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尊镇岛国宝(2) ——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的故事
x( A! T ~! g9 o
C; |9 @0 `8 Z. |( s) Z8 A* v: U# I
; q/ B& c7 P! U8 \3 S H* w9 i5 L* k' n
% ~, k7 }7 K7 a! \5 R- }“不要造‘卢舍那’第二” " M, z9 g) U$ L7 P
创作金玉大佛的成功,是一代大师们艺术生命中辉煌的升腾。 - y1 ~" K5 m! G1 x/ @
艺术无止境。大师们又带着自己毕生的信念和追求,默默开始了更为辉煌、也更为艰辛的艺术苦旅:塑造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 $ ~! _6 J( _- V6 D# X
心中的“金玉观世音”如何定位?为此,曾一兵夫妇专程奔赴洛阳去寻找灵感。洛阳龙门石窟闻名世界,以庐舍那大佛为代表的那些显示大唐雄风、充满中国雕塑、绘画优美韵律的一尊尊佛像,千百年来不知令多少艺术家为之倾倒,他们要在这里吸收造像艺术的精髓。 % v5 j, z% Y" ~3 ?- p% I0 F1 B
“不要造‘卢舍那’第二!”这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达先生,对他们立意创作金佛时说的一句话。
& c: c) K! U7 {" m g' _ 为什么不要造“卢舍那”第二?难道卢舍那大佛不好吗?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是历史佛像中最有价值、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佛教的教义来看,它的感染力都是极强的。卢舍那大佛是汉化的佛像,完全脱离了从古印度传过来的那种宽肩细腰袒臂的佛像形象,而采用中国手法来塑造的。它从人的形象上更接近于中国人容易接受的感情和距离。它的面部表情、身姿形态、服饰衣纹,都可谓美的旋律。有艺术家称其为“东方的维纳斯”。杨伯达先生说:我们今人之所以看得起卢舍那大佛,就是因为它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而香港的天坛大佛虽然是很好的,但它毕竟是仿唐的作品,充其量是“卢舍那”第二。 & T% l: @5 X4 ^, [: ]
曾一兵夫妇说,杨伯达先生的点拨使他们茅塞顿开,一下子把整个设计拔高了!他们到洛阳是去寻找灵感的,但绝不能塑造仿唐艺术品。他们决心设计创造彰显当今伟大时代精神、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
: N$ x) d" t/ e9 p G5 {; E 树立了“第一”的设计思想后,曾一兵夫妇给自己出了道难题:既要有时代精神,又须有民族风格,还要在艺术上进行“超越”。
" M. S; M# I* A7 X% C 当曾一兵在苦苦构思的时候,张明娟已悄然钻进了各大图书馆。她翻阅了几乎所有有关佛像的藏书,包括世界各国、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画资料。记下特点,进行筛选。佛像本身既要庄严,又要慈悲。怎样才能以庄严的外表体现其慈悲的内心?张明娟进入“角色”了。她是在用“心”作呀!综合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资料和寺庙里观音像的图纸后,她发现历史上曾有过很多一面多臂的观音造像,四臂、六臂、八臂、十二臂、二十四臂都有。张明娟给自己设计的新造像定下了“一面多臂”的基调,最后定格在“一面八臂”的不空绢索观音身上。因它具有深刻的佛教涵义,又有多臂观音的优美造型,恰到好处。
* W8 c% L% O) L 在画了数不清的草图,又经不断地修改后,这尊早已在张明娟心中存活的观音像越来越具形了:她一面八臂,右上手持不空绢索,左上手持莲花,其余的手各持净瓶、弓箭、金钢杵,还有一只法眼手和一对如意吉祥手。这些法器的安排一方面尊从了佛教造像仪轨,另一方面也恰到好处地考虑了艺术造像的重心及视觉平衡。 3 M: ?4 w' Y H/ ^3 T- v
边陲寻宝 童子引路 8 |6 u& G- \7 _( ^
《金玉观世音》一面八臂,裙裾飘飘,立于翡翠莲台之上。根据设计要求,直径大约1米的莲台是由52片白色翡翠莲瓣组成,必须采用质地、色泽完全相同的一块原料制作。但要寻找这样一块上吨重的白色翡翠谈何容易?
