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06|回复: 5

[分享]京剧服装浅解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11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ser posted image

  硬靠

  男式靠在使用时插靠旗,即表示人物全副武装,已处于临战状态,这叫“硬靠”(靠旗之生活依据,源于古代将官之令旗。当然,那种实用令旗较小,传令时手执,骑马行进时就插在后腰革带上,作为传令凭证。发展为“靠旗”后,已美化、夸张、加大成为临战武将的装饰物了。一般用四面靠旗,缎料,绣“单龙戏珠”)。靠的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3块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图为《长坂坡》之赵云

  user posted image

  软靠

  穿靠而不扎靠旗称“软靠”,用于非战斗场合的武将。

  图为《佘赛花》之崔子健

  user posted image

  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最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子穗”。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远从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宫廷演剧,“霸王靠”绣象鼻,甲片为方形,那种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图为《霸王别姬》之项羽

  user posted image

  关羽靠

  京剧舞台上关羽专用。绿色(《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剧用淡黄色)。平金绣。周身的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穗”。过去有些名家的私人行头,对此靠极为美化:鳞甲缘饰为孔雀翎纹样,还有缀真孔雀翎的,极为富丽华贵。

  图为《华容道》之关羽

  user posted image

  改良靠

  “改良靠”为周信芳所创。原是专为演《献地图》之刘备时,为适应“内穿靠外袭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将靠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这实际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趋于历史真实。“改良靠”后经不断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后左右共四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这种服装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当然,不及传统靠的样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将官(番将用时需加“狐尾”)。

  图为《铁弓缘》之武将

  user posted image

  女硬靠

  女式靠的靠肚较小,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虎头肩(肩部甲片)下另衬荷叶袖,绣凤及牡丹。用时加用云肩。其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

  图为《佘赛花》之佘赛花

  user posted image

  女改良靠

  与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因其简洁轻便,更便于高难度的武打、舞蹈动作。

  图为《扈家庄》之扈三娘

  


  

  user posted image

  戏珠大龙蟒

  此种蟒前身仅绣大龙一条,所以又称“独龙蟒”。龙口朝向火珠,龙尾也是甩到肩部。全身平金绣,蟒水为立直水。服色为黑,象征人物的粗犷豪放性格。平金绣的蟒水一般都留出“水道”,一则能使水纹清晰,再则可使服色沿“水道”向下延伸,一直扩展到下摆底部,从而加强了服装造型的整体感。

  图为《回荆州》之张飞

  user posted image

  盘身大龙蟒

  这种大龙蟒,龙形极大,前身龙的中段甩向左肩,绕过脖颈,一直盘绕到右臂,尾部也在袖口外侧;后身龙盘绕到左臂,尾部也在袖口外侧。盘身大龙为近世所创,已将龙形之“大”,发展到了极限。全身平金绣,立卧三江水。

  图为《吕布与貂禅》之董卓

  user posted image

  团行龙改良蟒

  改良”二字是清末民初时代的词汇,凡对传统事物有所变革,就称之为“改良”,具有褒、贬双重含义。改良二字在今天,即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我国南方的京剧界,率先改革传统京剧服装,而在北方,最早树立改革旗帜的是杰出的前辈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和马连良、梅兰芳。马连良先生对蟒的改革,主要是在保持形制的前提下,简化蟒的繁琐纹样,把团龙蟒的十个龙团,简化为只在前后胸各绣一个龙团,并扩展了这一龙团的面积,使之突出醒目。此外,大胆删去了流云、八吉样等插底纹样,使蟒袍收到清爽别致的效果。在团龙的下端,还不拘一格地采用了行龙纹样,造成了团龙、行龙融合为一体的图案布局。上述创造,在当时十分新颖,受到普遍认同和赞扬,遂成定制沿袭下来,丰富了京剧传统服装宝库。这种团行龙改良蟒一般用于老生行当的角色,服色一般为淡雅沉着的秋香色或浅驼色,以象征人物之老练、凝重。

