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2|回复: 5

[原创]《杂谈北京小吃》——对口相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21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二年写的段子。最近这一年,光忙孩子了,没写什么新段子,自己都觉着挺可惜。重温一下老作品吧。

 

 

(鞠躬)

 

乙:咱俩给大家说段相声儿。

 

甲:相声分五门功课。

 

乙:分说、学、逗——哎,您等等。

 

甲:怎么?

 

乙:差点儿让他糊弄过去(对观众),应该是四门功课(伸手指头),分说、学、逗、唱,哪儿来的五门啊?

 

甲:不,是五门。

 

乙:哪五门?

 

甲:说、学、逗、唱,吃。

 

乙:吃?没听说过!

 

甲:没听说过?你没听人讲过,说“这相声说好了可真" Z$ }( X& h% N$ i* S 吃——功夫!”7 o; w+ a+ k$ E; k+ r+ m$ m 哎,所以这吃占一门功课。

 

乙:哦,吃功夫就算吃啊?

 

甲:这是说句玩笑。相声分四门功课,说、学、逗、唱。

 

乙:哎。

 

甲:不过说到吃,我这人还真好吃。

 

乙:看你这肥头大耳儿的就知道好吃。

 

甲:哎——谁呀?你说的那是贪吃,我讲的是好吃。

 

乙:怎么?

 

甲:我说的好吃,是喜好研究吃的文化。

 

乙:这么一说,您是位美食家了?

 

甲:那我可不敢当。中国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我怎么敢称家呢? X+ H: k4 C+ y5 d. y; v5 I 我也只是对北京的小吃, 小有点儿研究。

 

乙:哦?

 

甲:你知道我国的菜系是怎么分的吗?

 

乙:知道啊,分鲁川粤闽、苏浙湘徽5 t1 J$ O! o' B: j( ?$ v3 C 八大菜系。

 

甲:对。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8 t* K9 Y5 O 当中并没有北京菜。

 

乙:怎么呢?

 

甲:北京菜是以鲁菜咸鲜为主要口味,结合全国各地菜肴精华而成。若要分,可分为:宫廷菜,官府菜,酒楼菜和小吃。

 

乙:干吗这么分呢?

 

甲:这是按照社会地位分的。你看宫廷菜,像北海的仿膳、颐和园的听鹂馆儿,搁早年间以你们家的地位吃的起吗?

 

乙:吃不起。

 

甲:还是啊。以谭家菜为代表的官府士大夫菜,搁早年间以你们家的身份吃的起吗?

 

乙:吃不起。

 

甲:还是啊。以八大居,八大楼,十大堂为代表的酒楼,搁早年间你们家的家产吃的起吗?

 

乙:吃不起。

 

甲: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北京小吃把你们家的家底儿都算上吃的起吗?

 

乙:吃不起——哎,这吃的起!8 q5 w7 e4 s0 L6 J- g& U 这再吃不起就甭过日子了。

 

甲:所以你看,旧社会的吃食都分着阶级呢。有钱有势力的阔人吃大饭庄子,普通老百姓小吃吃的多。

 

乙:是啊,新社会不一样了,人们平等了,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听鹂馆,仿膳我都吃过了。对了,您刚才说北京小吃种类繁多,到底有多少种啊?

 

甲:北京的小吃可是太多了,据我统计,不下两百多样。

 

乙:是啊?

 

甲:你看有:

牛舌饼,螺丝转儿,韭菜合子,炸排叉儿。2 T" c3 t7 g: ^0 s# z2 A

驴打滚儿,绿豆糕,扒糕,蜂糕,炸元宵。, c% k9 I6 w- Q0 i; X* Z5 X8 M. s

麻豆腐,烤红薯,爆肚儿、羊杂和卤煮。

馓子脆,卷果香,龙嘴儿铜壶冲茶汤。

茄子汆儿(也有叫茄子卤),炸酱面,吃面最好就瓣儿蒜。

吃灌肠儿,喝炒肝儿,酸不溜的豆汁儿就焦圈儿。

炸回头儿,开口儿笑,冰糖葫芦上有红果儿和山药。 / s8 }) X1 M, e

 

乙:刮得儿刮得儿刮儿刮——

 

甲:哎——怎么给我上上板儿了?

