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13|回复: 8

质疑:圆明园防渗是“必须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12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22日,南方周末刊发了该报记者石岩采写的报道《圆明园铺膜事件的另一种声音》。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在接受采访时,重申了她在2005年圆明园防渗风波中的观点: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看来,铺防渗膜是圆明园整修山形水系的正常工作。

  “圆明园是水景园,‘圆明园四十景’中临水的景点占了25个,另外的一些景也有溪流环绕。没有水的圆明园是不可想象的。”郭黛姮查过史料,盛时的圆明园也要从万泉河和玉泉山引水,那时“海淀”还是名副其实的“海淀”。“水源丰沛而需要补水,原因是地质条件欠佳。防渗是必须的。”郭黛姮说。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商榷。

  一、“铺防渗膜是圆明园整修山形水系的正常工作”,其实并不“正常”,原因有二:1、《环境影响评价法》早于2003年9月1日就开始颁布实施,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耗资3000万元(按照环评法的有关规定,这样的项目必须事先做环评)的铺防渗膜却没有进行环评就上马了;2、铺防渗膜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衬砌驳岸和改建驳岸,都未按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向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报批。因此,铺防渗膜是一个违法工程,分别违反了环评法和文物保护法。后来,由于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不作为,防渗事件一直局限在环保的层面上进行。

  二、“圆明园在历史上是水景园”没错,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现在的圆明园遗址就得重现当年“河满湖平”的盛世景象。原因有二――一是时下的圆明园定位是文化遗址,而遗址保护的重要原则,是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或者说原真性)。而圆明园遗址并不仅指大水法、西洋楼等还存有地上建筑遗存的部分,而是指整个圆明园。要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原真性,除了要保持大水法、西洋楼等遗迹外,还应保持“残山剩水”,而不是恢复盛世的山形水系。因为,“残山剩水”才是与“残垣断壁”相匹配的,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共同维持着文化遗址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试想,如果一边是充满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残垣断壁”,一面是河满湖平、游船如织、荷花蔽日的“盛世景象”,不仅非常不协调、不匹配,破坏了遗址的整体风貌,而且严重消解了圆明园丰厚的教育、认知功能。

  第二个原因,目前北京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状况,已经与两三百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当年,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泉水涌冒,而且还有万泉河和玉泉山的“二水溶溶”。目前是什么情势?地下水严重超采,每年缺水4亿立方米左右。为了保障北京市民的饮水安全,每年不得不投入巨资,从自身尚且缺水的河北、山西长途引水(这样做是否合法、合理、公正,姑且不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圆明园恢复盛世“河满湖平”的太平景象,无异于痴人说梦。综上所述,目前的圆明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保持1.5米的地上水位。

  三、“防渗”不但并不是“必须的”,而且其思路就是错误的,违背了圆明园当初的设计原则,以及生态学原理。

  解决缺水问题的正确思路,应该是清华大学教授钱易院士在圆明园听证会上所阐述的: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具体到圆明园来说,一是节水优先,即“以水定景观”,多保留、栽种北京耐旱的本地草木,而不是一味铺种需水量大的草坪和“观赏花木”;二是多渠道开源,包括使用再生水和雨洪利用等。当时北京空军指挥学院李小溪老师就一再提议,圆明园附近就是再生水大户――清河污水处理厂,应该考虑使用再生水。如今,这一提议已经付诸实施:据《北京青年报》今年11月20日报道,北京市排水集团旗下的中水公司已与圆明园管理处正式签署了《再生水供应协议》,供水水源来自清河再生水厂(即清河污水处理厂――笔者注),每天将有2万吨再生水源源不断输入圆明园。即使按圆明园管理处的说法,常年保持1.5米的水深每年需水量为900万方,清河再生水厂每年提供700万方,加上北京市水务局每年提供的150万方,就基本够用,不必花那么多钱铺防渗膜。更何况,圆明园真正需要的是“残山剩水”呢!

