校:前为外交部街中学,后仍为二十四中。府中建筑物除将神殿改为礼堂,略似原物外,余皆面目全非。我的童年生活于此,直到1925年因我家用以抵债而出,这才干净彻底结束了腐朽的王府生活,而后渐渐走向自食其力之路。但至今的王府生活仍历历在目,均分章予以纪实,供参考,供联想。 ; T& y( T7 }4 t$ Z$ i' W& R6 N
以下的各王府大略,只力求取材翔实而已。 , {- n8 [ G0 x2 Z8 L a% V* X
(一)礼亲王府,第一代和硕礼亲王为清太祖第二子代善。至今,这座王府是清代王府保护较好的一处。王府占地百多亩,在西安门南边。最初东边挨着西皇城根,南到东斜街大酱房胡同,西临缸瓦市,北到板场胡同。1927年,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华北大学曾租用礼亲王府做校舍,该校为私立学校,经费拮据,无力对原有建筑进行改建,故王府保护完好。在华北大学租用期间,末代礼亲王金睿铭,全家仅住王府的后半部。1943年日本人市谷留治郎介绍售与“满铁”,金睿铭全家才搬迁到了吴量大人胡同居住。没过几年就一贫如洗了。
* d) d' L4 w/ M, M% K6 { 礼亲王府有一个花园在海淀镇,后称“乐家花园”。当初花园分前园和后园。前园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无一缺余。后园以叠石假山,将各个景区分隔开来。后来王府日益衰败,以府内秘方卖给同仁堂药铺制药,借银度日,到民国前,所欠债银达数万两之多,后来不得不将花园抵债售予同仁堂。从此成了乐家的乡村别墅。现在这处花园仍保存较完整。 + O. P. M3 [* _. U0 c- Z
解放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曾在礼亲王府办公,现在是国家经济委员会的一处办公地点。
/ G/ \9 {& w/ ^) H# e4 t& a$ m' n (二)豫亲王府,第一代和硕豫亲王名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为多尔衮的弟弟。王府旧址在东单三条胡同,即现在的协和医院所在地。原王府建筑所存无几。 * [( v8 |4 E& w9 Q, Y$ w; h, u$ _3 d
(三)顺成郡王府,在西城白塔寺的南面的太平桥大街路西,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所在地。第一代多罗顺成郡王名勒克德浑。直奉军阀混战后,此府曾归张作霖所有。
; F6 v& L j- r1 \# ^# ^ (四)庄亲王府,第一代和硕庄亲王名舒尔哈齐。原府第在西四北平安里西太平仓,王府建筑均已拆除,现在有战友文工团住在原府的东北角。这座王府最初封号为承泽亲王,后因其子孙争立,惹怒了康熙帝,以他的第十六子允禄嗣袭其爵,始改为庄亲王。 ) u# S1 S4 Y/ M
(五)郑亲王府,在西单以北大木仓,解放前,是中国大学校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在地。第一代和硕郑亲王名济尔哈朗。1985年郑亲王府进行了全面修缮,10月竣工。现在尚未对外正式开放,但在王府中它算焕然一新了。 4 t1 _- Q1 C1 k7 G f
(六)肃亲王府,在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前,在东交民巷(即后来的英国兵营),《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肃亲王府迁至北新桥南船板胡同(今东四13条)街北,其规模非王府形制。
1 E" ^3 v, s; v, V0 q6 G6 x (七)克勤郡王府,在宣武门内新文化街,即今新文化街第二小学。府第虽不宽大,建筑却精致紧凑。有三进庭院,前、中院正房五间,后院七间,东西房也很整齐,也是保存得较好的一座王府。乾隆初年绘制的《京城全图》上就绘上了这座王府。
/ i# V. Q0 s, `/ _ 第一代多罗克勤郡王名岳托。他的重孙纳尔苏封平郡王,即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姑父。康熙指配曹寅的长女为纳尔苏的嫡福晋(正夫人)。后来,纳尔苏治罪削爵,其子福彭封平郡王,即曹雪芹的表兄,他们交往甚笃。无疑,曹雪芹在克勤郡王府的活动,红学家们似应予重视。 6 o/ U* @. u6 t7 S+ C+ V
