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前油油曾将东堂(若瑟堂)作为旅游景点单独介绍给大家,因为东堂地处北京最繁华的地段---王府井,如今王府井教堂已经成为北京王府井大街上重要的人文景观。除此之外,北京还有北京北堂(救世主堂)、北京南堂(圣母无原罪)、北京西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四座教堂的历史,因不能再作为旅游景点向大家推介了,所以将她放在了史地文化研究版。 正文 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从一开始就由传教士为主要媒介。教堂,是天主教的一种物化,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基督教传入的同时,也把西方雄伟辉煌、精美绝伦的教堂建筑艺术传入北京。老北京人首先看到的西方文化就是那高大的西洋建筑---天主教教堂了。直到1948年底,北京尚有天主教教堂65座,至今仍然有17座天主教教堂对外开放。17座天主教教堂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所建,宣武门教堂、王府井教堂、西什库教堂、西直门教堂和东交民巷教堂等8座天主教教堂就坐落在北京的内城,其余9所教堂分布在北京的郊区。其中著名的是4座,即因所处京城地理位置而简称的南堂、东堂、北堂、西堂。四堂的设立时间,以南、东、北、西为顺序,历史最长的已超过350年,最短的也有280多年了。它们创建的时候,正在康乾盛世,作为正常的文化交流,都受到清政府的优遇。以后或因地震及水火之灾毁弃又重建,或因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查禁又发还。从清中叶以后,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清皇朝日益故步自封、闭关自守,腐朽没落之象不断显现。而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大肆对外扩张,到处掠夺殖民地和市场,都把目光盯在了中国。商品和宗教成了侵略中国的两大武器,并且都以坚船利炮为后盾。反抗侵略的义和团,杀教士,烧教堂,也几乎把北京城里的天主教堂扫荡殆尽。现在的四堂,都是进入20世纪后重建或重修的,迄今也有百年历史了。新中国建立后,它们又走了颇为坎坷的路,现在都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一种见证。 北京王府井教堂,是清朝时期传教士在北京修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又称东堂、圣若瑟堂(为纪念耶稣的父亲圣若瑟二命名的)。这座教堂的情况在旅游版中已经介绍,在此不再介绍。(详细介绍http://bbs.oldbeijing.net/dispbbs.asp?boardID=12&ID=20802&page=1)
北京王府井教堂
北京西什库教堂也叫北堂,最初是在中南海的中海西边,地点在紫光阁以西,羊房夹道(即养蜂夹道)以南名叫蚕池口的地方,因此也叫蚕池口教堂(相当今文津街北京图书馆斜对过)。 清初,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来到中国传教。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在皇城内赐给法国传教士广厦一所,命名为救世堂。 康熙帝患疟疾,服用耶稣会传教士洪若轩(1643—1710)和刘应(1656—1737)进奉的西药,痊愈后遂赠地酬谢传教士在蚕池口建堂一所,动工四年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十二月九日举行开堂典礼,康熙帝御题“万有真原”横匾及长联,命名为救世堂,堂长25米,宽11米,高10米。还建成天象台和图书馆。 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没北堂,将大堂拆除,土地变卖。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与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中规定归还北堂并重新修建。同治四年(1865年),北堂重新建成。比先前的大堂更高大。堂长50米,宽21.3米。教堂的钟楼高8丈4尺。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位名叫达米德的,是位生物学家,他曾广游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名山大川,收集了许多动植物村本,在北堂创建了一座博物馆,陈列珍禽标本800余种,还有蝴蝶和动物标本。也称为“百鸟堂”。 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初八,开始对三海(南海、中海、北海)进行整修,以便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供慈禧太后颐养之用。这就要把中海西的蚕池口天主教堂(即北堂)迁移到西安门内西什库内重建。原蚕池口教堂临近中海,从大堂钟楼可见皇家御苑,故一定要把蚕池口教堂迁走。经多次交涉,北京法国教堂大司铎樊国梁提出在西什库内建新堂并由清政府给银35万两以作迁堂之用。清政府无法只有把原西什库的三分之二面积供建堂使用。法国传教士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月三十日将蚕池口教堂交出。 光绪十三年(1887年),北堂在西什库新址建成。北堂正中尖拱形大门上方,木匾上书“敕建天主堂光绪十三年”。北堂大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堂正面上镶汉白玉石一方,镌刻着耶稣善牧圣像。大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满汉文天主堂碑。 堂内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顶俱镂菘菜叶形,柱高4丈9尺。