  铺防渗膜的做法违背了圆明园最初的设计原则。圆明园重要的设计理念,是师法自然、山因水活、山水一体。“师法自然”无需解释,所谓“山因水活、山水一体”,是指:山和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上的植被除了依靠雨雪等天然水浇灌,就是依赖河湖中的水――一方面,河湖中的水渗漏到地下,滋养植物的根须;另一方面,山和水之间的石头驳岸中间留着许多缝隙,这些缝隙是连接山、水的天然通道,靠岸的植被,在很大程度是通过根须吸收河湖水存活的。这些缝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河湖中水生物的栖息、繁殖地:古人修筑驳岸时,沟缝的材料不是水泥,而是用糯米汤和鸡蛋清和成的草木灰浆,水草、螺类等水生物可以在这里繁殖、生长。关于这一点,有照片为证。

  为了做到“滴水不漏”,在河湖底部铺防渗膜,并用水泥把参差不齐的驳岸抹平封死,把浑然一体的山、水完全隔绝开来,显然是与古人的设计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最大的防渗效果,施工人员“借整修驳岸”之名,采用现在建防渗墙的做法,把原来的石头驳岸拆掉,先在里层砌一道中间夹着防渗膜的红砖墙,然后在外边胡乱堆上石头,掩人耳目、以假充真――这不是“整修”,而是“重建”;不是保护,而是破坏!对此,北大的教授俞孔坚、崔海亭、陈昌笃、谢凝高、李迪华等六位专家,在2005年5月就联名给新华社记者写信,郑重指出:这些驳岸是圆明园遗址在历经沧桑后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构筑物部分,其采用的工程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此举已经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文物部门难以理解的沉默,这一破坏文物的事件没有得到追究。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铺膜后的福海湖底裸露、光秃秃一片,其实是一种假象――经过100多年的自然演化,在圆明园的许多河湖干枯之后,河道和湖底长出了许多耐旱植物,如芦苇和其它北京土生杂草。即使在河湖干涸的情况下,这些耐旱植物也生长得非常茂盛。为了防止火灾,圆明园管理处每到秋季都要花费大量人力进行“打草”。因此,如果不是在铺膜前把杂草全部铲除,即使是干涸的福海,也还是“芳草萋萋”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梁从诫、俞孔坚等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圆明园是北京市内目前仅存的拥有如此丰富的乡土植物的地方,应该在发挥其文物、历史教育功能的同时,把圆明园建成一个乡土植物园,发挥其生态教育功能。

如此“整修”驳岸

 

夹在砖墙中的防渗膜

 

寄生在驳岸缝隙中的螺类水生物

 

“整修”后的驳岸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2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7-12-12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清华大学做防渗评估的教授我曾经问过他到底对生态环境有没有影响,他说影响不大!

而且现在国内好多水渠都是采用防渗铺模的技术

发表于 2007-12-12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热河都统在2007-12-12 21:11:05的发言:

当时清华大学做防渗评估的教授我曾经问过他到底对生态环境有没有影响,他说影响不大!

而且现在国内好多水渠都是采用防渗铺模的技术

的确没有影响,是一种很先进的技术,被国人误解了!
发表于 2007-12-14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7-12-14 10:44:20的发言:
其实我一直想,那样大小的湖能引发什么不良后果啊?

啥事情一沾圆明园都能闹大,也奇了怪了!

发表于 2007-12-14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一直想,那样大小的湖能引发什么不良后果啊?
发表于 2007-12-14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防渗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是必须的.现在的圆明园不是乾隆那时水源充足的状况.连玉泉山下的水稻田都全完蛋了,圆明园做防渗是"不得已的必须".

但反对的声音如此强烈,排除某些人的哗众取宠外,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比如对驳岸做側渗的批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完全用砖块砌死.既破坏了原有的驳岸,景观效果也肯定有问题.

客观看待反对声音,也是开阔胸襟的表现.

