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盘子

古籍知识介绍,1:红蓝印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这么多高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08-1-10 21:15:00

发表于 2008-1-31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大人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也没看到这个帖子,晕死!!!

发表于 2008-3-7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学问、长学问![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8-3-7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7-12-25 16:04:47的发言:

是这样,《云麓漫钞》明代以来流传的就多是15卷本,可是我这个就是14卷本。

我曾马马虎虎用这个抄本跟中华书局1996年的点校本比对过,发现内容有出入,而且我这个14卷本卷一的《六十卦准气候并天度图》附了一大段文字,这是点校本没有的。我这个14卷本比点校本少一些条目,比如说国玺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分卷也有不同。

这个书流传并不少,可是为什么道光会有抄本呢?我一直想,是不是那时侯恰好新发现哪种古本了?

中华书局点校这个书,记得大多数是以15卷本系统的明清抄本、刻本为底本,其中居然还依据一个4卷本,我纳闷为什么会有4卷本。

我这个叫虫大人误得误失本。

抄书过去常有的事,因为可能需要一段资料,或者买不起刻本的,有很多是抄刻本的!直到国朝定鼎图书馆还有给提供抄书服务的!
发表于 2008-3-14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子老师,旧书怎么才能保存好呀,我保存的怎么掉渣了?这是民国十年的书,怎么不好保存呀?



3 k6 T" B C4 |5 ^9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4 15:58: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个是石印本,清末开始印刷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石印就是当时产生的。石印书籍和洋纸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但是给后世带来了一个问题,洋纸保存时间短,不过百年就发黄发脆掉渣,中国传统的纸张保存时间很长,这就是我们还能看到唐代卷子本书籍,和宋版书籍的原因,您这石印本目前没有好保存办法,掉渣没辙!
发表于 2008-3-14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盘子老师...

另外是否有保留价值?现在大约多少钱?

" U, G( E! I' \2 X( w#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4 23:00:3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留着吧!是个物件,尽量少翻动。避光保存
发表于 2008-3-15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祝您吉祥如意
发表于 2008-5-17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到南宋书铺的刻本,好象是诗集,具体仓促没看明白。只有4页,旧装裱的,这东西好吗,盘子哥说说。
发表于 2008-5-18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赶紧给我看看!麻沙本?
发表于 2008-7-4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了

[em07]
发表于 2008-8-20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千里集》卷17--23是顾广圻为古籍善本作的跋,顾广圻确实是学问博洽,版本、经义、史实考据精详,嘿嘿,叹为观止啊。

盘子哥应该找来看,中华书局最近刚印了新书。

卷15、16是金石拓本题跋,也很好。



发表于 2008-9-26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ANYUE在2007-10-24 22:45:18的发言:

俺还有一些清人信札,兄如有兴趣,俺另开一帖贴出。

快发布出来呀

给我开开 眼界

发表于 2008-9-26 16: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7-12-25 8:16:29的发言:

我有过道光抄本十四卷本《云麓漫钞》,换了缂丝,冤……

这个书明以后刻本很多,道光却出了抄本,肯定是个好东西,这算丢了。

……

还丢过一个史梦兰旧藏《抱经堂文集》,有他的批注和藏书印,我我我……一早上就想起这么多伤心事儿。


换缂丝还冤呀

最好变了大便     不变成大便  都是别人的     

咱们不过是暂时的仓库保管员      变成大便  就是咱们自己的了     换成了好下水了 呵呵

发表于 2009-1-5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

发表于 2008-12-30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那金镶玉

% {/ c$ u# W; h) Y$ t, j: ?8 f0 z

确实很漂亮

- h9 b# |- _- c- d! |9 W9 H

虽说我也会做这个

1 U1 w! Q$ u: R. {0 i

不过总觉得做的不大满意

1 h9 \6 Y, ^0 I4 O1 D1 r3 y6 Z9 \ Y& U

发表于 2009-7-1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长长见识
发表于 2009-7-7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7-10-6 20:48:00的发言:
; E& u f) S+ E) ^- X

现在见着只要价钱不高都得着就是了,这个和瓷器不同基本没做假的!