以上六家亲王府和两家郡王府,就是“八大家”,均系“世袭罔替”。在清朝的惯例中,一般的世袭爵位都是降一等承袭,如亲王之子袭郡王,郡王子之子袭贝勒。世袭罔替只限于被认为有“特殊功劳”的,如清初参加“开国”战争的八大家铁帽子王。以下还有四家著名王府,虽也是世袭罔替,但赐封年代晚些。首先是康熙第十三子,名允祥,始封和硕怡亲王。乾隆三十九年(1774)特下诏旨以“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 # ?1 n: w4 H5 \% D/ d' f; \9 u
怡亲王府,当初是怡亲王允祥的王府。他最初封爵时,王府在冰渣胡同,后舍宅为寺,当时名曰贤良寺。后来才迁到今朝内大街路北,科学出版社所在地。该府屋宇宏深,庭院开阔,形制崇丽,现在还保存着当年中轴线上的部分主要建筑物。同治初,因怡亲王载垣获罪削爵,则将此府赐予道光皇帝第九子孚亲王奕讠惠,故又称“九爷府”。 , E9 f5 W' S( ^1 v8 B8 q
庆亲王府,在地安门外定府大街,原是乾隆帝的权臣和王申的旧宅。嘉庆四年和王申被诛,没收其宅,赐给第一代庆亲王永■作府邸。永■是乾隆第十七子,是最小的儿子。乾隆五十四年封为贝勒,嘉庆四年正月晋惠郡王;后改封庆郡王。二十五年病危,嘉庆皇帝亲临探视,晋封庆亲王。府内原有大小房屋、厅堂数百间。后来又修了万字楼和戏楼等建筑物,无不华丽精致。永■死后,府中的管事阿克当阿代替绵■(上"敏",下"心")(永■第三子袭郡王)上书嘉庆帝,交出“亲王不应有之物”,如太平缸五十四件,铜路灯三十六对。这批“违制之物”制作得极为精致,其中铜路灯就比紫禁城内的路灯还要精致。 5 f$ w' f' J- z: w9 Z5 v5 u _
庆亲王奕匡力,生于道光十八年二月,咸丰二年封贝子,十年晋封贝勒。同治十一年晋郡王衔。光绪二十年懿旨封为庆亲王,三十四年又以亲王世袭罔替。自同治以来,亲王世袭罔替者只有咸丰的胞弟恭亲王奕讠斤、醇亲王奕■。醇亲王府的醇亲王有两座府邸,一座是西城太平湖,一座是后海北岸。从醇亲王府的成立到衰亡,共约六十多年,历时三代。
% a- m: N2 \; ^) v5 N4 A& P' X 第一代的醇亲王奕■,是清朝六代皇帝■(上"日",下"文")宁(道光)的第七子,在他的四兄奕讠斤即皇帝位(咸丰)时,被封为醇郡王,但仍以皇七子的身分住在皇宫中,咸丰九年(1859)三月,奕■由宫中分封出来,遂居住在太平湖新府,仍挂有“内廷行走”的官衔。同治三年(1864)七月,加封亲王衔,十一年(1872)九月晋封醇亲王。十三年十二月(1874)奕■的次子载氵恬继同治之后人宫嗣位皇帝(光绪),特下优沼赐以世袭罔替亲王的待遇,并予以“免朝会行礼”和“有大政事备顾问”的一系列的优遇。王府平流十顷,高柳数章,夕阳衔堞,水影涵楼。李文忠《丁亥春日醇邸召游适园》诗:“……东风二三月,杂花千万枝。俯檐弄嘉禽,出诏窥文鱼。”足证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园。民国三、四年这里是中华大学,后改为民国大学,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
+ R) P& V/ T0 A) R8 e; h6 ]( X 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按照清代的规定,因光绪生于太平湖醇王府内槐荫斋,称帝后该府为“潜龙邸”不得居住,应予返缴,迁府于什刹海后海北岸。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二十一日,奕■病故,终年五十一岁。赐■“贤”字,特定其称号为“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又因奕■的长孙溥仪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的名义入宫,当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又改奕■的称号为“皇帝本生祖考醇贤亲王”。 x( u% s0 D6 ?& h1 e5 y
