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第一次游河北遵化清东陵。
2007-09-20.-----2007-09-23.第二次再游清东陵。 2007-09-20.由吉林乘火车到唐山西站。14:00汽车南站转乘汽车17:30到遵化清东陵。
入住农家院。条件简单,价格低廉。
位置好:在孝陵神道与环陵公路交汇处。距孝陵1公里,距裕陵1公里,距慈禧定东陵1.5公里。如图: 农家院客房 18:00来到孝陵神道。13号台风“韦帕”的影响刚刚过去,天空转晴。先拍一张东陵晚霞:
清东陵晚霞 概述世界遗产清东陵 [转帖]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在这里共建有15座陵寝(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纪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帝、后、纪及皇子、公主等共161人。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的经营跨越了两个半世纪的时空,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葬有许多对清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声名显赫的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清东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为了少走怨枉路,我实际的游览路线是:慕陵废陵遗址.......惠陵........昭西陵........孝陵.......景陵........裕陵.......定陵。 为了叙述清晰,根据“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原则,先从辈份最高的昭西陵说起。
墓主人画像 [转帖]
先请看沙盘:
昭西陵沙盘 [转帖] 先请看看昭西陵简介:
昭西陵 [转帖]
该陵为清太宗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清东陵大红门风水墙外,大石牌坊的东侧。 孝庄文皇后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生母,内蒙古科尔沁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时封为永福宫庄妃,小于太宗
21岁,她是入关后清陵内辈分最高者,故她的陵寝不在大红门以内。她生前曾说太宗奉安已久且心恋顺治康熙父子俩,不忍远去关外, 定要在孝陵附近安葬。 孝庄文皇后于康熙26年12月25日在慈宁宫逝世,享年75岁。 康熙对于祖母的葬地是在关外昭陵还是清东陵踌躇一生也没能决定下来,故只在清东陵修了暂安奉殿,院内有享殿和暂安奉殿各一 座,未建地宫。享殿为庑殿顶,因孝庄生前对所住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十分喜爱,所以康熙命人拆掉,移到陵区重建成享殿 。享殿旁有东西配殿,院门为三座门。孝庄的棺椁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以土掩埋后永闭殿门。康熙二十七年至六十一年,玄烨前 往遵化祭谒暂安奉殿、孝陵共26次,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 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祖母。 雍正三年,决定在暂安奉殿处为曾祖母修建陵寝,这才正式将孝庄遗体永远安放入地宫中。因地势原因,未建马沟槽和桥梁涵洞, 昭西陵绝大部分都已毁,从基址上看,最南端是下马碑,神道碑亭,仅存残碑,这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级的建筑。碑亭东侧为神厨库,仅 存围墙。东西朝房各五间。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有燎炉两座。隆恩门内为一道围墙,开三座琉璃门与内院相通。 内院设燎炉两座,东西配殿各五间,只存柱础,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月台上铜炉、鹤、鹿各一对。殿内暖阁三间。大殿东西两侧有卡 子墙,各开一道小门与后院相通。石五供比较低矮,方城下月台前比较陡峭,明楼六十年代被修缮,内立碑一统,满蒙汉三文曰“孝庄 文皇后之陵”。宝顶为圆形。昭西陵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显得有些空旷和孤寂。 请看照片: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
