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的酱菜缸、上世纪70年代的广告画、散装酱油和醋,在鼓楼东侧赵府街胡同中,1956年就开张的“赵府街副食店”成了街上的新旅游景点。最近一个月里,那里每周都要接待两三批摄影爱好者和络绎不绝的游客。“这样的店,已经十多年没见过啦。”店主李瑞生先生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很多摄影师都特地来到这里,最近几个月,每周都会接待几位。”
摄影爱好者“闻香而来” “我是让酱菜味儿勾进来的。”摄影爱好者小张说,“拍了北京这么多胡同,有酱味的副食店还真少见。”小店的柜台上摆着8个盆放着酱黄瓜、榨菜、辣菜丝等,柜台里面的三个水缸中,盛着酱油、醋、黄酱,小坛子中则盛着酱豆腐、韭菜花。“给我来1元钱的韭菜花。”一位大叔走进来说。“您这个老秤,有几十年了吧?”“可不是,这都是50年代的东西了。” 一个月前被发掘 大约一个月前,小店被十多位胡同摄影爱好者发现,“他们拍了照片,没过几天,就有人特地过来看了。”李大叔笑着说,“最近一个月里,每周我都要接待两三批摄影爱好者。” “我觉得这个小店和公园一样,都是北京的景点。”来自沈阳的王先生举起小数码相机拍下了老店的外观。“这种店原来全国都有,现在大多被淘汰了。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说,看见这里无限感慨啊。” 70年代广告画是镇店之宝 除了酱香,老店里的一个镇店之宝则是上世纪70年代的广告画。“那个时候,固体酱油、藕粉都是常用的副食,可现在基本都淘汰了。”李先生指着挂在柜台上方的广告画说,“一个月前,一位外国游客非要出2000元买我这两幅画。”而李先生没有同意,“这东西已经是居民们的念想了,就让这画一直挂着吧。” 老店历史51年 赵府街副食店坐落在鼓楼东侧赵府街胡同中,老邻居们回忆,这家小店成立于1956年,当时还是各家出5角钱成立的“合作社”。 “当时店的面积约有现在的三倍,另外一边的柜台里,菜、肉和糕点都有。”住在赵府街的钱大妈说。随着附近超市、大型菜市场出现,小店的经营也出现了下滑,主管部门将小店部分面积租给了家电修理和一家艺术品商店,如今小店只剩下20平方米。 来源: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