奕■病故,由其子载沣袭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死后,由载沣之子溥仪即位称帝,载沣摄政当国,府第改称为“摄政王府”,同时也称“北府”(系指太平湖旧邸为南府而言)。 2 y* ~3 H1 F4 z; O
民国十三年(1924)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以后,先回到这里,然后才迁居天津。王府北面有一座北京最大的花园,园中有“恩波亭”,很早就以所谓“恩赐分玉河水入宅”闻名。“平泉花木翠回环,相国楼台占此间”。就是写这里的风景。现在,为宋庆龄故居,王府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处。 ( W# `, V* m; e- s4 a; k A0 [) V
恭亲王府,据《宸垣识略》载,是在铁狮子胡同,即现在的地安门东大街东端。现存恭亲王府则在前海西街17号,即在什刹海的西边。文献资料确证,这座王府“最初是清乾隆后期权臣王申的府第。始建于1776—1785年间。乾隆死后,和王申失宠,嘉庆帝把这座宅第赐与其弟僖亲王永磷。咸丰元年(1851),咸丰帝封奕讠斤为恭亲王,将这座府第赐给奕讠斤。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52年6月9日)奕讠斤迁入奕匡力所住的府宅。从此这座府第称为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四十六亩半,花园占地三十八亩六分。府邸由多进四合院组成;花园有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极尽富丽堂皇。”现存的恭亲王府也是北京现有王府中布置最精,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除府邸外,还有一幢大花园。府邸有中、东、西三组建筑群。中路规制和王府相同,惟正中神殿已毁。后楼高二层,东西宽160多米,号称九十九间半,曾以木假山作楼梯,这是世界建筑物少见的。东边一组建筑,采用小五架梁式,是明代的建筑风格。厅前有一架生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长势仍很好,是北京少见的。西边一组建筑,正房为锡晋斋,院宇宏大,廊庑周接,很有气派。里面用楠木间木鬲,洞房曲户,回环四合,极为精妙。院内有两株珍贵的西府海棠,至今已活了二百九十多年。
1 I0 I: Y" L5 M" R 大花园在后楼的北面,不属王府形制。园子很大,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假山以云片石堆筑,附近有古井、流杯亭、飞来峰、翠云岭等景;后部假山以太湖石堆筑,分三层,底层空道,正中竖有康熙手笔“福”字;中层有两只荷花缸,夏末秋初,山上荷花盛开,蔚为奇观;顶层建有小阁,阁前有平台,是赏月的地方。假山前有一水池可垂钓。园子的东院用矮墙围绕,花木丛生,廊空室静,十分雅淡。以假山作屏的“福厅”,有三间抱厦厅向外突出,自朝至暮,都能晒到阳光。据说,这样的建筑在北京还没有第二所。1983年,恭王府已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园部分也已整修竣工。近期将要对外开放。 4 Y- {5 [/ V3 B
近来据一些红学家考证,恭亲王府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体验生活,汲取素材的地方。他们认为王府和大花园。很象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大观园。这座府园同《红楼梦》里写的“芳园筑向帝城西”,从“外河”“引泉”,乃至建筑布局,也有许多吻合的地方。还有一部分红学家则持不同的看法,认为:“文学作品是艺术概括,作者是观察了很多府第园林而提炼创造出来的,不会有什么大观园遗址。”1964年周总理参观了这座王府,并询问了这场争论的情况。他说:“不要轻率地肯定它就是《红楼梦》的大观园,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就不是”。周总理提议将这府园好好保护,作为建立有关曹雪芹的纪念性堂馆中的一个地点。 * i; s1 j, o3 k* }' _
