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9|回复: 9

在百度搜到的关于掌柜张巍的文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2-4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来今天想搜索法制的力量那个,然后变换了一下关键词,成了

老北京网 张巍

出现了很多关于老北京网的文章

似乎这几篇文章都是同一时期写出来的,但还是不太一样。

1。http://www.epeople.cn/epeople1/web/fortune_zw.html

张巍 老北京网的“穷掌柜”
武云溥 | 采访 黄文亚 | 摄影

导语:根据有关机构的资产评估,老北京网至少价值几百万人民币,但是网站创办人张巍却是个“穷掌柜的”,因为他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在了这个网站里。

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键入www.oldbeijing.net,或者在各大搜索引擎里输入“老北京”三个字,都能进入这座老北京文化大仓库——“老北京网”,它是互联网上最权威的北京传统文化公益网站,保存了4500万字以上的历史资料和几十万张珍贵的图片,囊括了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建筑、曲艺、民俗、宫廷、经济等众多方面内容,尤其以对北京老胡同、四合院的保护性研究著称。承载如此厚重内容的网站,居然是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以一己之力、六年时间拉扯起来的——他,就是老北京网“掌柜的”张巍。

全部家当都投在网站里

“不好意思,得麻烦你买单了。”在我们约定采访的茶馆里,张巍笑着对记者说,“我确实是没钱。”

根据有关机构的资产评估,老北京网至少价值几百万人民币,但是网站创办人张巍却是个“穷掌柜的”,因为他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在了这个网站里。6年前,张巍辞去了某媒体的体面工作,顶着家人、亲友的巨大压力,在没有任何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办起了老北京网。直到现在,老北京网也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全靠网友们的自发捐助维持运转。每一笔捐助,小到10元、20元,大到几千元,张巍都列得清清楚楚,公布在老北京网上,向这些热心人表示感谢。“今年最让我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有人赞助了一台很不错的服务器,网站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图片了。”张巍乐呵呵地说。

张巍是地道的北京小伙儿,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起初他也不懂北京城这些老胡同、四合院的价值,只是懵懵懂懂地,伴随着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张巍的家被拆了。那是珠市口的一片老胡同,张巍从小玩耍的地方,就这么没了。张巍觉得,有必要拿这个说说事儿了。

他的行为带有冒险色彩

老北京网最具特色、也是最引发外界关注的活动,是网友们自发组织的“老北京拍记队”。每个周末,拍记队的成员们都会挎着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下北京老胡同的真实风貌,因为没准哪天,这些胡同就没了。张巍统计过,1949年北京老城区大约有3600个胡同,到去年还剩下700个左右,今年,这个数字只有500了。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北京的老胡同正在飞速消失,这让张巍很心痛。他选择用拍照这种方式,尽力留住一些东西:“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但是,因为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张巍的这种公益行为带有了冒险色彩。经常会有一些黑心的开发商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恐吓张巍,让他立刻收手,“别找麻烦”。张巍说:“我永远受某些人的讨厌,也许你今天见到我,明天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现在,老北京网的注册会员有八千多人,日均浏览量两万多人次,每次拍照活动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集体行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外几十家媒体都对张巍和他的老北京网进行过报道,包括路透社、法新社这样的世界级通讯社。

张巍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媒体对老北京网的报道折算成广告价值的话,至少相当于省了一千万元的广告费。所以,老北京网从来没有主动通过任何渠道做商业宣传,就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现在平均每月有三四家媒体访问我,最多的时候,我同时对着6部摄像机说话。”张巍觉得,和6年前自己默默无闻做这些事情相比,现在的老北京网,已经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关注。“老北京网已经能表达自己的声音了。”

但这种民间的力量能起多大作用?

