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元大都的南垣在今北京正阳门一线一北.今北京建国门南侧的古观象台,经考古勘察证明即元大都城的东南角.这座古观象台的基础部分仍为元大都城垣夯土,并与大都城东南两面城垣相接.1964年又在古观象台西侧,建国门内大街以南的鲤鱼胡同内发掘出元大都南城垣基础.因此,可以确定元大都城南垣在今北京东西长安街南侧的自古观象台至鲤鱼胡同之东西一线.特别注意的是元大都城垣全部是黄土夯筑. 《元代*地理志一》大都路条载:“元大都十一门,正门曰丽正门(今正阳门北)、南之右(西)曰顺承(今宣武门北)、南之左(东)曰文明(今崇文门北)、北之东曰安贞(今安定门小关)、北之西曰健德(今德胜门小关)、正东曰崇仁(今东直门)、东之右(南)曰齐化(今朝阳门)、东之左(北)曰光熙(今北京东城和平里东光熙门)、正西曰和义(今西直门)、西之右(北)曰肃清(今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西端小西门)、西之左(南)曰平则(今阜城门)。” 元大都城门洞仍为唐宋时期的“过梁式”木制结构,即门洞顶部为粗大木梁,门洞呈方形。瓮城门洞因建于元末,工程技术水平已有较大发展,所以门洞结构是“砖券式”与明清城门洞大致相仿,但门洞顶部砌的四层砖券,只有一层半与左右支重墙衔接,说明当时技术还不够娴熟。也有此可以看出,元代正处于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由唐宋向明清的转变时期。 元大都的四隅皆有角楼,经考古勘察,东南角楼夯土较深,一般深约2.5米;面积也较大,南北长约50米,这是因为此处土壤泥泞,故需深打基础的缘故。角楼两侧还设有马道,以便上下。 北京地区设有天文台的历史很长,金代即袭宋制,设太史局、侯台。元初仍沿用金旧制,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王恂、郭守敬等人制造了更新的天文仪器,又建了一座司天台。元末明初,司天台毁于战乱。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皇城西部建宫廷观象台——灵台。直到正统七年(1442年)才建了新观星台,这就是古观象台的前身。也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在东南角楼基址上改建的古观象台。 参考资料: 《元代*地理志一》 《中国建筑史》 《中国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