大堂内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门内建有唱经楼。 堂属哥特式建筑形式。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门面。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耸而上。 大堂主祭台的北边是苦难堂。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 在修建西什库北堂时还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 北京市政府于1985年拨款修缮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东西两侧的圣母玛利亚和圣父若瑟祭台。大堂楼顶三座铁圣像及堂前六座圣使石雕像都是重新制作的。经过修复的北堂于1985年12月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 北堂及所属建筑,面积很大。东到东夹道,西至西黄城根,南邻西安门大街,北到北京医学院,包括修道皖、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光华女中、以及神甫宿舍。
北京西什库教堂
北京宣武门南堂位于宣武门大街,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天主堂”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建的,当时乃一间小堂、称“宣武门天主堂”,又称“圣母无染原罪堂”,建造在首善书院内。 明末清初,北京东堂,北堂相继落成,才改称南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旧址上重建。除了新建大堂外,据说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的住宅等,规模很大。因此南堂实际上是和汤若望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汤若望1622年被耶稣会委派到中国,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被派往西安等地传教。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参加《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并受命管理历局,修造天文仪器。以后,又奉旨为明朝政府设厂铸造大炮,很受崇祯皇帝的信任。清兵入关后,他又受命掌钦天监印信。1646年,将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进行修改进呈,清政府将之命名为《时宪历》。1650年,清政府为表彰他修历有功,赐黄金一千两,并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一侧建造大堂。这就是当年汤若望重建南堂的由来。两年后,南堂竣工,汤若望便立石碑记述了受赐建造这座天主教堂的经过。1652年开堂时顺治皇帝御笔题赠了“钦崇天道”匾额。据史料记载,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曾多次到过南堂。 其后一百多年中,该堂一直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经历了清朝时期的两次地震,和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的火灾,损毁严重。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开放。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南堂又一次被烧毁。南堂现存建筑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建。教堂堂顶为拱形,正面有精致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镏金花纹,彩色玻璃镶嵌门窗,堂内有描绘耶稣受难的巨幅油画和圣母像,富丽堂皇,祭台上高高地立着圣像,整个教堂建筑颇为壮观。 现在的教堂是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的罗马式半圆拱形建筑。“文革”中曾作为玩具加工厂使用,1978年重新对外开放,恢复为正常的宗教活动场所,是北京市主教区和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
北京宣武门南堂
北京西直门教堂,位于西直门大街路南,又称西堂,坐南朝北,最初名七苦圣母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东、南、西、北堂)中规模最小的一座。系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建于清雍正元年。这位神父于康熙年间来华,曾受命在朝内教授皇子西学,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雍亲王,所以他受优待能在京置地建堂。因堂内供奉圣母玛利亚,又称“圣母圣心”堂。该教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教堂被焚毁,后用清政府的赔款重建。堂高二层,堂顶为尖形钟楼,四角也有尖形建筑装饰。现在的教堂是1912年重建的,从那时改名为圣母圣衣堂。“文革”中为同仁堂制药厂所用。现在是四堂中最为残旧的一座。 北京西直门教堂,现在的照片油油没有来得及拍,过几天补上
以上为油油搜集并整理的一些信息,如有错误,请各位老师指正。 谢谢浏览! 3 n9 Y- ^, H& r# n [;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2 2:55: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