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90|回复: 0

[转帖]历史大案:嘉庆皇帝如何扳倒权臣和珅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5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嘉庆画像


 

和珅画像

  和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官至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他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今天人们从荧屏上看到的和珅,是油头滑脑、阿谀

  逢迎、机关算尽、不学无术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有人说,和珅没有什么才能,只会阿谀逢迎,所以他不断遭到像刘墉、纪晓岚这样正直大臣的反对。其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和珅既没有贵族家庭背景,也没有进士出身学历,史书记载:和珅“少贫无藉,为文生员”。

  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乾隆小35岁,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十来岁时,有幸进咸安宫官学(地点在皇宫咸安宫),学习儒家经典和满、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岁参加了顺天府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和珅因为出身满洲,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这个差事给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

  乾隆的侍卫很多,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低等侍卫和珅呢?野史笔记中有三段记载:

  (1)薛福成《庸盦(ān)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很多侍卫吓得不敢吭声,和珅在一旁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这件事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

  (2)《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边行进边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轿旁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欢他。
  (3)《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临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喜欢乘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骡车随侍,于是乾隆、和珅君臣二人,有了下面这段交谈:

  上问:是何出身?

  对曰:文员。

  上问:汝下场乎?

  对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举。

  上问:何题?

  对曰:孟公绰一节。

  上曰:能背汝文乎?(和珅)随行随背,趫(qiáo)捷异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这次乾隆同和珅的谈话,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和珅聪明伶俐,又干练潇洒,乾隆皇帝越来越器重他。野史和笔记中的这些记载,可能是他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的机缘。从此,和珅得到乾隆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和珅在朝20多年间,重要的升官和封爵就达50次之多。其原因之一,是和珅对乾隆能揣摩其旨意,迎合其所好,满足其欲求,博得其欢心。
  (1)和珅与乾隆和诗。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

  (2)和珅仿乾隆书法。乾隆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

  (3)和珅体贴侍奉乾隆。乾隆是老人,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服待照顾,体贴周到。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

  (5)和珅满足乾隆侈欲。乾隆晚年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宁寿宫及花园(乾隆花园),以作退闲颐养天年之所。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座行宫,花费巨大。乾隆80岁大寿,举行万寿大典和千叟宴。和珅总管这件事,需要大量银子,当时国库拮据,银子从哪里来呢?和珅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比如侵吞、贿赂、索要、放债、开店、收税、盘剥盐商等。他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衙门长官要捐出俸银,两淮盐商要捐银400万两。和珅很快满足了乾隆80大寿花费的需要。和珅还用“议罪银”,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多的几十万两。这些“议罪银”不入国库,交到内务府,入乾隆私囊。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需要户部补贴的内务府,没有几年就扭亏为盈。乾隆能够随意享乐,当然对和珅就更加依赖。同时,和珅也中饱私囊。

  乾隆年龄愈来愈老,执政时间愈来愈长,宫女、妃嫔、太监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他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他处理军国大事、进行多种语言文字交流。所以,和珅对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的。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和珅升官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挖掘坟墓。和珅靠乾隆宠信发迹,也必然随乾隆升天而自毙。

  嘉庆早在做皇子嘉亲王时,就对和珅不满。嘉庆继位后,乾隆还在,他投鼠忌器,而没敢动手。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嘉庆帝琰在乾隆死日亲政。嘉庆在办理大行皇帝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惩治权相和珅,举朝上下,大为震惊。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仍紧紧地把持着实权。这时的和珅依然受宠,但是毕竟形势发生了变化。和珅在乾隆与嘉庆间采取“四手”:第一手是紧紧依靠太上皇乾隆,第二手是讨好嘉庆皇帝,第三手是限制嘉庆皇帝的权势,第四手是防止嘉庆日后对自己进行惩处。所以他在乾隆和嘉庆之间、在嘉庆面前和背后,都表现了“两面派”。

  永琰(嘉庆)当皇子时,被定为储君。和珅密知此事,于乾隆公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给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对嘉庆继位有拥戴之功。嘉庆笑在脸上,恨在心里。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老奸巨滑,朝廷上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不便动手。嘉庆在乾隆死后短短的15天里,就把一个被先帝恩宠30年的“二皇帝”加以惩治,举措得体,干净利落,取得胜利。嘉庆采取的办法是:

  第一,欲擒故纵。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

  第二,调虎离山。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珅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突然出击。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珅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制造舆论。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蠢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第五,惩办和珅。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珅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骗皇帝、扣压军报、任用亲信、违反祖制、贪污敛财等。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将同案的福长安斩首。嘉庆四年正月《上谕档》中记载:嘉庆谕示“和珅罪有应得”,就是说怎么严惩和珅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

  第六,讲求策略。嘉庆说,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丧期间,处治这个先皇的罪臣。和珅被诛后,其党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求穷追其余党。嘉庆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后,马上收兵。对和珅的亲信,除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给予处分外(和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者或给和珅送贿者,概不追究。嘉庆宣谕:“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quān)改,咸与自新。”此谕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稳定。
  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十分成功。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惟一杰作。

  嘉庆为什么杀和珅?

  (1)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和珅被抄家时,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其他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半、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有的说达到了8亿两。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约7000万两。还有违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宝石等,实际数字已经无法考据。

  (2)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嘉庆帝总结说:“层层朘(juān)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3)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从嘉庆的先祖来看,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四大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极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嘉庆对和珅的处理,不愿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为个案处理。但是,和珅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了社会现象,可以叫做“和珅现象”。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成为军机大臣。以后更是青云直上,富贵常葆,登峰造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和珅现象”的出现是老年帝王专制的必然。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人。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责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正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和珅在朝20余年,未尝一被弹劾。他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

  嘉庆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也没有扩大化,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是嘉庆的平庸之处。

                        (摘自《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4年1月版)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08 , Processed in 1.09993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