王府和私家宅园等大型多院住宅常附有花园。花园一般建造在住宅的后面和侧面,中间有墙门和住宅相通。北京这种住宅花园还有少数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例如,太平胡同一号的花园就是明代建筑。这些花园经过巧妙的建造,楼台掩映、花木扶疏、山路宛转、曲径通幽,真正做到了有中国瑰丽的古典建筑,也有雅丽恬静的风景。王府的花园也有建在郊区的,但如引水进园,需经皇上特赏。醇王府花园中的恩波亭就是特许后建筑的。 % v. E) s! M# }; H3 H
除了上面写到的十几家大型王府外,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乾隆有十六个儿子,除了早殇的以外,长大成年,照例要分府。所以,当年王府是不少的,加上蒙古王公、贝勒和公主的府第那数目就更可观了。清朝末年,同治、光绪都没有儿子,咸丰也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分府,所以,道光的儿子的分府就数多的了。咸丰是他的第四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死的早。老五奕讠宗过继给叔叔绵恺作儿子,封忄享郡王。府第在朝阳门北小街烧酒胡同,俗称“五爷府”。奕讠宗嗜酒,量亦大,每在府中宴客,虽备有佳肴,却不许宾客下箸,必须对饮终席。偶然有个别客人因腹饥求食,则给他们吃秦艽馅包子,使人感其辛辣,难以下咽,以博哄堂一笑。从这一恶作剧不难看出王府的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5 _, Z7 Q7 ~# B0 a( \9 u( p+ ?
奕讠宗在西郊还有一个赐园,原叫熙春园,咸丰改名为清华园,即今清华大学工字厅一带。当时又称“小五爷园”。
' ?3 s/ ^. ?' A, t; g 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以下一些府第。
* a3 R- o- Y# h) V& L J1 C# l 钟郡王府,钟郡王奕讠合是道光的第八子。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卒于同治七年。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钟郡王府在龙头井,最初为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府。该府南部的花厅、花园等都已不复存在,北部基本保存完好,今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 D6 W! c- h1 G9 T
淳亲王府,淳亲王允礻右是康熙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淳王,雍正元年(1723)晋淳亲王。这座宏伟壮丽的府邸就在今正义路路西原英国使馆内,现属某部机关使用。这座王府现存布局和《大清会典》所规定的郡王形制完全一致。“这是一组宫殿式古建筑,翼角■(上"羽",下"军"),斗拱交错,占地广阔。原布局分三路。中路是其主要建筑,前为正门五间;进为大殿五间,东西翼楼各五间;后殿三间,两侧有顺山房;后寝五间,两侧有耳房各三间,前有东西配房各三间;最后的后罩楼则已无存。东路原建筑物亦无存。西路还存四合院一所。其后部尚属别致的英式楼房及面临正义路的大门,均属以后改建。” ! k5 a- K. c8 z3 F* E0 _
果亲王府和端王府,位于今之育幼胡同以西,新开辟的平安里西大街一带地方。育幼胡同原名端王府夹道,即今天的官园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 L5 u# I, n a' Y
果亲王是康熙第十七子允礼,是雍正、乾隆两朝都很受恩宠的亲王。雍正元年封果郡王,但“班在顺承郡王之上。”他得到的优遇,较之“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还要高。果亲王府改端王府时,其世袭者实为辅国公,府第遂迁往孟端胡同,俗称卓公第。端王府则为清代最末一个多罗端郡王载漪所在。后来王府被八国联军烧毁了,至今,端王府的遗迹遗物已不多了。果亲王在颐和园宫门外古牌楼北侧留下一座皇家园林,当年名“自得园”。园内假山怪石,楼台亭榭布列有序。园内湖心有座圆岛,岛上建有楼阁,为全园风景中心。到了清末,自得园改为升平署,专供西太后演戏的梨园子弟常居。