张巍说:“至少吧,我们能让那些人不顺利地干他们那些事儿。这就好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磕,我们是鸡蛋,他们是石头,宁可我们碎了,也要恶心你一下,让你身上涂满蛋清蛋黄。没准因为这种恶心,他就不往下干了。”

也有让他欣慰的事儿。北京鲜鱼口地区的老胡同,前些日子停止了拆迁,张巍说这里边有他奔走呼吁的功劳。“不管以后还会不会再动,反正现在是停下来了。”还有,就是到目前为止,全北京城的老胡同,基本被拍记队走遍了。下一步的活动计划,张巍想主攻视频拍摄了,为此他借了一个网友的DV,想拍下胡同里的民生百态,比如小孩子在胡同里蹦蹦跳跳,老太太坐在板凳上乘凉什么的——“我理想中的北京城,就是有纵横交错的胡同,祥和欢乐的市民。”张巍说。

有些住在四合院里的老人,一脸疑惑地问张巍,拍这些旮旯角的胡同有什么用?张巍耐心地解释:“大妈,我拍下来给您孙子看。”

对商业前景很乐观

除了拍记队,老北京网还有很多其他活动,比如每年的摄影展,大量老胡同的照片对公众展出,集中展示了老北京网一年来的成果。“今年已经走了十几个高校了,北师大、北工大、语言大学等等,摄影展都很受欢迎。”张巍说学校是最欢迎自己的地方,时常还会请他去给学生们做讲座,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们让他看到了希望。张巍还收了几个“徒弟”,都是二十出头、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张巍经常有心地让他们代替自己上台开讲,因为“再过十年,他们就是传承文化的主力”。

老北京网还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张巍说他组建了一支“民俗曲艺队”,说相声的、弹三弦的、说大鼓的都有,平时就在固定的茶馆里演出。从物质到非物质,这个视角的转变也让张巍惊喜,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热爱着传统艺术。他开始琢磨着再做一个以曲艺为主题的网站,搁在老北京网旗下,也许,又能开辟一方新天地。

老北京网六周年的庆祝活动上,不仅来了好多网友,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来捧张巍的场。张巍代表老北京网,给其中两位老专家颁发了网友评选出来的“终身成就奖”,表彰他们为传承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没有一分钱奖金,只有一块简陋的奖牌,两位老专家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这个奖是没有掺杂任何功利因素的、纯民间的奖,最能代表民意,“是很高级别的荣誉。”张巍笑着说。搞这个庆典赔了三千块钱,但是张巍很有成就感。

关于经济问题,张巍眼下的筹划是“以拍养拍”,就是向媒体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出售图片。胡同越来越少,张巍手里的照片也越来越值钱。另一方面,张巍说,也不排除网站上市融资的可能。毕竟有了钱,张巍能做更多的事。不过,无论如何,网站的控制权还是要握在自己手里,老北京网的特色不能变味儿。

“我不是商人,经营方面的事情我不懂。”张巍说,“可是我对老北京网的商业前景很乐观,因为别的任何生意,迟早都有衰败期,但文化不会衰败。”

到现在还是个“啃老族”

张巍今年整三十岁了,他说长这么大,最惭愧的就是到现在还是个“啃老族”,不能养活自己。张巍的老父亲六十岁了,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流下了眼泪,张巍心里也很难受。而立之年,男人有男人的尊严,不过,张巍坚信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我觉得工作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事业成功了,赚大钱了,会带来成就感。但还有一种感觉,一般人理解不到,就是快乐感。我每天都很快乐,工作成或不成我都很快乐,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这个事情的支柱。”张巍说,“我能用快乐感去冲掉所有的不愉快,别人很难做到。”

“我告诉自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顿一顿,张巍接着说后半句:“我还活着。”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掌柜的.
发表于 2007-12-4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的记者视角.也说不上不好.但毕竟是把某些东西特意放大了.