! `. k6 k! K0 B1 a. p5 h2 O 西南边陲瑞丽是中缅边界最大的翡翠宝石交易市场,品种繁多的各类珠宝翠玉几乎都经过这个通道走向国内珠宝市场。 % f4 `0 G/ {0 W
为了实现白色莲台完美的设计方案,张明娟和珠宝鉴定师曾山等一行专程前去寻宝。
8 b8 u2 K) c7 m9 [3 _$ p& g* G e 走进瑞丽就像走进聚宝盆。尽管珠宝店家家相连、珠宝柜台目不暇接,但在他们仔细查看了每一条街的商店后,却不见他们希冀的大块翡翠。 2 _; w! p3 u# H+ F4 \
几天过后,张明娟等人踏破铁鞋,一无所获。那天傍晚,正准备打道回府时,一位小童子向他们跑来,说他知道哪儿有“大石头”,遂主动引路,带他们朝一个“老缅”家走去。本没抱多大希望,谁知一进“老缅″家的院门,就让他们眼睛一亮——地上放着一块黑糊糊的大石头!估摸着足有一吨重。这时天色已晚,他们打着手电筒左照右照,围着大石头转来转去.最后,狠着心一跺脚,豁出去赌一把?选第二天上午,当他们屏着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开料时,心头那叫紧张!大石头终于锯开了——哇?选温润的白色中微微泛着淡绿,正是她们日里梦里想像的翡翠?选更令人惊喜的是,巨大的石料刨面上,布满的那一条条裂纹,居然就像横格本一样,排列整齐!而每条裂纹之间的距离,恰恰是每一个莲花瓣的高度!是巧合,是天赐,还是创作金玉观世音的福音?
t+ Q) G" x x9 L 哦,童子引路,金玉良缘! + r; g/ j8 A: r$ d( R9 Z
不着一色 天衣无缝 a2 s3 x6 G( Q% H7 g
金玉观世音,体态婀娜、线条流畅,无论是整体的结构还是细节上的工艺,都浑然天成,仿佛是用一个完整的模子浇铸出来的!但只有创作者才知道,这尊金像是由大小不一、厚约1.2毫米的200多块金片经手工雕錾、手工焊接才成型的。 8 h. D5 o) I1 q* m; r3 J3 E
一般用金制像的程序是:黄金熔炼、拔丝压片、复模、金錾、焊接、花丝镶嵌、表面处理等10几道工序。其中最难又最易出问题的就是贯穿始终的焊接!
) P- j9 I; G: i$ i7 o3 ` 为什么?因为黄金溶点在1100摄氏度以上,须用焊枪将被焊部分溶化以后才能进行粘接。这种传统的手工焊接方法大多是制作一些小巧的金银饰品,而用这种焊接工艺制作3.8米高的大面积金身,谈何容易?
, ^8 P* |- ~( C 工匠们须将黄金打成一片片,然后再像拼图似的,从最小的部位做起,先将观音那一只只纤细的手指焊出来,再焊接成一只完整的手臂,继之焊接到身上。 4 q6 _4 j k6 ~: A6 ?6 f1 p8 ~2 m
随着焊面的增大,受热不均的问题开始出现。这个细节上的技术问题不解决就将前功尽弃!
& @1 J2 g+ O7 X( G' w. b 关键时刻,从事金玉工艺30多年的王志喜大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出现焊面变形的情况,王大师采用了“主火焊接,副火预热”的办法,由几个同事在旁边用焊枪帮他把焊接线周围的金片烧热,然后由他来进行块面的实际焊接,完成后再同时撤火,这样同时升温又同时降温,就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而在焊接较细致的部位时,为防止旁边的部位受热变形,则采取了用石膏阻隔、铁片遮挡等办法。看似小小土办法,却不是朝夕之功,它凝聚了王大师几十年金玉制作的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 $ f' A6 H( X" p% G8 L8 l7 D9 O4 ^0 s6 _
当整尊金像完整地焊接成型后,天衣无缝! + }9 n1 J: ]) B9 A4 J9 |
一个难题被攻克了,另一个难题又开始凸现——金像很难避免“金”本身强烈的反光所导致的相互影射而呈现的“鬼相儿”。又是王志喜大师,他大胆采用喷沙工艺,成功地实现了大面积的柔光效果!
# ?0 r- R) S/ q9 U7 e @ 纯金处理,不着一色,却表现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服饰的感觉,肌肤的感觉,含露庄严与慈爱的感觉…… ) T% O) k$ p% T+ ?5 B) p$ v
一尊超越了宗教信仰和世俗的观世音菩萨,终于以一种恢宏而独富艺术感染力的金玉之身出世了!
! a: B% f/ k' a2 s 曾一兵,张明娟,王志喜,及众多能工巧匠们——这个被“流放”的群体,凝聚在一起,通力合作,经过多少次的精心设计与探讨,鏖战了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攻克了多少道技术难关?
, H- \/ S0 k) x: L' E3 ` 他们笑到了最后——当金玉观世音竣工,引起世人瞩目后,他们打了八年之久的“金銮殿官司”,也终于以他们的胜诉而告结束。
8 E# U" Z5 N! H O8 j- z 世界首尊金玉观世音,它以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结合,以精湛的宫廷手工艺与缜密的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人类关于和谐圆满的记忆中,将永远留下不朽的写真。
! m; O- c1 a4 D4 d6 _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