 

乙:我当你要唱数来宝呢。

 

甲:我这儿说的还不够十分之一。

 

乙:是够多的。

 

甲:够多的呀?这些你都吃过吗?

 

乙:你这话问的,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祖辈儿都是北京人,这些个我怎么没吃过?

 

甲:那我考考你,可别让我问住了。

 

乙:你说。切~问不住我!

 

甲:说这样儿吃食,用的全是下水,把心、肝儿、肺,肠儿,胃洗干净了,支上大锅,要用老汤炖煮,吃的时候,作料要放,韭菜花儿,豆腐乳,大蒜汁儿,香菜末。这东西——

 

乙:打住,别说了,这是羊杂汤呀。

 

甲:不对,是卤煮火烧。

 

乙:哦,我这羊下水,你那猪下水……那也不对啊,那火烧呢?

 

甲:我还没搁呢,就你嘴急,我这儿刚要放火烧,你在边儿上——“打住,别说了!”

 

乙:哦,和着怨我着急了。/ K! K" j- L! y 你再来一个。

 

甲:说这样儿吃食是面食,先把矾、碱、桂花等放水里化了,放上面和匀,做成形状,放锅里一炸,是酥脆可口。

 

乙:我猜着了,是排叉!

 

甲:不对,是馓子。

 

乙:哦,炸馓子啊。

 

甲:馓子是不是也这么做的?

 

乙:你这两头儿堵谁受的了啊。

 

甲:两头儿堵哇?嘿嘿——就让你堵,你也猜不着。

 

乙:你就说刚才那个,我就不信我猜不着。

 

甲:行啊。说有一样儿吃食,先把矾、碱、桂花等放水里化了,放上面和匀,做成形状,放锅里一炸,是酥——

 

乙:炸排叉,炸馓子。

 

甲:炸麻花儿。

 

乙:走!,他又多拧了几个圈儿。

 

甲:开个玩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小吃已经在市面儿上不常见了。

 

乙:对,有很多小吃只能在庙会上见着。

 

甲:也有的小吃,已经深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几乎天天都吃的着。

 

乙:比如?

 

甲:比如,早点里的炒肝儿和豆腐脑儿吧。

 

乙:对,这两样儿我也总吃。

 

甲:你知道炒肝儿里都有什么吗?

 

乙:就是,肥肠儿,猪肝儿,加上炒蒜末儿,勾浓欠呗。

 

甲:对啦。肥肠儿和肝儿哪个多呢?

 

乙:当然是肥肠儿比猪肝儿多多了。

 

甲:那为什么不叫炒肥肠儿呢?

 

乙:……不知道。

 

甲:不知道?我告诉你,炒肝儿里原来不是只这两样儿,而是猪肠、肝、心、肺都有,就是清汤猪杂,你知道吗?

 

乙:哦,知道了。

 

甲:因为清汤猪杂口味儿不好,就没推开,清末最早由前门外鲜鱼口的会仙居给改进了,将心、肺去掉,改名儿炒肝儿。虽说肝儿和肠儿的比例实际上是三比七,可他还叫炒肝儿,你知道吗?

 

乙:哦,知道了。

 

甲:北京人形容你有句老话儿,说“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就这么来的你知道吗?

 

乙:哦,知道了……谁呀!说谁没心没肺呀?

 

甲:呵呵,我就打一比方。

 

乙:以后这比方说你自己。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早点里还一样儿——豆腐脑儿。

 

 

乙:这我也常吃呀,这在天津叫老豆腐。软软的,又清口,好吃——

 

 

甲:你等等,你刚才说什么?

 

 

乙:我说……豆腐脑儿在天津叫老豆腐……怎么了?

 

 

甲:哦,你给他们数着辈儿来啦?从豆腐爷爷到豆腐孙子,北京的辈儿大,天津的辈儿小,北京的豆腐脑儿到天津全都加个老字——老豆腐?