7 s0 b! D# y5 } ?1 i- m9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21:04: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2-4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每次拍记还在认认真真的拍每一个门牌号每一条胡同牌……事情做一时容易 但是7年绝对远远超过“一时”这个概念了 这种执著劲儿我是很难做到的 很敬佩掌柜的这点!还有其他那些在幕后一直辛勤的同志们~! 这种奉献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榜样![em17][em17][em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实话,我看到这些,我不是很开心,我心里难受,别扭。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http://www.oldbeijing.net/Article/200611/10121.shtml

(这篇文章似乎就是老北京网本身的,不过以前没注意到过)

张巍与他的胡同情缘

作者:李云虹 来源:法律与生活 更新:2006-11-26 23:25:22

人物简介

  张巍,29岁的北京小伙子,做过厨师、杂志发行人员、编辑……2000年,“一念之差”让他创办了老北京网站,成为诸多网友的“掌柜”,是老北京网拍记队的召集者之一。他因呼吁保护老北京胡同、四合院而出名,现已拥有一大群追随者。

  一扇窗棂

  2006年10月26日,冬日的北京阳光普照。

  下午1点30分,在法律出版社的会议室内,记者见到了老北京网的站长张巍。

  今天,张巍脱去了他那身标志性的唐装,换上了黑色夹克和深蓝色裤子,惟一不变的是他的头型,长长了的板寸,头发一根根支棱着,透着一股子倔强。

  小伙子见到记者显露出一丝腼腆,但当谈到他所钟情的胡同、四合院,他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跟记者侃上了大山。

  自小在北京长大的张巍,儿时的大多数回忆已然模糊,但他印象最清晰的就是家门口的那一块青砖石,呼上几个玩伴,趴在那块石头上,玩着男孩子们喜欢的洋画儿,你拍一下,我来一下,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融入其中。

  现在回忆起儿时的片断,张巍的脸上会闪现出一丝童真,从他微微上扬的嘴角中,记者仿佛也被带回到了青砖碧瓦、槐花飘飞的“那年”夏天。

  对于北京的胡同,张巍并不是自小喜爱,“起初,我对于胡同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感觉,可能是生活在那里的缘故吧,对于天天出入的房子早已司空见惯了。”张巍告诉记者,“人有时很奇怪,拥有的时候,不大懂得珍惜,越是失去的东西,越是能够唤起自己的回忆。”

  2000年,伴随着北京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张巍所居住的老房子——北京市崇文区东半壁街83号院被卷入到了规划的方格子内,成为了规划的一部分。

  随着推土机的一声巨响,只剩下一棵老槐树的四合院成为了历史,东半壁街胡同也走入了历史。

  “院子拆掉了,我内心有些惆怅,或许是怀旧的情绪滋扰吧,我悄悄地将自家的一扇窗棂拿了回来。”张巍的语速明显变缓,好像在回味着什么。“那是一扇红松窗棂,有着120多年的历史了。我拿回家后,发觉窗棂完好无缺,木头依旧结实,这不禁让我有些感慨,多么好的东西啊,就这么拆掉了,太可惜了。”

  窗棂让张巍感怀,看着窗棂上历史所留下的斑斑印记,看着胡同在推土机行进中一点点消失,他伤心了。

  张巍将窗棂刷上了纯正的中国红,保存在他家最显眼的位置上。窗棂成为了张巍对儿时记忆的惟一念想。但他却不知,正是这小小的窗棂给他今后的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年,张巍23岁。

  网站雏形

  2000年,网络悄然兴起,在张巍的脑海中闪现一个念头,“做个网页来追悼自己对于老房子的哀思”。

  2000年11月1日,经过张巍短暂的筹备,老北京网诞生了。

  他将自家的照片挂在主页上。一有空闲,他就会坐在电脑前,在网络上到处搜索素材,所有涉及到老北京的素材他统统会将其摘录下来,存放在电脑中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内,并且将编辑后的材料挂在网页上。有时,张巍也会去胡同、四合院等地方拍摄图片。

  “那几年,我的业余时间全部搭在这上面了。”张巍对记者说,白天在写字楼里上班,到了晚上,利用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经营着这份爱好。