这一张摄于2006-09-20
新拍的,逆光,有点虚了。
东西朝房各五间。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
在小碑亭后,由西向东首先看到的是西朝房遗址和后面卷棚顶的西值房
正面就是隆恩门遗址
东面是东朝房遗址 隆恩门内为一道围墙,开三座琉璃门与内院相通。
进入隆恩门,正面是三座琉璃门
近观琉璃门
在清朝帝(后)陵建筑中,三座门是隆恩殿后的后寝园门。昭西陵的三座门建在隆恩殿前,与诸陵不同是有其原因的。昭西陵隆恩殿在康熙二十七年到雍正三年是作为宝城用的。
我也有一点疑问:在这段时间祭祀的正式场所在哪里? 进入三座门,由西慢慢转向东看:
首先看到的是西配殿和西侧的焚帛炉的遗址
正面就是隆恩殿遗址。原建筑为面阔五间的重檐庑殿顶宫殿。关内清代帝(后)陵仅此一例。
稍近一点看
再近一点看。请注意隆恩殿内后部的石基座。
东面是东配殿和院内的水缸(防火用的)
这是月台前的丹陛石(2006-09-20.摄的)
丹陛石(新拍的)
隆恩殿内后部有一石基座,高约0.3米,宽约2.0米。不知何用?可惜忘拍了。
在石基座北拍的石五供。台上还有供品呢(细看)
隆恩殿后月台下拍的石五供
侧面再拍一张(2006-09-20摄的)
陵寝的最后部分是: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踏上礓碴 ,进入方城券门。
由券门内向南望
登上方城 , 站在明楼前向南望
现在由东再转向西看,这是东配殿。远景建筑是昭西陵神厨库院遗址。
正面是隆恩殿
西面是西配殿
进入明楼。这是书有三种文字的圣号碑(庙号碑)
宝顶下是孝庄文皇后的地宫。远处黄琉璃瓦建筑是她的儿子顺治帝的神功圣德碑楼。
明楼内向西望
走出明楼向西望。远处建筑(由左向右)是:清东陵的大红门,门内的具服殿。
近处看一看,可以看见双层的罗圈墙。这也是关内清帝(后)陵的孤品。
昭西陵是关外昭陵体系的皇后陵。下面将正式进入清东陵。请随我来吧!
先请看看清孝陵简介:
清孝陵 [转帖]
为清世祖顺治帝的陵墓,是清东陵的主陵。 陵前有一条长达5600米的神道。 最南端是一座石牌坊,面阔五开间,宽31.35米,高12.35米,是全国现存牌坊中最宽的。 牌坊北立有下马石碑,上写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东西各有班房一座,面阔三间,布瓦卷棚顶。 往北为大红门,面阔37.99米,进深11.15米,开三券门洞,单檐庑殿顶,大门两侧还各有角门,东西建有长达四十余华里的风水墙,向东抵达马兰关,与长城相连,向西达黄花山麓而止,墙上建有便门共六座。今东西各残余百米墙垣,其余砖石1928年被北洋军阀进驻部队盗卖,计得价银700元之少,大红门也被拆毁。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红门复原,耗资十六万元。 神道中间以中心石、两侧以牙石组成,中心石和牙石之间用青砖铺墁。 大红门内东侧有具服殿一院,坐东朝西,四周有围墙,正门一间,朱红大门,两侧各有角门一间,院内有更衣殿,面阔三间,均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后有便所一间。1928年被毁,1993年复原。 具服殿之北500米处,为神功圣德碑亭,高达30余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有一券门,基座为正方形,边长28.76米。亭内石碑高6.7米,宽2.18米,正面碑额上刻篆字“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下面刻有满.汉双文的碑文,乃康熙帝亲自撰写。原碑亭光绪年间被火焚毁,后对石碑重刻。碑趺为龙首龟趺。碑亭四角有四根汉白玉石柱,名为华表。每柱承以须弥座,四周有石围栏,柱身雕蟠龙,四周围以祥云,柱上为承露盘,横插云板一块,柱顶雕一蹲龙。清亡后,碑亭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修复。 碑亭往北的神道两侧为石像生。 南端为两根六棱形石望柱,周身雕满祥云,高7.17米。 柱北有石像生十八对,其数量超过明长陵。由南往北依次是卧狮、立狮、卧狻猊、立狻猊、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卧麒麟、立麒麟、卧马、立马各一对,武将、文臣各三对,高2.6米。武将石雕全身甲胄,铁甲上饰四团正龙补服,乃亲王爵所穿,文臣石雕服饰为正一品,头戴暖帽,胸前方补上为仙鹤一只,颈挂朝珠108颗。 