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69|回复: 7

米市胡同115号潘祖荫家庙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20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祖荫:

     清咸丰壬子年科举考试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其爷爷潘世恩为清乾隆癸丑年科举考试高中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可见米市胡同115号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是家庙,供奉的肯定是潘祖荫的爷爷潘世恩(资料来源:掌柜)


破烂不堪的正殿

 


由于原住户吊顶,金龙彩绘还清晰

 

正殿的后面


配殿屋顶已拆

后殿


后殿的彩绘已模糊不清

 

米市胡同115号不知命运如何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0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这个题材也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是拆,要不干吗把配殿的顶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帖子我收藏了,谢谢。
匿名  发表于 2007-12-20 17:45:00

正殿和后殿要是能留下来就太好了。

发表于 2007-12-20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拆吗?潘的大鼎很有名

发表于 2007-12-20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祖荫自幼涉猎百家,精通经史。“文藻艳发,兼工诗词”、“夙治《说文》,耽嗜汉学”。工书法,其作品为人视为珍贵收藏。他是位金石、文字学家,闻有彝器出土,他则“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恤”,所得有史颂鼎、盂鼎、克鼎等,都是稀世无价之宝。大克鼎是光绪十五年在陕西宝鸡县渭水南岸出土,潘祖荫以重金购之,在此之前,他已得西周史颂鼎、大盂鼎,三宝镇家,潘氏自然高兴。直隶总督端方,曾向潘逼诱出让,终未能如愿。潘祖荫曾辑有《攀古楼金石款识》二卷。他又是位刻书、藏书家。曾刻书近百种,所藏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吴下,闻名南北。藏书室名有“滂喜斋”、“八求精堂”、“攀古楼”、“澄怀堂”、“金石录十卷人家”等。收藏中罕见珍物有:宋刻《金石录》十卷、宋刻《白氏文集》残本、《后村先生集》残本、《葛归愚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北宋本《公羊春秋何氏注》,还有《儒林外史》手写本等。他每得一书,必加评释,著成《滂喜斋读书记》二卷,《滂喜斋宋元本书目》一卷,曾刊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潘达于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大盂鼎,即是继承潘祖荫的收藏。

潘祖荫逝世后,因其没有子女,遗产由其弟潘祖年全权处理。潘祖年处理好善后,将潘祖荫的文物书籍装船运回苏州。铜器中即有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潘祖年对家藏文物把得极严。定下了“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规矩。

  潘达于的丈夫潘承镜,表字蓉士,是是潘祖年公的孙子,过嗣给祖荫公为孙子,兼挑两家香烟。潘达于十八岁时嫁到潘家,谁料结婚三个月丈夫便去世,没有留下子息。家中就只有祖父、祖母和潘达于三人,冷清得很。不过有祖父在,家里有主心骨。哪料到第二年刚过新年,祖父也去世了。祖父去世后,潘达于从此不得不挑起侍奉祖母、抚养幼小子女、掌管门户、守护家财的责任。老小四代四口,在深宅大院里冷冷清清过日子。又过了七年,祖母也去世,其身边只有家懋、家华一双过继的年幼子女。

  此时潘达于孤儿寡母守着大量文物财宝借住在苏州城里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

  光铜器就放满了一大间,另有一大间全放古籍和字画卷轴。面对着几百年、几千年来朝朝代代留下来的珍品,潘达于自己无法清点整理,但她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妥当管理。

  保存这些文物财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其中,青铜器最大最重的要数西周克鼎和盂鼎。外国人知道潘达于家有这两件稀世宝物,曾经派人来试探,说是愿意用六百两黄金外加洋房作交换,她想起祖年公曾叮嘱这些珍贵文物来之不易,要妥加保护,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一口回绝。

  抗战前潘达于曾请可靠摄影师将全部青铜器逐个拍照,共得三百八十块玻璃底片,另外收藏好。抗战开始,潘家也卷进战乱。为了这些珍贵宝藏不被破坏,她立定主意秘密埋藏。先叫家里的木匠做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圆木直接钉牢。到夜里,在她住的一进中间背后,搬开了方砖掘个坑,先放入木箱,克鼎盂鼎成对角慢慢放进箱子,空档里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平整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再细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过的痕迹。书画和部分古董如何隐藏?想来想去放进“三间头”最为稳当。夹弄里有三间隔房,我们一向叫它“三间头”。它只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通,如果小门堆没,很不容易发现。于是将书画按宋元明清朝代分类,放到书箱里,装了三十来箱,以及卷轴、铜器等等,搬进“三间头”。小门关严,外面用旧家具堆没,收拾得随随便便。这样一来,不知底细的人就是走过,也看不出里面还有隔房。日本兵占领苏州城之后,到处抢劫。潘家闯进七批日本强盗,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财物损失就不用提了,万幸的是大土坑和“三间头”没有被发现,据说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的收藏,他到底也没有抢到手。总算躲过了这场灭难,将文物保存下来。

  一九四四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带方砖都塌了。潘达于又和家人把藏品挖了出来,他们用圆木做架,粗绳结着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箱底还没有烂掉。两只大鼎就此堆在中间背后地方,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这一进的房屋也被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这样就一直保存到解放之后。

  一九四九年五月,苏州、上海相继解放,八月即专门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政策。一九五一年七月,已经从苏州移居到上海的潘达于获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积极筹备大规模之博物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于是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愿意将盂、克两大鼎捐献出来作为供广大人民观瞻、研究。当时,潘达于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宽裕,子女都是普通中小学教员,孙辈也小。即使这样,献鼎后政府发给的奖金两千元她仍缴还给政府作为捐献,支持抗美援朝。而她这位青春时便是大家闺秀、出嫁后又是名门望族的家庭主妇,这时已过中年,还参加了里弄生产组,学习在玻璃上钻孔的生产技术,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潘达于此举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赞扬。一九五一年十月九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潘氏捐献盂、克两鼎授奖典礼。

  一九五九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大盂鼎被调北上支援,大克鼎成了“独子”,在上海博物馆更是身价百倍了。

  潘达于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一九五六年献字画九十九件;一九五七年献字画一百五十伟一九五九年献一百六十一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

 

发表于 2007-12-21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不错,值得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30 , Processed in 1.27446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