  一来二去,时光荏苒,渐渐地,光顾老北京网的人越来越多,知晓老北京网的人越来越多,点击老北京网的人越来越多……而张巍对于网站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日俱增。

  2003年,张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

  当记者问及他为何辞职时,他的话简洁而耐人寻味:“为什么?就是因为北京当时拆得太快了,我的业余时间不够用了。”

  当时,北京正在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旧城换新颜。“北京变化太快了,当你停下一两天后,你就会发现某一处的胡同或者四合院可能就已经消失了。”张巍心疼地告诉记者。

  有一次,张巍自己挎着相机,去北京某处四合院拍摄,结果,当他赶到之时,迷人的四合院在刹那间变成了一片废墟。他还没有来得及拍一张照片,这一四合院就永久地消失了,从此,在北京的历史上,“又少了一笔留给后世子孙的遗产”。

  他独自一人面对废墟,久久不愿离开,他心痛得哭了。

  那一年,张巍26岁。

  论坛阵营

  辞职后的张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老北京网的建设中,他有了更多充裕的时间来跟“拆迁”赛跑。

  每天早晨10点张巍准时起床,扒拉几口饭后,就和几位同道中人挎着相机奔赴北京的胡同、庙宇、四合院……开始了繁忙的拍记工作。晚上回到家中,将这一天的收获整理、编辑,将素材贴到网站上,直到凌晨2点左右才睡觉。第二天继续着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

  “我一天至少要拍300~400张照片,最多的时候一天拍过1000多张。回家后看着那么美的四合院,整个人都特兴奋。”当记者问到他会不会感觉到疲惫和乏味时,张巍一口否认,并从眼中放射出异彩。

  逐渐张巍不再满足于网站“剪刀、浆糊”的模式,他想要寻找互动,“想要知道自己的这些付出在大家心目中的反馈,是好还是不好”。

  2004年3、4月间,老北京网开设了论坛板块,在这里,热衷于此的网友们开始有了畅所欲言的领地。“我没有想到,论坛的开设,让我又一次感到温暖,我并不孤独!”张巍又一次向记者转达了他当时的心情,当他看到他所发的帖子后边,“跟着N多热情洋溢的点评”;当他看到“帖子的点击率日渐攀升”;当他看到那些令他倍感温暖的字句……“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我肯定了自己的付出值得!”

  有了互动的平台,老北京网的网友们更加酣畅淋漓地诉说着各自对于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感情,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发生在胡同、四合院里面的故事,他们用照片来回味、纪念自己曾经的胡同生活片断……

  在如同雪片般繁多的帖子内,网友们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令张巍难忘,“令我感动,令我难忘,令我汗颜。”张巍一连用了三个“令我”来表达他对于网友们的感情。

  这份感动与感激成为了一股力量,激励着张巍一步步坚定而执着地走下去。

  “这几年,让我突然有了一个意识,我觉得热爱老北京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很多,而我就如同是海洋中的一个小水滴,并不孤独。”张巍因偶然的机缘涉足保护老北京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经过时间的洗涤,他正逐渐蜕变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者、维护者。

  “拍记队”诞生

  2005年5月底,老北京网在集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后,首次举办了网聚。

  齐聚一堂的网友们在推杯问盏之际,有人提议:“咱们应该整合力量,组建一支拍记队,周末的时候,一起去寻访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用照片来唤醒大家的保护意识。”

  这一想法立即赢得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我当时一听,也赞成这个提议,在那次聚会上,大家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使我感动。当时,我们就决定了,组建老北京网的拍记队。”回忆起聚会的场景,张巍依然滔滔不绝。

  每个周末,网友们会自发地聚集起来,自备干粮,自带照相器材,前往北京的各个胡同、四合院拍摄。

  “拍记队”每周都会选择一条胡同来拍摄,风雨无阻,假日不休。依旧还生活在胡同中的人们,渐渐习惯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一边拍摄,一边探访居住在此地的老人,让他们诉说这些历经上百年沧桑的建筑背后的故事。