 

 

乙:瞧他这一套嘿,我没这么说呀?

 

 

甲:那什么叫北京的豆腐脑到天津叫老豆腐呢?

 

 

乙:那……谁知道呀?我听他们说的。

 

 

甲:他们说的?  不对!

 

 

乙:不对?那你说说?

 

 

甲:豆腐脑和老豆腐本来就是两样儿东西。

 

 

乙:两样儿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呢?

 

 

甲:他们都是豆腐点卤水出来的——

 

 

乙:那还不是一样不咧?

 

 

甲:可都是卤水点出来的,豆腐脑儿点的少,老豆腐点的多,从口感上讲,豆腐脑儿软些,老豆腐硬点儿,从口味上讲,老豆腐比豆腐脑儿要发苦。

 

 

乙:是啊?

 

 

甲:作料儿也不同。老北京的豆腐脑儿一般用羊肉卤,或者素卤。而老豆腐则只放豆腐乳,韭菜花,蒜汁儿、香菜末儿。
     
你说这能一样吗?

 

 

乙:照你这么说还真不一样。

 

 

甲:我主张吃北京小吃,就要吃地道的北京小吃。

 

 

乙:什么叫地道的?

 

 

甲:就是用料传统,工艺传统,象豆腐脑白的豆腐脑、爆肚冯的爆肚、年糕李的年糕,馄饨候的馄饨,小肠陈的卤煮等等,这些个都算地道的北京传统小吃。

 

 

乙:这些个字号怎么都是吃物儿加个姓儿啊?

 

 

甲:这就是老年间留下来的一大特色。

 

 

乙:哦

 

 

甲:小吃在早年间很少有开大的店铺的,大部分推车走街穿巷,最多支个棚子、开个零摊儿,有铺面的少。这要是做出名儿来,不能象全聚德、鸿宾楼那样挂个金字招牌。

 

 

乙:怎么呢?

 

 

甲:你想——要在车上钉一门楼儿,再挂上一金字牌匾
     
馄饨侯
     
恩——那锅就没地儿搁了。

 

 

乙:那就崩卖馄饨了。

 

 

甲:是不是?所以最多也就支个幌子,上面儿写着
     
馄饨侯,或者
     
豆汁儿张。

 

 

乙:是了。

 

 

甲:也不能都这么起名字。

 

 

乙:怎么?

 

 

甲:你想,姓侯的卖馄饨都叫馄饨侯,你叫馄饨侯,他叫馄饨小候,那叫馄饨老候,有那么一二十个的上街一吆喝,得——进花果山啦。

甲:早点里还一样儿——豆腐脑儿。

 

 

乙:这我也常吃呀,这在天津叫老豆腐。软软的,又清口,好吃——

 

 

甲:你等等,你刚才说什么?

 

 

乙:我说……豆腐脑儿在天津叫老豆腐……怎么了?

 

 

甲:哦,你给他们数着辈儿来啦?从豆腐爷爷到豆腐孙子,北京的辈儿大,天津的辈儿小,北京的豆腐脑儿到天津全都加个老字——老豆腐?

 

 

乙:瞧他这一套嘿,我没这么说呀?

 

 

甲:那什么叫北京的豆腐脑到天津叫老豆腐呢?

 

 

乙:那……谁知道呀?我听他们说的。

 

 

甲:他们说的?  不对!

 

 

乙:不对?那你说说?

 

 

甲:豆腐脑和老豆腐本来就是两样儿东西。

 

 

乙:两样儿东西?有什么不一样呢?

 

 

甲:他们都是豆腐点卤水出来的——

 

 

乙:那还不是一样不咧?

 

 

甲:可都是卤水点出来的,豆腐脑儿点的少,老豆腐点的多,从口感上讲,豆腐脑儿软些,老豆腐硬点儿,从口味上讲,老豆腐比豆腐脑儿要发苦。

 

 

乙:是啊?

