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乐胡同 命名时用旧时此地铁香炉的“香”再加上“乐”字,表示生活在新中国的人民群众都过着香甜快乐的日子。(原话就这么写的啊。) 明朝时此地有座小关帝庙,庙前有座2米多高的铁香炉。后庙荒废,只留下了铁香炉,顾成了地名。一直到50年代,铁香炉才被移走,不知下落。 此胡同清朝时叫铁香炉胡同,民国时改称香炉胡同。1965年将地藏寺东街、烟筒胡同和地藏寺大院并入,统称为香乐胡同。
标杆胡同 明朝时候称做 表杆胡同。 据当地的老住户传闻,过去这里住的都是贫苦之户,男人外出干活,女人们在家做些手工活帮家里度日。这里的女人都给纸铺糊高粱杆。这种裹纸的高粱杆是裱糊匠糊顶棚的必用之物。后来人们就叫这条胡同为表杆胡同。清代起谐音叫标杆胡同至今。 
新生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北平地名典》上称“黄花苑”,因为此处有黄花苑等十几家下等妓院,还俗称“黄鹤楼”,属于三、四等妓院,嫖客也都是社会下层的穷人。所以这里的妓女生活更苦。解放后,封闭了妓院,受苦受难的妓女们获得新生。原有的妓院院落改为旅馆或民宅。1965年定名为新生巷。

三转桥胡同 此胡同在明朝时称三转桥。据当地老住户介绍,明朝时,此处有一座转角的小桥,位于半壁街西北,因此得名。从清光绪年间起,三转桥和西厅胡同、迎门冲等地是个小商业点。此处有粮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中药店、纸店、绒线店等店铺,非常热闹。1965年定名为三转桥胡同。 
东马尾帽胡同 因工匠作坊而得名。 明朝时此地称马尾帽胡同。清乾隆年间,以石板胡同为界,分成东西马尾帽胡同。据传,在明朝早期,这条胡同里曾住过姓马的匠人,专做一种带尾穗的帽子,生意兴隆,故得此名。也有传说是因当地有为宫廷做马尾帽的作坊。 1966年胡同曾更名赞东街,后恢复原名。 
东利市营胡同 明朝时此地称力士营。明政府曾在这里设壮力士营所。清初营所撤消,以谐音故名利市营。乾隆时,以石板胡同为界,划分为东、西利市营。 
石板胡同 1965年将原来东铁香炉胡同、草截胡同、蒲莲胡同、驴驹胡同并入统称为石板胡同。 石板胡同原是条窄小的土路。据说在清朝事,这里有几家打制石板缸盖的店铺,直到民国年间还有一家石板铺尚未倒闭。 旧京最大的磨石店铺,聚山城石头铺的库房原址现2号、4号院就是用来存放石板缸盖和小学生写字用的小石板的地方,剩下的碎石板就铺在胡同里,因而得名石板胡同。
沙土山街 此处在民国初年名沙土山。清末民初此处是硝盐场,其熬硝剩下的沙子、泥土就近堆成东西二百米长,三米多高的沙土山。所以当地人就叫做这里为沙土山。民国以后划为沙土山前、后街和一、二、三、四巷。1965年教养院小巷和教养院夹道并入沙土山后街。1974年,打通东蒲路时,沙土山街被崇文门外大街南段隔为两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