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老老北京考察了大栅栏地区,主要包括了五道街,铁树斜街,大外廊营,杨梅竹斜街,这四条胡同。
3 d1 D3 c* _/ Q我们从五道街开始,五道街明朝称为五道庙,因为胡同内有五道庙而得名。
, H* m) r, V p5 ?" e“五道庙”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普遍的庙宇,内不供神,只在墙上贴上地狱、鬼、人等五张图像,代表了人死后的五条道路,当死了人,家人便把亡者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贴于五道庙的墙上,意为“任凭发落”。老北京也有“有钱修了五道庙”的暗语,来讽刺那些有钱不干正经事,只会吃喝享乐的人。
6 [- Y: A5 c- u5 \, y从胡同南口进去,首先踏进了38号。这里街门是一座较小的“蛮子门”,门楼内结构已经破旧不堪。再进有一个过厅,穿过去就是内院儿。像大多数院子一样,这里也被“小房儿”挤的很窄。虽然这更加让我们感到天气的炎热,但是我们的运气还是不错。经一位住户的指点,我们在里院儿,寻访到一位大爷。 5 L" k& t# o: S) q
这位大爷是山西人,他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山西襄陵会馆,属于山西省临汾地区。大爷很愿意接受我们的寻访,并认真的为我们回忆起会馆的往事。 5 i( x& H9 T" h9 T
据大爷回忆,院子原来很漂亮,街门的门楼内两侧挂有匾,进街门就是一个过厅,然后靠右手是厨房,走过一座月亮门便是里院。正对面是一座佛堂,里面供有佛像。左转就还会看到一座月亮门,门内是北跨院。曾经院子很宽敞,而且立有石碑,上面刻着会馆捐助者的名字,现在已经被埋在地下了。
6 |$ d, {$ |" O' j* g5 s当时在丞相胡同(菜市口胡同)有一座太平会馆,也是山西人开。这两座会馆里的人会在节日的时候,互相串门拜访,平时也互有交流。这里平时有山西人来投奔或是一时找不到工作,会馆的掌柜就会为他免费安排食宿,并帮他找工作或者找地方当学徒。但是之限定是山西人。其他地方的人是不行的。 + F% e* m8 U, [( M. {
最后大爷送我们出来,并给我们指门楼内挂匾的钩子。是两个锈迹斑驳的心型铁钩。
0 V1 Z6 j- [2 d* t在院子内的时候,我们看到会馆的南边有一座小楼,按门牌算应该是五道街40号。大爷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座饭庄,叫做“椿华楼”,高君宇和石萍梅曾经在里面会面过。在胡同里,向其他老住户打听,证实了这个说法。
r4 ?6 r) v/ Y! h9 ]8 I8 p向胡同纵深走去,都是一些小随墙门楼。一直走到7号,我们寻访到了一位世代经营香蜡铺的阿姨。
3 @& |. B# d8 P* a# g3 p' z4 K* d五道街7号从雕花的檐板和上面的木柱子,就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个店铺。这位阿姨指点我们向檐板上的三个圆形上看,果然隐隐约约有香...铺的痕迹。她告诉我们,这个店铺叫做“庆兴号”园形上面曾经写着香蜡铺,在檐板上边有店铺字号的匾。房间进深很深,后房就是琉璃厂的一家琴行,屋内而且有地窖。她家五代经营香蜡铺生意,经营范围有香,雕龙的蜡烛,香木。生意一直不错。一直到文革才停止经营。在它的旁边3号是一家铁匠铺。
8 k1 t( ~/ o# i文革时期,这里当过“红卫兵接待站”,后来存放东西,去年2月份落实政策,还给了她。 : c; { x( U. c5 i
在胡同北口的1号,是在普通的平房前立了一座西式的门楼,上面还算清楚的刻着“专门 化风锭” 几个字。下方还有三个写过字的地方,但是已经很难看出字迹。据说这里曾经是一家日本人开的药铺。 8 w$ S: [9 e- h! n
出五道街北口,拐到了铁树斜街。放眼望去,这一带二层小楼的建筑非常多。但是没有大的门楼,几乎都是较小的随墙门楼。 : Y* P/ g t; D
首先看到的是102号,一座老的面粉作坊,至今一些字仍然十分清晰,如“本厂自磨,...面粉” 6 r0 U4 ~% L2 {5 P
