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松园在2007-9-14 16:26:24的发言:各陵的封土都是嗣皇帝即位后逐步培补,孝宗后的武宗就没把这事放心上,武宗无嗣,世宗才不给他操这心呢。 相比之下,永陵的封土至万历朝才算最后完成(我记得是啊)。深啊.................. 关于封土浅的问题,松爷的解释还不是正根儿,这主要和陵寝宝城的建筑形制有关,呵呵。 十三陵的刨去崇祯不算,其余帝陵的明楼宝城建筑形制分为4类 1。长陵型:只长陵一例,宝城下有券洞,券洞内为“T”字形甬道,与慈禧陵的很像,明楼后宝城封土很满。 2。献陵型:献、景、裕、茂、泰、康6陵均为此形制,宝城下有券洞,券洞后为一道不到一人高的挡土墙,墙前独立的琉璃壁,由于封土是从挡土墙开始填起,填向宝城中心,所以土怎么也不会太慢,否则就会冒过挡土墙,流失到宝城下券洞里了,顾炎武称之为“冢半填”。 3。永陵型:永、定2陵为此形制,因为太有才了,明楼都是石质,太重,所以宝城不设置券洞,当然填土是满槽的,可以填很满。 4。昭陵型:昭、庆、德3陵为此形制,宝城下有券洞,券洞内为正规的名符其实的“月牙城,哑巴院”,其实就是把康陵那种不到一人高的挡土墙增高,直至与宝城墙同高,然后把琉璃壁嵌入正面挡墙,这招儿让大清学去,清东西陵几乎都是这样的形制,好处是填土可以满槽填,又高又多。 献陵型的封土填筑方式确实有它的弊病,就是如果矮挡墙损坏,那宝城内的土就会流失,甚至把宝城门洞埋了,康陵过去破败时就是这样。 小冢半填,可能是建筑设计的问题更大一点儿,我觉得........
[em01][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