圆明园属于全中国人民.有反对,有质疑都不是坏事,民主精神本来就应允许有不同声音.问题在于圆明园不能总处在吵闹不休中.圆明园的前景实在让人担忧!

有时~好怀念80年代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没有被商业利益和现在的骂声所包围.清静~~~

发表于 2007-12-14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过路人在2007-12-14 18:25:11的发言:

做防渗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是必须的.现在的圆明园不是乾隆那时水源充足的状况.连玉泉山下的水稻田都全完蛋了,圆明园做防渗是"不得已的必须".

但反对的声音如此强烈,排除某些人的哗众取宠外,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比如对驳岸做側渗的批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完全用砖块砌死.既破坏了原有的驳岸,景观效果也肯定有问题.

客观看待反对声音,也是开阔胸襟的表现.

圆明园属于全中国人民.有反对,有质疑都不是坏事,民主精神本来就应允许有不同声音.问题在于圆明园不能总处在吵闹不休中.圆明园的前景实在让人担忧!

有时~好怀念80年代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没有被商业利益和现在的骂声所包围.清静~~~

圆明园的归属问题是目前最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发表于 2007-12-15 0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有一个趋势,就是用科学的旗帜来说事,事实上呢,是拿一知半解的技术科学和一知半解的人文科学来PK,由于中国近几十年来人文科学不受重视,国人理解的“科学”概念大都停留在技术科学层面,典型的就是俞先生口中的“科学”“不科学”,如果是科学就应该对科学有敬畏的态度,不能站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或者是自己的学科基础上摆出标准的姿态,于己相悖的就断然指出不是科学就要拿科学的言论来打击对手,甚至搬出统计学方式,这样的手段忽悠了很多善良的人,这显然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无知的表现,楼主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也是此类。

仔细读读就可以发现,说道技术,环保,头头是道,貌似专业无比,一旦涉及人文,却都是些情绪语言,丝毫没有人文科学的严谨,甚至没有人文科学的表述方式。为什么就不能那出一点人文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呢?

事实上北京的城墙也就是就毁在这样的话语逻辑里的,无数的古迹、无数国学大家的生命也是祭奠在这样的话语逻辑里的,真不知道这些人是为了什么。是无知还是愚昧?是为国之大利还是为己之私利?尤其是俞先生作为一位景观设计工程的设计师(勉为其难用这个词)、大承包人,他设计的工程是完全“科学”“环保”?据我了解就有不少自然河滩被他设计成冰冷的后现代水泥地景,除了在这个敏感的话题上摇旗呐喊炒作自己的言论与身份实在想不出彼居心何在,如此下去人文科学在中国的境遇必将走向人大余虹先生的宿命。

曾有人说,理工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列车,而文科是火车司机,可当下吾国的情况呢?如此下去真难以想象吾国这列火车将向何处去

另,此前凤凰卫视就部分复建圆明园重要景观的话题录制节目,俞孔坚VS王道诚先生,留洋的俞先生在王先生阐释完观点之后,高调一句荒唐,一句不科学,全无尊重,不尊重的不仅是老先生,更是不尊重中国的人文学科,中国的人文科学!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单靠嫦娥上天,也不是单靠圆明园复建,靠的是人文理性的回归,这样的复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嫦娥应该上天,圆明园也应该被部分复建,这些都是复兴的表象也都是复兴的积累,在这一问题没有被国人理解以前圆明园恐怕还会继续书写它的悲剧.

有重大价值的绝本书籍,只有一本,被蛀坏了,,,,不能补,是古董!
您是收藏家?还是拿它学习?

有重大价值的绝本书籍被蛀坏了,,,,不能补,虫子还要生存!
您是。。。。?

有重大价值的绝本书籍被蛀坏了,,,,不能补,要记住虫的罪恶!
您是。。。。?

有重大价值的绝本书籍被蛀坏了,,,,不能补,我还要写呢!
您是。。。。。?

圆明园就是这本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17 , Processed in 1.13959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