 

 

甲:作料儿也不同。老北京的豆腐脑儿一般用羊肉卤,或者素卤。而老豆腐则只放豆腐乳,韭菜花,蒜汁儿、香菜末儿。
     
你说这能一样吗?

 

 

乙:照你这么说还真不一样。

 

 

甲:我主张吃北京小吃,就要吃地道的北京小吃。

 

 

乙:什么叫地道的?

 

 

甲:就是用料传统,工艺传统,象豆腐脑白的豆腐脑、爆肚冯的爆肚、年糕李的年糕,馄饨候的馄饨,小肠陈的卤煮等等,这些个都算地道的北京传统小吃。

 

 

乙:这些个字号怎么都是吃物儿加个姓儿啊?

 

 

甲:这就是老年间留下来的一大特色。

 

 

乙:哦

 

 

甲:小吃在早年间很少有开大的店铺的,大部分推车走街穿巷,最多支个棚子、开个零摊儿,有铺面的少。这要是做出名儿来,不能象全聚德、鸿宾楼那样挂个金字招牌。

 

 

乙:怎么呢?

 

 

甲:你想——要在车上钉一门楼儿,再挂上一金字牌匾
     
馄饨侯
     
恩——那锅就没地儿搁了。

 

 

乙:那就崩卖馄饨了。

 

 

甲:是不是?所以最多也就支个幌子,上面儿写着
     
馄饨侯,或者
     
豆汁儿张。

 

 

乙:是了。

 

 

甲:也不能都这么起名字。

 

 

乙:怎么?

 

 

甲:你想,姓侯的卖馄饨都叫馄饨侯,你叫馄饨侯,他叫馄饨小候,那叫馄饨老候,有那么一二十个的上街一吆喝,得——进花果山啦。

0 h2 N$ Z* I!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8 20:55: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1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没写完呀!

说实话,真好,这种段子也是很长学问的呀.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没听说过。要说你对小吃还真是有研究。比我可强多了。

 

甲:不——行!我比他们可能多少强些个,比你可比不了。

 

乙:怎么到比不了我呢?

 

甲:你们家是一味名小吃的世家呀!

 

乙:我怎么不知道啊?

 

甲:那我给你说说?

 

乙:你有研究,你说说。

 

甲:我先问问,你知道你们家是哪儿的人吗?

 

乙:我不是说了吗?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祖辈儿都是北京人啊?

 

甲:你这话说对一半儿。你是北京人不错,可你祖籍不是北京,是安徽仙源县人士,康熙年间进的北京。

 

乙:是——啊?

 

甲:你们家在安徽仙源是手艺人。

 

乙:做什么的呀?

 

甲:做的这样儿东西质地细腻,洁白光洁,手感滑嫩,摔地下都不碎的东西。

 

乙:硬玉翡翠?

 

甲:大块儿豆腐。

 

乙:咳——恩?怎么还摔不碎呀?

 

一块儿说:. H, e6 K3 H! t; V 冻——豆腐!

 

乙:我就知道这句吗!9 D, a" O \$ Z( }! C" [4 Y7 f2 Y+ j 和着说的挺热闹,就是开个豆腐房啊?

 

甲:你的先辈的确是开豆腐房的,不过,到了康熙年间八年,你们家出了位能人,识文断字,胸有大志,乡试中了举人,不甘心在家作豆腐,于是进京赶考,想走仕途。

 

乙:考中了吗?

 

甲:你想啊,一个做豆腐的,家里没钱没势,在封建社会哪儿中去呀。

 

乙:那怎么办呀?

 

甲:你这位前辈不甘心落榜,也无颜返乡,于是用回家的盘缠在安徽会馆附近,也就是现在的琉璃厂附近租了间小房,想着复习一年,来年再考。

 

乙:盘缠钱都搭进去了,怎么生活啊?

