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五陵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在276年的统治中,明朝先后有16个皇帝,但却建有15座帝陵。其中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脚下,从1409年到1644年灭亡,建造过程共延续了200多年。内有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佑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骢)、昭陵(穆宗朱载垢)、定陵(神宗朱翊钧)、庄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恩陵(思宗朱由检)。其中长陵规模最大,建得最早,保存也最完整,献陵最朴,景陵次之,恩陵最小。 那么,其余三帝的陵墓在哪儿呢?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独龙埠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孝陵于洪武十四年动工,十六年完成陵墓享殿等主体工程,永乐十一年整个陵园建筑才告结束。但朱元璋是否葬于孝陵,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葬于明孝陵与灵谷寺之间,一说确是葬于孝陵,一说朱元璋由诸多疑冢。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毁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等砖石建筑。其中的“神功圣德碑”碑亭系朱棣于永乐三年所立,现亭顶已无存,仅留四壁四门洞,犹似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俗称四方城。明孝陵现为中山陵附属景点,但参观者寥寥无几。 另外两位皇帝,惠文帝朱允文,因其叔父燕王朱棣反削藩、夺皇位之乱,听信黄子澄、齐太、方孝孺等迂腐文人之言,败亡后不知所终。民间传说,一说允文自焚,年26岁;一说允文自地道而出,改装位僧,自后浪迹于滇、黔、巴、蜀之间,并于蓥华山高山寺出家,称蓥华老祖,若果真如此,其墓应为高山寺僧墓塔。另有一说,现北京西三环紫竹桥附近、中国画研究院院内白色墓塔为允文衣冠冢,但亦有人称此塔为一尼姑之墓,孰真孰假,只有开塔验证了。 另外,明景帝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弟,正统十四年(1449)秋八月,英宗受宦官王振蛊惑,兵败土木堡,被瓦剌掳去。祁钰受皇太后命监国,任用积极抗击瓦剌的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都督石亨总京营兵,调集军队。九月,即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废英宗之子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为沂王,立己子朱见济之母、原王妃杭氏为皇后,并用于谦等坚守京师,击退瓦剌兵。1450年,迎英宗还京,使居南宫。景泰八年正月景帝患病时,武清侯石亨、付都御使徐有贞、宦官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祁钰被废为成王,迁西内。二月,卒于西宫。谥号“戾”,以亲王礼葬北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而在昌平陵区所营寿陵被废。成化年间,恢复帝王号,曰:恭仁康定景皇帝。景帝之陵现在北京西山娘娘府附近,形制较小,以亲王礼建墓,今已所存无多。景帝留给世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景泰蓝了,世人多知于谦,而不知景帝。他以亲王监国,保住明朝江山,也使英宗性命得以保全,可谓有功。但他贪恋皇位,一再压抑英宗,并且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以人殉葬的帝王,也有失德之处。 另外,明朝还有一位没当过一天皇帝,但享受帝陵待遇的“帝王”,他就是明嘉靖帝朱厚骢之父、兴献王朱佑沅。明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以朱厚骢即位。厚骢经“大礼仪之争”、“皇考之争”,追尊其父为“恭壑献皇帝”,并将其王墓改为帝陵,称明显陵。显陵现位于湖北钟祥市东郊松林山,其特点是一陵双冢(朱佑沅与其妻章圣皇太后蒋氏合葬)、月牙城、前朝后寝、金瓶罗城等,其中的龙形神道、琉璃影壁、内外明塘的形制为明朝帝陵的孤例。显陵自嘉靖三十八年竣工,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崇祯十六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陷承天府,放火烧毁陵内宫殿。抗战时期,日军又窃走了九曲河拱桥脊顶的古块。建国后,国家和政府日益重视对显陵的保护。80年代后期,显陵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成立了显陵保护所,并拨专款进行整理维护。1998年元月,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另外,朱元璋曾在其老家安徽凤阳为其父母修建陵墓、在江苏盱眙修建祖陵,但几经兵火,已所存无几。 泱泱大明,历经数百年,帝陵作为我国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北京明十三陵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朱元璋在南京的孝陵中安享,景帝则在西山的风雨瓢泼中日渐消失,最可叹的是惠帝朱允文,直到现在为止,还在孤身飘零,真是世事变迁、造化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