  至今,几乎北京所有的胡同,都留下“拍记队”的足迹。这支特殊的队伍穿梭在北京现存已不多的老胡同里,用镜头留住岁月和记忆,让我们的后代将来在网上就可以逛胡同,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图象感受老北京的胡同风情。

  无奈地“啃老”

  张巍的名片与众不同,是用相纸打印出来的。老北京网独有的毛笔字被放在了名片的最上端,最下面是一所北京四合院的立体图。张巍素以掌柜自称,名片上的称谓也如此。

  这样一张自制的名片背后,具有另一层深意——为了省钱。

  现如今,尽管老北京网成为了“老北京胡同保护的一面大旗”,但作为纯公益性质的网站,张巍却感到囊中羞涩。

  张巍每个月最为节俭的花销也要在2000元左右。为了接听网友们向他通报“胡同情报”,每月的电话费就达500元左右。

  尽管谈到张巍的“事业”时,他的眼睛放光,但当记者问及他的父母时,他的表情开始凝重,他停顿了一下,眼神黯淡地告诉记者:“唉,我现在就是'啃老'.”

  “自从我辞掉工作以后,我就几乎没有收入,早年工作时积攒下来的钱,早就被我花光了。”张巍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现在,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父母!快三十的人了,还伸手管父母要钱……”

  张巍的父母亲都已经退休了,父亲的退休金基本都花在了他身上,年迈的父亲在小区做电工,每月多挣800元贴补家用。

  面对家人的斥责,张巍总是默不作声,或者说句“你们这也是在为老北京的文物保护事业做贡献”的玩笑话,可心底的歉疚总是萦绕不去。

  在一位名叫蒲洁的网友心中,“他义务做了好几年没钱的'掌柜',我最清楚这位傻朋友的每一笔收入都来之不易。”

  可在张巍的心里,对父母心存愧疚,另外还让他担忧的是,“现在网站中有很多人愿意跟着我干,但我不能亏了他们,就像'虫子'(”虫子“是网站负责人之一),他大学毕业后,无偿地跟着我做网站,他也没有收入,我不能叫他们也跟着我喝西北风啊!”

  尽管资金的瓶颈时时刻刻困扰着张巍,但在“成就感、满足感、快乐感”的综合作用下,张巍依旧会“继续撑着这面大旗”。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成为了张巍的人生格言,从这句话中,记者感受到了一份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11月下半月刊
 

>>>感觉怎么样,进老北京网论坛侃会儿吧……
文章录入:weiwei    责任编辑:weiwei 

4 S$ Q* @9 \5 t,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18:37:1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01/5560748.html

张巍:“老北京网”的穷掌柜 
刘元文并摄
 2007年04月04日08:52【字号 7 f# P) Y. M2 d$ E 0 W; _1 Q6 w u m8 M2 p4 S& E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3岁那年,张巍呆呆地站在北京崇文区东半壁街83号院,眼睁睁地瞅着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自己的家被夷为平地。他卸下老屋一扇红松木的窗棂,120多年来,这窗棂没怎么变样儿。

  当他把窗棂刷上红漆,挂在新家墙上怀旧时,忽然萌生一念:“做个网页,追悼自己对老房子的哀思。”

  窗棂的照片被挂上主页。他有空便上网搜索涉及老北京传统文化的资料,连同自己拍摄的胡同、四合院图片,全贴在网页上,“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2000年11月,张巍花300元租了服务器,又花150元买了域名,建起“老北京网”,自称“掌柜”。

  网站创办的头3年,张巍白天在写字楼上班,晚上更新网站上的资料,休息日便背着相机满胡同转悠,最多曾一天拍过1000多张照片。

  但他发现,“北京的变化太快,当你停下一两天后,就会发现某一处胡同或者四合院已经消失了”。一天,他去拍摄一个早就看中的四合院,但到那儿一看,已变成一片废墟。他哭了。业余时间不够用,他决定辞职。那年他26岁,任某杂志副总编。