7 S% H6 n( ~+ L; h: D; ] 雍亲王府,位于内城的东北角,雍和宫大街路东的这座王府,本来是清康熙皇帝在公元1694年,为他的世子胤祯所建,当初叫“允贝罗府”。后晋爵亲王,才改称为“雍亲王府”。康熙驾崩,胤祯继承了帝位(即雍正帝),这里成为“潜龙邸”,才把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供喇嘛诵经,一半改为行宫。现在的天王殿为原王府大门,后面的七间大殿为王府正殿,其后的永佑殿为王府寝殿。后来行宫起火,焚毁无存。雍正三年(1725),上院改名雍和宫。1949年以后,经过几次修缮,更显得辉煌庄严,巍峨壮观,是目前北京著名的最大的一座喇嘛寺庙。宫内古物特别的多:如御笔御碑,铜狮铜炉,鬼神佛像,壁画雕塑,应有尽有,外间罕见。 . C0 q2 _, D8 r7 s C1 O
大公主府,大公主府是荣寿固伦公主府,前身为康熙第二十四子允秘诚亲王府,即今之东城大佛寺街,中医医院院址。荣寿固伦公主是恭亲王奕讠斤的长女,生于1854年,西太后垂帘听政以来,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有的处死了,有的革职了。恭亲王奕讠斤倒是个“不倒翁”,西太后为了笼络他,封其长女为固伦公主,并从中撮合将公主许配给前八大臣之一景寿之子志端。公主下嫁后又赐府给她,诚亲王府始改名公主府。清末民初,才称大公主府。该府东路有小花园,假山花木俱全。靠东墙有佛堂、影堂。府门居中,门内有东西配殿和正殿。寝殿后面还有后花园。 8 |; U5 y- ]2 M3 R
和敬公主府,在地安门东大街七号,即今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教育室。它的东邻是和亲王府(雍正第五子弘书的府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在地。和敬公主是乾隆的第三女,孝贤纯皇后所生,雍正九年出生。乾隆十一年嫁给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死于乾隆五十七年。她的后人进爵贝子,故又称达贝子府。现在,后半部分已拆毁盖了楼房,前面的殿堂已修葺一新。 9 {! k0 x+ t' C6 ^. { C1 c; v# y
洵贝勒府,该府位于西单商场东北东槐里一号院。当初载洵拥有这座府第,他是醇贤亲王第六子,是光绪皇帝和醇亲王载沣的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六叔。宣统时,载洵出任海军大臣。洵贝勒府1920年前后,曾为东北军万福麟购得。现在,府墙仍完好,府内已盖起了几幢楼房。但一号楼后的中路和西路,已经修葺一新。大门和东路尚未修缮。
" Q: z" S+ d, @- h0 b 那王府,是外蒙古亲王在北京仅有的一处王府。它在满洲和内蒙古的诸王府中,具有独特的风格。蒙古习俗明显,如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照例要在府中佛堂院内架设一座蒙古包,中间生个大火炉,亲王率领府内的喇嘛和其他人员,围炉唪经。
4 K$ A, [) {! r, M 那王府位于宝钞胡同(鼓楼东北),坐北朝南,临街有宫门三间。宫门东西各有阿司门一间,宫门内有座木质影壁。银安殿建筑宏伟,结构紧凑,殿宇均按皇宫形式建筑,只是规模小一些。 ! m I5 k! N9 r+ I
这些王府已成陈迹,王府成员至今尚在者已屈指可数,其后代尚多,其中不少人颇有成就。近年出版的《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一书虽有一、二失真之处,但史料翔实可供参考。
; i9 }3 f5 Y; U3 A _ 今天,已有几处王府正在修缮,是大好事。既然“大观园”能在北京平地而起,上海也大兴土木新建了“大观园”,若把北京的一两处比较完整的王府,拆除新建,恢复原貌,藻绘一新,任人参观,更是好事。随着“四化”进程,这一愿望能为期不远。
4 t- R* M; R5 B, I- f1 V; A. a'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