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紫竹院在油油的印象里一直是一座现代的人造景观的公园,偶然间在紫竹院公园发现石马一匹,怀疑坟地遗迹.才对紫竹院公园有了全新的认识,她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旁边的国家图书馆就是铁帽子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陵寝,据说只剩下两棵白果树。而且在公园西部,还有紫竹院行宫遗迹,恕油油才疏学浅,对此一概不知,自周日归来后就一直在查找线索,今日就将学习成果和大家分享. 正文 紫竹院之湖泊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也是燕京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早在明代万历五年(1577),慈圣皇太后出巨资,在广源闸西边兴建万寿寺同时,也在紫竹院湖西,南长河南岸兴建庙宇,并将其归入万寿寺,成为万寿寺的下院。 广源闸上是座不能启闭的石桥,船只无法通行。帝后嫔妃乘龙舟游览西郊必须在此下船过闸桥,然后再换乘闸桥上游的船只。为使船只畅通无阻,解除换乘之劳,于是,在南岸绕过广源闸,另外开凿出一条河汊子,这就是著名的“别港”。 明时,在“别港”旁边还曾建有一座龙王庙,供奉龙王爷,以祈求风调雨顺,江河安澜,社稷平安。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改万寿寺的下院为“紫竹禅院”。并将此地作为内务府官员和太监的办事处。并在西侧建行宫一座,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苏州街的驻跸之所。 “别港”龙王庙在改成僧刹之后,增添了观世音佛像。观世音住的地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紫竹林。但当时紫竹院里并没有竹林,只有芦苇,芦苇引自江南,比北方的芦苇长得挺拔粗壮,每到秋末冬初,苇杆经霜后会呈现出紫黑的颜色,放眼望去,好似一片茂盛的紫竹林,所以“紫竹禅院”的命名合情合理,紫竹院的名称也就因此而传开了。 紫竹院行宫规制不甚宏大;宫门三楹,悬挂乾隆御笔匾额“福荫紫竹院”。东西建倒座房各三间,两旁开罩门各一。进门两侧各建折角游廊十五间,可达正殿。正殿五楹,殿四出廊厦。再进为二宫门三楹,进门正北建九楹两层楼阁一座,中悬“报恩楼”匾额,乃乾隆御笔。行宫院内遍植翠竹,景色幽雅。 行宫周围,风景亦极秀美。当时在万寿寺以西苏州街南口建有一座苏州式酒楼,取名杏花村。又挖河堆阜,使对岸形成一处天然河港,东西河口之间出现大片河滩,河边遍植芦苇,取名芦花渡。清乾隆年间,仿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的水乡风光,在这大片河滩上垒砌太湖石,遍种芦苇,取名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 当年慈禧太后从水路去颐和园时,往返紫禁城,就在这儿歇息。现社会上流传的一张慈禧照片,照片上慈禧左手捧净水瓶,右手执念珠,着团花纹清装,头戴毗罗帽,外加五佛冠。扮装为观世音,李莲英扮韦驮尊,两个宫女一手捧小香炉,一手捧书函,梳“两把头”立在两旁。后人都认为是在颐和园照的,其实根据照片前为荷花,后为竹林的场景分析,这张照片就是紫竹禅院照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准备60诞辰在万寿寺捻香礼佛,祈祷长寿,但见紫竹院南岸岗阜景色荒秃,便下令依山势遍植各色秋菊,因而取名九花山。
就是这张照片了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紫竹院行宫遭洗劫,古庙、行宫、花草树木,遭到严重破坏。 辛亥革命后,紫竹院行宫仍属逊清皇室财产,由清室内务府管理。由于经费困难,清室于1920年曾将行宫部分房屋土地出租给京畿卫戍司令王敬玺,每月的租洋三百元。 据1923年清查的账目,紫竹院行宫的陈设计有231件,木器193件,以及匾额、福寿字、春条、铺垫、对靠枕、桌套、幔帐纱帘、大小窗挡、宫灯等。 1924年6月,清室为了讨好王怀庆,作为私产相赠。当时行宫有房134间,庙前水旱地300多亩。后来因政权更替,连年战争,行宫中房屋失修,各种陈设荡然无存。九花山因无人管理,几乎夷为平地。
到本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是八一幼儿园,七十年代改为军营,1980年行宫,御花园和大松林在一场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中化为灰烬,又经几次易主,现被多家单位占用。如今我们能看到的“紫竹院行宫”,是一所破败不堪的小院。另外在长河河岸砌筑时,发现了紫竹院报恩楼前已塌陷的御码头。在进行考古清理后,将码头条石结合岸墙的砌筑,原址原物保留。这些也许是行宫唯一的遗存了。
油油资历不够,如有错误,请各位前辈及时指正,谢谢您的浏览!
3 t7 F" m!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2 10:04:0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