  “老北京网”吸引来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北京迷”,他们自发组织了“老北京拍记队”。每逢周末,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的拍记队队员,都会在张巍的招呼下走街串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胡同的真实风貌。

  “你们拍这些犄角旮旯的胡同有什么用呀?”常有胡同里的老人好奇地问。“拍下来给您的孙子看。”张巍乐呵呵地回答。

  “1949年刚解放时,北京城里约有3600条胡同,到2000年有1200条,去年就剩下459条了,加上不完整的也就700多条”,张巍如数家珍,“这700多条胡同,我们都拍过啦!”

  近两年,张巍带着“拍记队”的作品,走进北师大、北工大、北语等多所高校,搞“胡同摄影巡展”及讲座,虽反响不错,但他却为此背了一屁股债。最近,刚还清老债,他又惦记着为今年的影展筹款了。“今年肯定进北大、清华,”他踌躇满志地说,“再过10年,这些大学生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了。”

  “老北京网”挺火,目前,已保存了5000万字的北京史料,几十万张胡同、四合院的图片,日均浏览量达两万多人次,已有近万名会员在论坛注册。说起这些业绩,张巍忍不住眉飞色舞,“瑞典隆德大学把‘老北京网’当教材,作业是给‘老北京网’提意见,嘿嘿,都说好,没说坏的。”

  最让张巍得意的是,和6年前的默默无闻相比,“老北京网”已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能引起社会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关注。据张巍介绍,经他们核实,北京鲜鱼口挂牌保护的80多个院落,其中61个一度上了拆迁名单,“虽然我们不能以卵击石,但把这事向媒体和政协委员捅出去了,最终工程停了”。

  发现珠市口东大街213号明代的古庙铁山寺要被拆时,张巍立刻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对方称:“你甭管,上头批了。”张巍立刻向媒体报料,“现在旁边盖了个假的,要是不干涉,悄没声儿的就没了。”

  自打4年前辞职,张巍就没挣过钱,办了几年网站,把老本儿造光了,成了“啃老族”,已是而立之年,每天张嘴问退休的父母要钱,他心里挺难受,“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老北京网”的运转,全靠网友们自发捐助,每一笔捐款,张巍都公布在网上,向这些热心人表示感谢。不久前,有人赞助了一台不错的服务器,他很高兴:“网站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图片了。”

  甭看张巍是个穷“掌柜”,给“老北京网”打工的人却不少,全职的6个,还有30多个版主,全是分文不挣的志愿者。跟他合作多年的韩硕说:“他是干事儿的人”。

  眼下,张巍想干的事很多。他有个课题——城市保护与拆迁。他打算出一本大书《拆城记》,详细记录北京胡同的变迁,连人搬到哪去了都要有个交待。

  他要培养年轻专家。网站的志愿者“虫子”是胡同专家;“斑马”是史迹专家;“玩美”是曲艺专家;“老北京人”是民俗专家。“一水儿的80后”,他信誓旦旦,“我要帮他们立腕儿!”

  他还要给“老北京网”办个英文版,招聘志愿者的条件挺高:硕士以上,英语8级,有海外工作经历等。没想到竟有10多人报名。

  虽不挣钱,但张巍每天忙得团团转,他说喜欢这么活着,“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齐爽)

发表于 2007-12-5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在北京报上也看到关于掌柜和拍记队的新闻了。继续加油哦
发表于 2013-10-17 13: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巍您好,闹了半天咱们都是珠市口一带的街坊。喜欢老北京网源于以前喜欢北京晚报的四合院和中国电视报第十六版的文章,自打北京晚报的四合院没了以后类似的文章就不多了。找到老北京网以后生活的乐趣又来了。我是老北京网的后来者年纪比您长几岁胡同里土生土长在这里谢谢了。
发表于 2013-10-17 16: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掌柜的无私的奉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2 20:57 , Processed in 1.15801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