在面粉作坊对面的101号,就是梅兰芳的故居,梅兰芳出生在此,住到了7岁。从外面看不出院子的规模,因为街门左右两面墙被一新一旧两座公厕把守着,周围的住户风趣的形容道“这里被“大使馆”包围了。在两座“使馆”的中间,有一个新建的小圈门儿。走进去便可以看到院子的街门,门房,以及影壁墙。 0 Y2 G% U9 u( L x8 R
继续前行,走到了88号,资料记录这里是肇庆会馆,原来的街门已经不在,现在是一座砖砌的门洞,不过门洞前方左右,各放着一个抱鼓形门墩儿。院儿内已经是毫无当初的格局了。 ) z+ {& A; @7 W
接着走过了几个保存尚完整的门楼,但都大门紧闭。似乎要封闭院外的喧嚣。 4 r) l) ^8 q4 N
走到76好,这里正在施工,在它的不远处,就是大外廊营1号旁门。这是一座二层小楼。这里是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故居。小楼保存的还很完好,一层的墙面被粉刷过,二层仍然保留着历史赋予它的颜色。 $ t- x- \4 I2 `+ s; m
我们由此拐进了大外廊营胡同,试图在这里寻找,琼州、凉州、镇厅(字可能不对)三所会馆。
4 D5 [% d! j! C$ a7 z进胡同把北口是谭鑫培故居的正门,其实也是后开的小门,真正的街门已经封上当屋子了。 , [3 w; O7 q0 x5 F" m
走到10号,看到这里似乎有些会馆的格局,便进去打探,街门是一座如意门,门墩儿等装饰已经没了。门楼内还有影壁墙,走进去是一座两进院子。我们首先被住户带到后院,指点我们看一座二层小楼,楼的戗檐上有石雕。一位住户说这叫小姐楼,顾名思义是大小姐住的楼。在两院儿的过道,我们看到了一座佛龛,上面刻着“富贵吉祥”四个字,不知道是什么字体。在一进院有一个北跨园,主人自己做了门,是小院儿里面自成格局。但是无论从资料,还是居民回忆,这里都不是会馆了。
/ P3 f3 A$ i( ]4 Z- H9 [* ]经几番寻找,我们从一位热心的老奶奶那听说在一个小学校里曾经是会馆,曾经还向穷人奢过粥和衣服,还有就是一个工厂,曾经是会馆,58年大跃进开办街道工厂时候改的成工厂的。老奶奶指点我们去问胡同南口一个开小卖部的师傅。
1 n6 S7 Q' z6 E6 l7 Q; [' }: t我们到了那个小卖部,的确是个“小”卖部啊!但里面是个老板娘,原来在门外卖桃子的这位正是老板。经过他的证实,继电器厂就是当年的琼州会馆。其它两个还是不得而知。
4 A! d2 e; g6 Z4 [4 H在胡同南口,老老北京在跟一位住户聊,突然听到一句感情丰富的“九门八店一口钟!”原来街角处,几位膀爷正在侃老北京的传说。主侃是一位光头的师傅。他眉飞色舞的大讲着“八臂呐咤城”,讲着“刘伯温斗恶龙”。讲着“北新桥的海眼”。旁边的几位不失时机的赞叹,就像看戏喊的“碰头好儿”一样。这才是北京真正的“侃爷”。
L6 |/ V, J- [6 e# Z( B- r接着,随便逛了几个地方,便来到了杨梅竹斜街。这条胡同老老北京已经是相当的熟了,我们只是粗略的走了走。 & [/ x+ g3 g0 e% J2 T! R5 g8 c& ~
座在96号门口休息,这里曾经是“银钱业公会”。红色的金柱大门紧闭,看不到里面,这时正好有人进去,看到了对着街门的影壁墙。
9 Q) H$ B# C* m6 t Y座着座着,忽然发现眼前的建筑是如此的对称。左边是一座红砖的三层小楼,是家招待所,很明显三层为了增加地方是后接上去的。它的右边是几间铺面房。与这幅图相反,他们右边,是中华书局的楼。前面看是一座西式的小楼,后面是卷棚顶。在它的左面,是几间传统建筑的铺面房。两幅画面正好对称着拜到一起。真是鲜明的对比。 * m1 C2 f: u# d# N( T
出了胡同口,就是一片拆迁的狼藉景象。很多地方的内部已经露了出来,我们拍了一些,准备明天再来。 / z( B0 u/ U( }) r
% ]0 ^% H2 K: `% n. m- w
/ P. N) B+ x: H+ [3 v9 N$ y ?7 j* s, Z, I7 ~& |3 ^! O( _
' w- T# `! m' ~: F& i
9 |$ @/ b4 N1 O, s3 U! ^(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5:21: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