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2|回复: 3

天桥旧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7-20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教各位,

" p V6 ?0 |& Q1 A( \& M

我想搜集天桥的一些旧事儿,现在正在努力的寻访老人,还请住在天桥、逛过天桥或知道一些现在还在的老艺人的朋友们给我说说.

/ M9 n8 c6 ]; X( V3 z

  我的邮箱是qingqingwindy2004@126.com

( B, P" c) C) V8 B/ f1 l

  非常感谢!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0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天桥找回50位民俗绝技艺人

# c$ J J" m$ S

' N0 p a7 K/ o: m s: \9 I6 H

2005年07月05日10:39 北京日报

6 v8 R, t# I- h; v

6 z D/ m# V+ T: S- S- [

  本报讯 (通讯员陈虹江帼涓记者陈红梅)50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及其传人在宣武区文化委和天桥街道历时一年的寻访中浮出水面。目前,他们正协助整理一些濒临失传的绝技资料,并在民间文化团体中培养接班人。

; m2 k ^ A. a$ ]. m

  天桥,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清末民初,这里已是"诸班艺人荟萃之地"。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许多老天桥民俗技艺已经或濒于失传。

, H6 M R; ~0 ]1 Y

  为挖掘、挽救民俗文化,宣武区文化委和天桥街道自去年3月开始寻访民俗绝技艺人及其传人。街道民俗文化办公室和区文委的同志不辞辛苦,多方查找,足迹遍及丰台、通州、平谷、房山等区县。京城"叫卖真人"张振云、神跤"宝三"的徒弟马贵保等一批"尘封"世间的老艺人及其传人被发现。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29岁。

: E, Z% f M( h, b& W& D

  老天桥民俗艺术鼻祖、有"大力士"之称的朱国良老艺人第一个走到了台前。寻访活动刚开始不久,街道干部和文委的同志从天桥一位居民口中得知,朱国良老艺人还健在,家住丰台。他们立即一路打听着找上门。年过九旬的老人自小学艺,十岁起在天桥撂地表演,能同时拉30余公斤臂力的硬弓5张,双风贯耳、钉板开石、五花飞石等技艺更是堪称一绝。作为历史见证人,朱国良不仅捐出了珍藏多年的天桥老照片,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家绝技和盘托出。

5 C4 c0 h0 x) _( |$ ~: |4 ^

  "飞飞飞"曹凤鸣的传人、其子曹德华练飞杠是一绝。当年,他与父亲的表演轰动京城。1975年,曹德华离京,定居安徽。他看到老天桥复兴民俗文化、寻访老艺人的报道后,不顾84岁高龄,买了火车票,带上同样身怀绝技的儿子、儿媳来到北京。6月他们在天桥社区住下,老人说:"回到天桥,我们就找到了民俗文化的根。"

1 i& k# z- T* t0 A

* \' D3 i0 t4 w6 |0 i

3 }' _7 J( M! ~! y

您如果能跟北京日报联系一下,应该会有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最近暑假我也走访一些老人,在胡同里面走,有一些困难,但也有一些收获。

发表于 2005-8-11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桥绝技重现“江湖” # V" N3 z: L# Y! m0 x 4 M( P3 D h" D' J% e n
李晴 " k5 I( R% h% O, V6 q7 \/ V 3 B! y% y0 Z( M: i8 Q( F0 f" }