石像生之北有班房两座,与大红门前规制相同,台基为豆渣石,早年被毁,今恢复西侧一座。 再往北,为龙凤门(明陵中称之为棂星门),门三座,每座门由两根四棱青白石方柱组成,上架额枋,中门额枋上雕火焰宝珠,石柱上饰云板,顶部有蹲龙。门之间用短垣相接,建在须弥座上,门间共有四座琉璃影壁,南面中心为正龙,北面为荷花鸳鸯。 龙凤门之北为单孔桥一座,桥面每侧有望柱12根,栏板11块,抱鼓石2块,桥宽9.78米,长16.8米。 往北为七孔桥一座,也叫五音桥,桥面每侧有望柱62根,栏板61块,抱鼓石2块,桥宽9.1米,长111.6米。 再往北为五孔桥一座,桥面每侧有望柱62根,栏板61块,抱鼓石2块。 五孔桥北的东西两侧砂山上,各建有下马碑一座,与大红门南下马碑相同。 往北为三路三孔桥,中路宽3.13米,长24.2米,火焰望柱头,下刻莲瓣,解放前已无存,1991年重建。 过了三路三孔桥往北,即神道碑亭,为明陵所无,与神功圣德碑亭同,但略小。碑额篆刻“大清”,碑身用满.蒙.汉三文写“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1992年全面修缮。 神道碑亭以北是一大片广场,全部青砖墁地,地势北高南低。 广场东侧有神厨库院一座,门楼为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院内坐东朝西建有神厨,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内有灶台,大锅三口。院南北相对建有神库两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院东南角建有省牲亭一座,重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三间,东侧有灶台,西侧有铜海缸一口,供制作祭品、宰杀牛羊褪毛之用。建筑均装饰雄黄玉旋子彩画。1992年对北神库和省牲亭进行复原,东神厨和南神库仅存基址。 广场北端,东西相对建朝房两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东为茶膳房,西为饽饽房,都是用来制作祭品的。 朝房北为班房东西各一座,面阔三间,布瓦卷棚顶,为守陵兵丁值班之处。 北为陵园,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南部为方形院,北部为半圆形院。 南院正门为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开大门三间,中门宽2.68米,旁门宽2.31米。匾额上用满.蒙.汉三文书写。梁枋为金线旋子彩画。 门内神道东西对称建有琉璃焚帛炉各一座,单檐歇山顶,用来焚烧祝版制帛。 东西配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前出廊,东殿存放祝版制帛,西殿供喇嘛念经。 正殿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宽31.67米,进深17.65米,四周围绕汉白玉栏杆,共有栏板76块,前有月台,前出三踏,中间为九级台阶,两旁为八级,月台东西两边各有一踏,也为八级台阶。月台上铜炉两座,铜鹿两只,铜鹤两只。 殿内金柱四根,北侧有暖阁三间,内供神龛、神牌。中暖阁供奉顺治帝和孝康章皇后神牌,西暖阁供奉孝献皇后神牌。暖阁前设楠木条案一张,上陈金花黑漆匣一件,内存蓍草三百根。天花板绘金莲、翠草图案,孝陵的建筑材料是拆了西苑内嘉靖年间的道教建筑所得。 隆恩殿北为陵寝门,也称三座门,是陵寝前朝(祭祀帝后)和后寝(埋葬帝后)部分的分界。中门身镶嵌中心花和插角花。 往北为二柱门,面阔一间,两根正方体青白石柱组成,上横木额枋,形式与龙凤门同。 门北为五供祭台,须弥座上正中摆放石香炉一尊,两侧为石烛台,烛台两旁是石花瓶。 祭台北为月牙河一条,上有平桥。 桥北为方城,与明陵平地起城不同,清陵方城建在高大的基座上,城上建有明楼,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相似,城南、东、西三面有垛口,城下中部有一门洞,明楼重檐之间有“孝陵”字样的匾额,蒙文居左,汉文居右,中为满文。明楼内竖石碑一块,刻有“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文,旁边刻有“康熙尊亲之宝”印章,碑座为须弥座。 方城与北部的宝城之间,用月牙城(也叫哑巴院)相接,月牙城北壁背靠宝城南壁,有面南琉璃影壁一座,正对方城北侧门洞,神道自此到了尽头,琉璃照壁下线正中处即地宫入口。该影壁城砖砌成,上抹红泥,镶嵌中心花和插角花,顶部正脊一道,垂脊两条,安吻兽,上铺黄琉璃瓦,壁下承以须弥座。月牙城东西各有一条转向登道,通往方城明楼。 