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京豆腐池胡同西口有一座道观,名为“宏恩观”,别名娘娘庙。据传这座庙是明朝在元代的千佛寺遗址上修建的,位置在钟楼的正北面。清光绪年间重修,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末赫赫有名的太监小德张也曾经在这里养病,因此也有宏恩观是大太监小德张的家庙、祠堂之类的讹传,也有人说是小德张花重资重修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概念。这里实际上是清末太监刘素云的退养之地,也是由他出资重建的。(有《宏恩观碑记》、《宏恩观碑》为证)1923年,紫禁城里的一千多名太监被驱逐出故宫,豆腐池胡同的娘娘庙里就成为是这些太监离开紫禁城之后的容身之所,据当地居民讲,解放初,还有三五位“公公”在庙里潦倒。 宏恩观紧邻北京中轴线,横跨两条胡同,后门门牌号为张旺胡同4号(原娘娘庙2号)。地势高旷,人称“龙尾之要”。在《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表》上,“宏恩观”被标注为“太监道士庙”。
宏恩观山门,如今是菜市场
"重修清净宏恩观"扁额 由于宏恩观的特殊作用,也因太监们的名声势力,在当时还是小有规模的。仅从1936年的记载中还可见一斑:占地13亩,房屋187间,拥有222尊神像,250件礼器,9件法器,石狮子两座,铁狮子两座,供桌五十六张,松﹑槐树十八棵,石碑四座,井一眼。 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宏恩观仍保存有观门、垂花门、帝君殿、大殿、东西配殿及三个跨院。观门前有照壁一座,宽3.8米,厚1.2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红垩墙身岔角雕花。山门面阔五间,17.6米,进深7.9米,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山门两侧垣墙辟有东、西角门。山门后为垂花门,面阔2.9米,进深3.9米。前殿名帝君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拱,歇山调大脊筒瓦顶,周围廊带雀替,和玺彩画,面阔五间22.18米,进深13.2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后为大殿,面阔五间18.2米,进深9.8米,大式作法,硬山大脊筒瓦顶,两侧带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6.7米,大式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带廊,苏式彩画。另有东西配房,均面阔七间20米,带前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观东路有两座跨院,第一院有大门、垂花门、殿宇两层及东西配殿,第二院有大门及正殿。西路跨院内有大门及正殿,三座跨院内的殿宇均为筒瓦顶。 帝君殿前东西各有一座碑亭,均为砖券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西碑亭内有石碑一通,方座,螭首中雕宝珠,额书“万古流芳”,首题《宏恩观碑记》,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九日刻,碑高3.3米,宽1.5米,厚0.43米。东碑亭内的石碑同西碑,碑阳额书“万古长青”,碑文记载宏恩观创建沿革。碑阴额书“因果不昧”,碑文为宏恩观第一代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诚印重修立。殿前有一座炉亭,重檐四角攒尖顶,檐垂角铃,亭内有方铁炉,宽1米.厚7.5米,高1.58米,兽面蹄足,炉身铸八卦纹和“清静宏恩观”等字样,亦为光绪年造。大雄宝殿内有一碑,螭首方座,高2.98米,宽1.5米,厚0.4米,额书“万古长青”,碑阳刻:“宏恩观者,刘素云方丈之所建也,观为千佛寺故址,地势辽抒,远于龙华柏林诸寺……光绪十九于年九月九日”。
解放初宏恩观被国家分给了北京标准件二厂做厂房车间,彻底和文物局脱了干系,后来工厂迁走之后这里就成了住着200多人的职工大杂院,改为菜市场、台球城。 历经百年风云变幻,至今能看出老模样的只有大殿(名字叫帝君殿)和石碑一座。经翻阅资料得知此石碑为【宏恩观碑】碑阳额书“万古长春”,碑阴额书“因果不昧”,为宏恩堂第一代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诚印重修所立。宏恩观的山门和前院改成了菜市场,东院也全部成了民房。2004年,一位痴迷北京四合院、民间古宅的文莱华裔建筑师看中了这间古刹,斥资数千万获得了宏恩观的土地使用权,准备真正重修一番这清净之地,并且开办新潮会所---“床吧”,所谓“床吧”就是不设椅子全部用床塌来代替,目前这位文莱设计师还在为宏恩观立碑保护而行走天下。
会所
柱础
会所
后身
仅存的红色老墙 其他相关电子版资料有:宏恩观诸神表、《宏恩观碑记》碑文电子版及译文、《宏恩观碑》碑文电子版及译文、钟鼓楼周遍庙宇资料表,如有朋友需要,请和油油联系MSN:houjie0316@hotmail.com
9 P9 n! l7 O+ V2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0:28: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