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鎏金铜鍪3 N6 ^4 a* c$ g! a9 p
Gilt bronze mou ( e5 \, `3 ~8 F/ S/ F4 ^
介绍

鍪:温饭的炊具

鍪是一种金属炊具,实际是釜的一种变体,圜底釜的口部缩小并加长成脖颈,便成了鍪。所以古代文献中说"鍪似釜而反唇",或说"鍪,小釜类",其形态与功能都很明确。这件铜鍪于贵州赫章可乐出土,敞口粗颈,腹部圆鼓而深,底下有三条较矮的兽蹄足,肩颈部有一只圆环形耳,是鍪的标准式样。而且由于在表面通体鎏金,尽管有所脱落,却仍光彩照人,实为汉代铜鍪中的精品。

鍪最早见于战国中期四川一带的蜀人墓葬中,其形态是单环耳、对称双环耳两种。自秦统一中国后,出现了一大一小不对称双环耳形鍪,而且鍪底已开始出现三足。三足鍪发展至后来有了专有名称,成为另一种名叫"锜"的炊具。这件铜鍪既有单环耳的战国遗风,又有三足的后起之形,是铜鍪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

战国时期的鍪是与甑配套而烹饭的,但汉代时鍪则大多单独使用,用于温饭。

鎏金术

鎏金是一种美化器物的技法,是将金附着于铜或其他质料器物的表面而形成一层金箔,从而使器物本身金光闪闪而更显得华贵。中国在东周时期既已掌握了鎏金技法,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出土的一些东周青铜器的表面就曾发现大面积的金箔,说明鎏金装饰在上层已成为时尚。汉代鎏金技术更为发达,考古发现的汉代鎏金铜器、铅器数量庞大,既有实用器,也有随葬明器,看来在汉代鎏金术已用于哄骗死人了。

高11厘米 * y9 Q$ |8 N! J6 Q! p6 E
走进珍宝世界:中国古代饮食具( F: `& V$ D5 H/ E
$ K3 K% z/ `- B1 x: J1 Q x6 g% S
类型
铜器 - h% c9 }# O; T& ?" N1 g
饮食具 & G1 w9 @1 s7 q. l
从神坛走向尘世—秦汉魏晋南北朝 炊食具 饮食具
贵州省博物馆
饮食具6 G0 G( q' v" e9 r% b4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