最北部的宝城即坟头,上有宝顶,下有地宫(明代称玄宫,清代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故改称地宫),地宫上方夯白灰、砂土、黄土掺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汤浇固,加了铁钉,所以十分坚固,不怕风吹雨打(明陵坟头用黄土,面积虽大,但不如清陵坚固),地势北高南低,四周围以城墙,墙上有2.62米宽的马道,最外圈的墙体建有垛口,南侧城墙东西各有一豁门,安栅栏门。地宫没有打开,内部情况不详,也无文献可考证,但估计应为裕陵的九券四门式。 清世祖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在养心殿逝世,年仅24岁,死因是天花,死后遗体被火化,故陵内埋葬的是他的骨灰。因为传说孝陵内无尸首且薄葬,故在民国时期未遭大规模盗掘(但也有多处盗洞),是清东陵内唯一地宫保存完好的陵寝。 孝陵地宫内还葬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康熙二年去世,年仅22岁)、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顺治十七年去世,年仅22岁,追封为皇后)二人。
墓主人顺治帝画像 [转帖]
先看一张陵园建筑分布图:
清孝陵图 [转帖] 看看吧!清东陵总神道南端的朝山黄金山:
朝山黄金山 转身面向北,首先看到的是石牌坊和坊前的文保碑:
清东陵文保碑
碑阴的刻文 [转帖] 陵前有一条长达5600米的神道。最南端是一座石牌坊,面阔五开间,宽31.35米,高12.35米,是全国现存牌坊中最宽的。
五门六柱十一楼的石牌坊
站在东南方拍一张
站在西南方拍一张。远处建筑是昭西陵的方城和明楼
走近前看看基座细部: 这是里边石柱基座的云龙戏珠
这是稍外石柱上的夔龙衔花
这是外边石柱上的双狮戏球
由石坊间北望,就是单檐庑殿顶的大红门 牌坊北立有下马石碑,上写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在松林后终于看到了下马碑
位于孝陵小碑亭南的孝陵文保碑图片先发一张,以示即将进入清孝陵。
往北为大红门,面阔37.99米,进深11.15米,开三券门洞,单檐庑殿顶,大门两侧还各有角门,东西建有长达四十余华里的风水墙,向东抵达马兰关,与长城相连,向西达黄花山麓而止,墙上建有便门共六座。今东西各残余百米墙垣,其余砖石1928年被北洋军阀进驻部队盗卖,计得价银700元之少,大红门也被拆毁。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红门复原,耗资十六万元 。
大红门前由中间券门向北望是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即大碑楼)
由大红门内向南望
回望大红门.黄金山 大红门内东侧有具服殿一院,坐东朝西,四周有围墙,正门一间,朱红大门,两侧各有角门一间,院内有更衣殿,面阔三间,均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后有便所一间。1928年被毁,1993年复原。
这是具服殿。图片右远处是昭西陵明楼
具服殿之北500米处,为神功圣德碑亭,高达30余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有一券门,基座为正方形,边长28.76米。亭内石碑高6.7米,宽2.18米,正面碑额上刻篆字“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下面刻有满.汉双文的碑文,乃康熙帝亲自撰写。原碑亭光绪年间被火焚毁,后对石碑重刻。碑趺为龙首龟趺。碑亭四角有四根汉白玉石柱,名为华表。每柱承以须弥座,四周有石围栏,柱身雕蟠龙,四周围以祥云,柱上为承露盘,横插云板一块,柱顶雕一蹲龙。清亡后,碑亭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修复。
远观大碑楼(摄于2006-09-20)
近观大碑楼(摄于2006-09-20)
新拍的。大碑楼与四座华表已被铁栅栏围起来。看起来免费游神道的日子不多了!
这是位于大碑楼东南的华表(摄于2006-09-20) 前行就来到神道中部的影壁山(案山)。山的西面有石阶路可登。
登上影壁山北望:由西向东是定陵,定东陵,裕陵,孝陵,孝东陵,景陵.............. 只有最东面的惠陵在树林后看不到。
在影壁山上北望,近处就是神道上的石像生和龙凤门。
远观石像生 请看再游清东陵(二)[长] 谢谢!
# \" d+ j6 U& ]5 ]# p0 d/ M3 C[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8 6:13: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