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1|回复: 11

[转帖]顺治陵寝为何成为惟一未被盗掘的清朝陵墓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29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董小宛入宫成为顺治皇帝宠妃的这一颇浪漫和悲壮的故事,清史未见片言只语,倒是众多的野史和笔记小说做了这样的记述:

  葬在清孝陵内的孝献皇后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明末清初战乱之际为江南名士冒辟疆所纳。顺治二年,被早年由明降清,后成为南下清军主帅的洪承畴所强抢。洪氏本想自己霸占独享,因董小宛誓死不从,才将她移花接木送入皇宫,成了顺治帝的爱妃。从此,顺治对董氏恩宠有加,恍若长生殿前的杨玉环与唐玄宗,爱得如醉如痴,大有连理比翼,生死同衾之势。未过多久,董小宛被封为淑妃,为六宫粉黛第一美人。

  洪承畴恐董小宛于己不利,便乘机向太后进言道:“昔睿王以荒于酒色,几至国政荒坠,赖天地祖宗神灵,使之早世殒命。今皇上亲政未几,便惑溺汉姬,致废常朝时日,老臣力劝,然皇上不听忠谏,并欲置老臣于死地。老臣命不足惜,其如大清宗庙社稷何?今能挽上意者,唯有太后。太后纵不念老臣之心,还不念太祖太宗创业之艰难乎?”

  太后听罢,悚然动容,问皇上所宠何人。洪承畴将董小宛之事相告,只是中间隐去了自己进献一节。太后听后勃然大怒,立召顺治,在大加训斥后,疾令将董小宛遣送出宫。顺治帝一向唯母命是听,自不敢争辩,只好含泪遵命。于是,孝庄皇太后将董氏逼居西山玉泉寺。此为宫人获罪者遣谪之所,为的是让其寄寺学佛,斩断情根。

  后董小宛自西山失踪,无复再现。顺治帝悲痛欲绝,遂动了出家之念,改了平民装束,偷偷溜出紫禁城,直奔五台山。当他到五台山后,和一癞和尚谈得颇为投机,便削发入寺修行去了。

  顺治临出宫时,已将后事做了安排。并写了一道上谕放置在御案上,太监们找不到皇上,便将这道上谕称为遗诏。谕诏中定玄烨为皇太子,持服二十七日后即帝位,又命四大臣辅政云云。此诏一传,各王公大臣异常惊疑,言昨日早朝皇上尚康健如恒,怎一夜之间就晏驾黄泉了?且遗诏中亦未说明病源,甚奇甚怪!一时朝野议论纷纷,有谓顺治因皇太后逼迫而服药自尽者,有云因感受时疫而暴崩者,有言因董妃之故而匿迹山野者。不管群臣有千般疑惑,万种猜测,当下还得照例哭临,扶8岁新主玄烨登基,次年改元康熙。顺治朝从此成为过眼云烟。

  几十年后,康熙大帝率部西征噶尔丹叛乱,大获全胜。志得意满之际,便想起五台山上的父皇,遂产生了前去看望的打算。当年顺治遁入空门后,在五台山绝顶处修了三间草房,终日念禅打坐。皇太后思儿甚切时,便带孙子康熙出京,以上五台山清凉寺进香为名,与儿子晤面。但当她每到清凉寺,却又见不到儿子的踪影,怕百姓生疑,不敢久留,只好对门空淌几滴相思之泪。后来太后年老体衰,已不能远行,便差人每年到五台山修庙,并密探暗访顺治帝的行踪,但至死亦未寻到。

  此时的康熙已到不惑之年,在胜利的喜悦中又动了父子天性,遂下旨南巡,临幸五台。待一行车马人流到五台山后,康熙将侍从留在山中,一人悄声不语地走进清凉寺,再由一老方丈领至山顶极峰处茅屋前,独自进屋面父。只见一白发老僧,静坐打禅,纹丝不动,宛若枯人朽木。康熙望了许久,断定此人必是父皇,忍不住双膝跪到老人身前,泣哭不已地说道:“父皇,儿来了!”

  只见那老僧双目微睁,复又闭拢,其态如初,不再理会。康熙不禁热泪横流,停了半晌,不见老僧有何表示,只好悄然退出茅屋。临走时特嘱门外的方丈不准声张此事,以后要好生看待此老僧,必有重赏,方丈合掌点头连连称是。此时正值深秋,浮云古木,冷风扑面,空中雁阵,哀鸣远去,使人备感凄怆悲凉。康熙感慨万千,仰面目送天际浮云过雁,低头眺望深谷沟壑,深叹一声,闷头缓步下山离开五台。

  康熙离开五台山后,关于顺治出家并终了五台的传闻,在社会上越传越广。而那绝色美人董小宛,竟红颜薄命,好端端一个如花似玉美人,竟谢却红尘,不能不令芸芸众生扼腕叹息。时国子监祭酒、江南名士吴梅村曾作《清凉山赞佛诗》,以咏顺治、董小宛之事。其诗有云:“双成明靓影徘徊,玉作屏风壁作台。薤露雕残千里草,清凉山下六龙来。”后人有附会其诗者说,其中“双成”及“千里草”字句,是暗指董妃,清凉山是五台山上一峰,是暗指世祖出家。康熙帝一生巡幸五台山共计五次,暗喻顺治帝和康熙帝共来六次,即“清凉山下六龙来”一句。据传,康熙皇帝直到顺治帝老死五台山,方才不去,只是秘密派人将父皇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一双鞋子带回,埋入清东陵孝陵地宫,而作为顺治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有入葬陵寝。

  这个神奇的传说,随着野史和笔记小说的广泛传播,使许多人深信不疑,并发挥了神奇效用。以至在二百多年过后,清东陵遭到一次次惨不忍睹的洗劫时,顺治皇帝的孝陵成为所有陵寝中惟一没有遭到盗掘的陵墓。因为所有的盗掘者都知道,地宫中那把扇子和一双鞋子是不值得一盗的。这实在是顺治皇帝不幸之中的万幸!这个意外结局,也是顺治皇帝生前所料想不到的。

             2007年09月28日 人民网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发表于 2007-9-29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小宛入宫是子虚乌有之事,孝陵未被盗原因有二:1.盗陵者认为他的陵随藏品不多,但如果东陵地区在晚解放几年,在其它陵都被盗干净的时候,孝陵也未必幸免;2.民间及佛教徒认为,顺治帝信佛,佛祖在保佑他.
发表于 2007-9-29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乾隆不信吗?
发表于 2007-9-29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太奢侈了.
发表于 2007-9-29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陵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的陵寝,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该陵是清朝统治者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陵寝,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开始,向北集资布置着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及东平桥、神功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这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建筑,用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

发表于 2007-9-29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和道光是被胡同童年倒的斗!

发表于 2007-9-29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佛教比较虔诚的顺治第一,雍正第二,

发表于 2007-9-29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盘子是看雍正王朝看多了,历史上的雍正是信道教的!而且是非常虔诚的道教徒,最后就死于吃道士的丹药。我以前写过中国历史上最诚恳的几大信奉道教的皇帝,我把雍正排在第二位,仅差于嘉靖皇帝!

发表于 2007-9-29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骨灰坛子有什么可盗的????

还是火化好,干净

发表于 2007-9-30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利于统治皇上啥教都信[em01][em01]
发表于 2007-10-4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不是看雍正王朝看的,我是看雍正传看的,冯尔康的那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4 11:11 , Processed in 1.14269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