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内幕:开国大典庆典场地为何选定天安门
: P5 G1 x9 v. v3 w+ _) c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J+ G4 v% Q/ C9 n: S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8 U' D/ E1 m/ j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 _; s( c+ v6 l6 w) R9 Q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 j+ m u/ M2 q! [. Q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4 s8 d7 _4 d# N L/ D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 Z1 z; U$ h4 [' F% Z+ o `* ~; v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 [, N' i3 }" G7 x9 B e B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 L7 Y! Q+ ~0 c0 C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 t& O% B: p. r' X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I, |, j& I% Z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 C+ g/ R/ e& u2 x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 j9 ~0 d4 I" X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2 ~, d4 m3 ?$ Z$ J1 i+ a# d* _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V) s, {+ G, M9 ]2 |# V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 q g8 I1 C: A: `8 M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 w- o" o8 e V. c/ s3 k4 l/ E7 J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 e4 q' p8 z- g$ t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6 w( n( ^1 F3 @& W" K6 V4 o4 I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 Q; w) I, X: o1 {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H+ o, |9 v; t9 I( b& {* h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5 G0 |3 {1 s" h# O& L3 a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7 b+ J5 T, y( y1 w8 v. y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3 ^1 P+ \& v' b2 c- h6 s1 z, Y" v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g- p2 T! `; J0 r7 Q& O4 m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b6 y8 g T7 [7 a8 H5 {# m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 T; i4 n5 i# S0 {7 ^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7 b. ^$ x6 {, m/ m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 }- c/ U( F: F1 r& `
[此贴子已经被油油于2007-9-14 10:48: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