 

甲:好在你前辈还没忘家传的手艺,他是自己做自己卖,边卖豆腐谋生,边温习功课。

 

乙:这叫勤工俭学啊。

 

甲:差不多吧。做生意可时好时坏,保不准儿的事儿。有时候卖不出去了,就自己吃,吃不完了,也不舍得扔,就一块块的码到缸里存起来,留着日后吃,怕天儿热馊了,再撒上点儿盐。

 

乙:真有主意。

 

甲:可你前辈跟你一毛病。

 

乙:什么呀?

 

甲:属耗子的——撂爪儿就忘。

 

乙:怎么说话呢?

 

甲:可能是读书太用功了,就把存豆腐这茬儿给忘了,来年等到发榜的时候一看,完,又落榜了。

 

乙:没个中。

 

甲:灰溜溜的回到住处,想着收拾东西,第二天回安徽了。

 

乙:回去没有啊?

 

甲:要是回去,你现在能在这儿跟我说相声吗?

 

乙:你说没回去不就得了!真是……

 

甲:你前辈收拾收拾着,从床底下就把这坛子给收拾出来了,抱着坛子美的鼻涕泡儿都快出来了。

 

乙:有什么乐的啊?

 

甲:“哎哟喂,我发财了!这不定谁放这儿的一坛子金银珠宝呢”

 

乙:咳——这不是自己当初存的那坛子豆腐嘛!

 

甲:他是读书读迷瞪了,以为找着宝物了呢,打开一看,哪有什么财宝呀。

 

乙:是啊,只有豆腐呀。

 

甲:再一看,嚯,白白的豆腐都变成青灰色了,味儿也不好闻呀?

 

乙:是呀,都变质啦!

 

甲:你前辈一声长叹“哎——是豆腐啊,还全都坏啦,干脆——”

 

乙:扔了。

 

甲:我吃了吧!

 

乙:多不卫生。

 

甲:没辙,肚儿里没食儿,兜儿里没钱,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这么一吃,唉——别说,还真好吃!

 

乙:是啊?

 

甲:吃不了的就分给邻居,嘿,家家儿都说好吃。你前辈一想,干脆,我也不回去了,我弃文从商,于是他又从新开始了豆腐生意。他这豆腐好吃,又是蝎子的巴巴

 

乙:怎么讲?

 

甲:——独(毒)一份

 

乙:什么词儿!

 

甲:这生意可就做火了,到了康熙17年,你们家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开了店铺。

 

乙:那可是皇城脚下。

 

甲:这一天,两位公公出来逛街,带回去两块儿你们家这豆腐,呵——好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不但宫里的太监都吃,一直传到了皇上老爷子耳朵里,御膳房置办回来,皇上一尝,恩,香,好!于是你们家这豆腐就成了御膳小菜。

 

乙:是啊?

 

甲:这可是一步登天,可不得了了。皇上还特为其赐一名叫“青方”。在店门前的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2 y& d1 c0 v8 [# p- T! d3 M# ?

 

乙:好!

 

甲:店名字号分别由状元孙家鼐、鲁琪光题书。孙家鼐还写了四句诗:“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

 

乙:好!

 

甲:好啊?你听出哪儿好来啦?

 

乙:我听着你说的挺热闹的。

 

甲:你这水平也就听听热闹。

 

乙:怎么呢?

 

甲:你没听出孙家鼐老先生,写的四句诗是藏头诗吗,暗含着你们家字号的名字?

 

乙:是啊。要不麻烦您在说一遍。

 

甲:第一句是:致君美味传千里。

 

乙:致。

 

甲:第二句是:和我天机养寸心。

 

乙:和。

 

甲:第三句是:酱配龙蹯调芍药。

 

乙:酱。

 

甲:最末一句:园开鸡跖钟芙蓉。

 

乙:致——和——酱——园,致和酱园。哦!我前辈是王致和呀!

 

甲:对啦,卖臭豆腐的!

 

乙:去你的!! d9 `* S$ \3 ]

 

(鞠躬)

' Q5 U1 }+ H* P* L) W2 d- {- J8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14:38:0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5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啊,有点意思啊!
发表于 2007-10-28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这有点意思啊~~[em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3:05 , Processed in 1.18335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