  又到春节了,令人难以抑制地再一次想起厂甸庙会和天桥杂耍,那里曾是最具京城民俗文化韵味和传统节日氛围的地方。北京天桥民俗文化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地域文化现象,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史,如今,它已成了北京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地审视和珍惜地扬弃。不久前北京建成了天桥市民广场,并于去年组建起天桥民俗艺术团,请回了天桥艺术的传人进行绝技表演。于是在天桥消失了几十年后,这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终于又重现天桥。 - r5 l R! M0 z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描绘昔日老天桥胜景的质朴诗句。天桥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因此成为数百年来最能体现京城民俗的地方。7 p2 E9 ]) u, e% F) O   提起天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也许还记得掼跤耍幡的宝三儿,玩杠子的“云里飞”,拉洋片的“大金牙”,说相声的焦德海,还有各式各样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旧货玩意儿……即使你是一个年轻人,对老天桥的历史知之甚少,起码你也会说几句关于天桥的俗语,像“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什么的。 : `* h1 g; p0 _: g* x& V0 M  所谓天桥,在历史上是一座南北方向的“锣锅桥”,它纵卧在东西向龙须沟上。由于是天子(封建帝王)经过这里祭天、祭先农的桥,故而称天桥。元代天桥处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成为外城的中心。清代的前三门外是会馆、旅店、商业集中之地,天桥一带逐渐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娱乐场子,形成天桥市场的雏形。清康熙年间,内城的灯市也迁到此处。 9 Y4 q4 F8 o- L; Q3 Y! M1 b  清光绪年间京汉铁路开通后,车站设在永定门外马家堡,往来的旅客由永定门出入,多在天桥一带的旅店落脚。民国时期,这里又先后出现了戏园子、游艺园等娱乐场所。从此,天桥周边的商业、服务业、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民国以后,这座桥在政府扩展马路时被拆除了。; [8 \6 L9 l* j   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众多民间艺术家是从天桥走出来的。如相声大师侯宝林,评书演员连阔如,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曲艺名人魏喜奎,评剧中的“刘巧儿”新凤霞,相声演员白全福,双簧演员孙宝才以及许多杂技艺术家们。- P. w; J8 J- X4 P) ]   衡诸旧京城格局“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特点,北京城南的天桥地区,除了皇帝祭天的天坛和祈求五谷丰登的先农坛以外,其普通的民居是不大起眼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天桥地区大片平房区早已残旧破败。前些年,北京市启动天桥危改区建设,建起了新小区,并在天桥剧场东侧兴建了天桥市民广场。 ! V1 S$ b) r+ i1 \% O! |  天桥市民广场呈矩形,占地5000平方米,轴线为东西方向。在广场的东端恢复了昔日天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四面钟。这个西式的坐地钟楼,是清末西风东渐以后的产物,现在人们又根据钟楼的历史照片,按原比例重建起来。广场西南侧塑有老天桥“八大怪”的雕像;广场西端的大型喷泉,为广场的古文化平添了现代气息。这个广场与周边西式建筑的天桥剧场和民族风格的天桥乐茶园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成为京城一处较大的民族民俗文化区。: b' f, v6 m6 T) ?2 u( x7 \& k, Y   为吸引天桥民俗文化传人回归献艺,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办事处在去年组建了天桥民俗艺术团,艺术团还邀请健在的天桥老艺人“出山”,对天桥民俗文化进行发掘、收集、整理,传徒教子,以使这份具有浓郁京味的文化遗产,在改良之后能得以保护和传承。 4 b" P8 }/ k k: n# J  热爱老北京曲艺的百姓有眼福了,周末您可以到盛金天桥商城广场欣赏“天桥把式”表演。 & L& c; ]5 e" c0 N9 Z  “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此乃过去对天桥民间艺术的一种贬义的评价,其实它只反映了天桥艺人表演绝活的一个方面。天桥表演中的“说”,俗称“撂地儿”。而演前“撂地儿”,就是演员在表演的空场招揽看客,这恰是天桥艺人讨生计不得不练就的一项基本功。现在天桥民俗艺术团担任此任务的,就是天桥老艺人、说相声的沙广森,以及“天桥八大怪”之一的掼跤“宝三儿”的徒弟马贵宝。有了他们风趣幽默的解说和连接各节目的插科打诨,整个演出显得更为活泼。 " w1 s' R& a$ M  像“耍中幡、撂跤、拉洋片、硬气功、抖空竹、双簧”这样的天桥绝活可不是虚的,那都是天桥艺人多年练就的真功夫。在一次天桥表演中,开场的节目是“耍中幡”。表演者分为两组:除了成人外,还有“儿童中幡”,参加表演的最小者仅12岁,别看他年纪小,演起来却有模有样,看得出已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他的表演赢得围观者的阵阵掌声。接着是摔跤,由马贵宝任裁判,三位跤手分别上场。说得多摔得少,但摔也还是真摔,有些搞笑的动作逗得观众直乐。 , v( D( D' h+ d$ D  表演抖空竹的是一对母子,母亲名叫王丽云,儿子叫朱志刚,母子俩分别将一只彩色塑料空竹旋转舞动得上下翻飞、出神入化,令人眼花缭乱。只是这种改良的空竹,好看是更好看,但没有了空竹的声响,少了些抖空竹的味道。/ |3 ]! e) C: v6 |+ \% j& c   老天桥的拉洋片也经过了创新,变成了唱洋片。64岁的张振元老人自己设计制作出锣鼓架子,唱词也加入了自己新编的内容,如“新北京新奥运,南中轴线新修了永定门城楼”等,介绍了北京城市的变化。" E: T' X1 ?8 y0 Y- a   若说老天桥韵味最浓的,要属两个硬气功节目,赵佳女士表演的喉顶银枪和口吞宝剑,另一位壮汉周家聚,表演吞吐钢球,并用粗钢筋抽打自己赤裸的上身,直至钢筋弯曲变形。众目睽睽之下,他们的表演毫无作假,这显然是多年练就的真工夫,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喘。7 P: ^& a6 w) {1 [   天桥广场的建成,为天桥艺人们提供了施展绝技的舞台,给人们寻访古京城的年俗和民趣增添了好去处。而如何保留以及更好地传承这一民俗文化,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w* b- v1 u$ A) c- ^ ) r* B* Q' D& }- ~* }) S9 k 5 o( ]( p Z1 ]2 @# o 《信息导刊》 (2005年 第六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2:49 , Processed in 1.4832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