! P& \! S8 {7 C5 w) \# `6 T

说的完全正确 

0 w1 z7 L/ b. j8 E* w: l

 

1 X3 D5 }2 f) O% _- i6 ^- F

他们没有原版  原来的木版  大多数 都没有了

% ^6 F% R: b. ?4 _. ? d

 

+ i [0 e; Q, A" o: O9 B o* L

想做假  

1 [3 [* o8 I1 G* T. G7 [0 N7 s8 ^

 

+ o2 D% j1 W. [& P' D$ K

这门手艺  他们还不会呢

发表于 2009-7-7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ANYUE在2007-10-24 22:40:00的发言:
明万历本-花历。最可气的就是这个书,因为是竹纸,质地太次!早年间曾休过,加了衬页,显得骨立许多。到手时已经破损不堪,打开一看:衬页竟然是白纸的明通鉴!! 清时对前朝的论述的态度也就很明白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2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23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23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l4 D* ]6 r1 {# R

这样不是更好吗   一举两得呀

2 J4 A- p3 I. X6 _5 A( R! i

 

* y) ?1 N& m2 ~5 D

您姓关  也是满洲人呀

' h6 G5 ~' V5 ^% j

 

' \$ M, z7 C& ^" |+ q- A; ^

兴会  兴会

发表于 2009-7-7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7-10-24 22:47:00的发言:
明通鉴在当时就跟咱们现在三个代表学习纲要差不多,花历是比较好看的书,自然修书就把没意思的当了衬纸了!清高宗纯皇帝御制诗不也当了红楼梦抄本的衬纸吗!哈哈
( ~) N9 y* Y7 _

还说呢

5 m7 Z |: H& d$ X$ Q) H

 

$ K# `: Q! D& N+ x+ J$ X

现在 也是宝贝了

2 w- }2 l6 _7 p, P* X. u0 P

 

/ Q4 Y+ u2 F( F$ @2 z- _7 I

回头看看   前几年  单位发的 DENG     小   瓶   文选

) d" i) V9 h1 F u, u4 [

 

: M! |: N) y# ?; L" @: g6 c9 N- M

上午发下来 叫大家下午开会学习 

* k; |5 } ^8 C: _. C# A X

 

# E& ~- e% ^, O+ s8 ^) `7 |5 w

中午 在厕所就看见了

X# C! D- D. ^+ I4 k0 `$ a

 

0 ~9 e& G4 L" j6 b

反正我不使唤  文选当手纸      有辱斯文呀

% A& l8 y; N+ b& P _, S" D

 

' j3 E' r6 B2 J# y' y6 w8 M

再者   擦屁股   多疼呀 

发表于 2009-7-7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ANYUE在2007-10-24 22:45:00的发言:
3 y" ^/ T' e3 |* e) ]' @( H

俺还有一些清人信札,兄如有兴趣,俺另开一帖贴出。

- c" M+ n! L% V. Q5 Q

- t7 E% A- G4 e& y. d! ~

我喜欢看

1 |6 M5 I z$ U

 

: \* c& q7 p! y* L0 a

早日  发上来呀

1 r0 x1 t Q- K+ _2 G

 

6 C7 q, |- \- I8 O* f( A

叫我 也开阔 开阔 眼界

: L7 l6 C+ r/ h, ^6 `

 

6 Q. G6 n- q) K5 t: u

谢谢

发表于 2009-7-7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8-3-14 20:42:00的发言:
您这个是石印本,清末开始印刷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石印就是当时产生的。石印书籍和洋纸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但是给后世带来了一个问题,洋纸保存时间短,不过百年就发黄发脆掉渣,中国传统的纸张保存时间很长,这就是我们还能看到唐代卷子本书籍,和宋版书籍的原因,您这石印本目前没有好保存办法,掉渣没辙!
8 E; E w! B8 Y

真的 没有 一点辙了

) a. g2 F- ^! W% O$ i: X

 

( F7 }3 f) ~6 u2 ]

他没有辙

! _, ?. U4 V6 {9 f

 

1 ?2 J* u" G# b! h$ B/ I# a

我就更 没有辙了

发表于 2009-12-3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能欣赏到铜镇纸就很满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7 13:22 , Processed in 1.20659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