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4|回复: 0

想了解北京科举的朋友进来(2)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8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朝帝都-北京科举简述

时期

概说

先秦时期

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这时的人才选拔主要还是通过世袭继承及军功和“养士”来进行,没有较完备的选拔制度。

秦汉

秦灭燕之后,在今北京城。设置蓟县, 两汉设置幽州,选拔方式主要通过,察举及征辟等方式,考察所辖郡国中,才学品行优秀者,荐于天子。北京地区在汉代通过征辟,察举,等选拔方式,共产生十余人。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人才的选拔制度主要是沿袭汉代之孝廉选拔及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大都被士族门阀所垄断。

隋唐时期

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科举考试的形式在这时期形成,其中唐代进士幽蓟人薛昌应为北京历史上可考的进士第一人 ,令有三人及第登科  

宋代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由于北京长时间被辽人占据,后加之金灭北宋所以宋代北京所开科目较少,考选进士寥寥数人而已。

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科举考试多沿袭唐制,但因战乱时开时停,作为这一时期,北京地区最有名的当属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

辽代北京定名为辽南京,辽代为了拉拢汉人于988年开设贡举取士,辽南京为辽代科举考试地点,京城内又修建文庙及国学(南京太学)以应文教之用。北京共产生三名状元及二十余位进士。

金代定都北京,为金中都,修文庙,建国学,又开设女真国学,大兴府学加强文教。金代于公元1128年开科取士,其中金中都作为殿试地点共举行28次,北京地区共有十余位登科进士。

元代定都北京,为元大都,元初停废科举,后于仁宗延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大都为会试及殿试场所。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著名的宋氏兄弟(宋本 至治元年策士,赐进士第一,宋, 宋本弟泰定元年举进士第)为当时杰出代表。除此之外,元统治者又在大都内社国子监,蒙古国学,太极书院等。

    明代,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作为明顺天乡试,及会试殿试场所,其中在有明一代200余年间北京共产生进士200余名,是在隋代开科取士以来,进士登科人数最多的朝代,明代北京教育不仅从国家的国子监,宗学,顺天府学,还是到明天启初开办的首善书院,可以说在教育士人,及培养人才上都趋于完善。

清,顺治定都北京,于顺治三年开科取士,初期分满汉榜,后取消,清依明制,北京也作为顺天乡试,及会试殿试场所,据《北京市宣武区志》记载:“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终止,先后在京举行科考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20多万人次。其中,在清代建立到科举废除,200余年的时间中,北京共产生700余名进士。各类科举选拔制度较明代更加完善。各类学校,书院,会馆的建立,如觉罗学(北京一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北京三中的前身),金台书院(首善义学是其前身,康熙曾赐予“广育群才”的匾额今为东晓市小学),“窦氏书院”、“首善书院”、“潞河书院”、“汇文书院”等,巩固了北京做为政治,文教中心的地位。清末随着列强入侵,清国力衰弱,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设立,教学内容的西化使得科举制度迅速消亡。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20 , Processed in 1.12074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