  图为《铡美案》之王延龄

  user posted image

  草龙改良蟒

  此种蟒,是更进一步改革的产物,它不仅吸收了中国古代草龙纹样以取代繁琐的清式龙纹,而且又删去了下身的龙纹,连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纹样也简化掉了,使服装更显得简洁明快。这种草龙改良蟒,兼有“学士官衣”的特色,并且也是以束软带取代挂玉带,因之,它只适用于身份低于重臣、而又高于一般官吏的某些人物。服装为秋香色。草龙采用平金绣,蟒水为弯立水,绒绣。

  图为《淮河营》之蒯彻

  user posted image

  箭蟒

  箭蟒是在蟒的基础上,突破原有形制,吸取了箭衣的某些特点后而新创的服式,也是马连良先生所创。保留的是齐肩圆领、大襟、两旁开衩等蟒袍造型;变革的是衣袖的形制,即是以箭衣的窄袖、马蹄袖口,取代了阔袖及水袖。这种剧装是专为《胭脂宝褶》中永乐皇帝设计的,以适应这位皇帝在微服出巡的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扮相:既有平民武士的风貌,又不失帝王气质。箭蟒用织有隐花纹的绉绸制作,身上绣六个龙团。采自历史人物画“明太祖像”上的明代皇龙袍的制式。

  图为《胭脂宝褶》之明永乐帝

  user posted image

  团凤女蟒

  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所绣纹样主要是凤凰、牡丹,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穿用时上身配以云肩,挂玉带,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红。黄色是供皇后、贵妃专用,红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时也用于公主)。此种女蟒,绒绣团凤,周身单镶黑宽边(波线式)。以平金绣云,绒绣仙鹤。

  图为《龙凤呈祥》之孙尚香

  user posted image

  行龙女蟒

  此种女蟒在纹样上更接近男蟒,绣行龙,下部有蟒水(三江水),如清人所绘《戏剧画册》的《回龙阁》剧中的王宝钏,即用此行龙女蟒,当为早期样式,近世已不多用。

  图为《贵妃醉酒》之杨贵妃

  user posted image

  老旦蟒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妇女(老旦行当)专用老旦蟒。纹样一般用团龙或团龙凤,而不单用凤。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与女蟒有很大区别:不配云肩、玉带,而是腰系丝绦,挂朝珠,下身系墨绿大折裙。这种人物造型比较庄重、沉稳。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和秋香色,黄色用于太后,秋香色用于老郡主、老诰命夫人。

  图为《四郎探母》之佘太君

  user posted image

  旗蟒

  满族人因隶旗籍,所以称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当然,它也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的。成为戏曲服装后,它已失去了历史朝代的规定性,而被纳入了程式的轨道——通用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即所谓“番邦”)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图为《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user posted image

  皇帔

  帝王专用。明黄色。绒绣团龙。对襟的开合部实际上是使用暗纽绊(宝剑头式飘带一般不打结)。男用帔需内衬褶子。

  图为《打金砖》之刘秀

  user posted image

  团花帔

  中级官吏,豪宦乡绅使用。一般用较沉着的色彩(紫红、古铜、深蓝、秋香等色)。多绣团寿字、团鹤等象征福寿延年的吉祥图案。

  图为《乾坤福寿镜》之林鹤

  user posted image

  红帔

  状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庆团圆场合时使用。大红色团花纹样,绒绣圈金。

  图为《望江亭》之白士中

  user posted image

  女红帔

  与男红帔配对使用,二者色彩、纹样完全一致。女红帔下身系绣花大折裙。也用红色。

  图为《望江亭》之谭记儿

  user posted image

  女皇帔

  皇后、贵妃专用。明黄色。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折裙。

  图为《打金砖》之郭妃

  user posted image

  女团花帔

  已婚之青年妇女用。图案取布局平稳、纹样严谨的团花,以衬托人物端庄的仪态。

  图为《白蛇传》之白素贞

  user posted image

  均衡女花帔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乡绅豪门的未婚女子(所谓“大家闺秀”)。绣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分均衡式、对称式两种,不受外轮廓限制,造型丰满,外形完美。均衡式纹样的花帔,是一种不对称的自由布局:兰草蝴蝶呈均衡形态,左右纹样虽不对称(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却相等。以纹样的疏密有致、自由、灵活,衬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美形象。

  图为《游园惊梦》之杜丽娘

  user posted image

  对称女花帔

  使用范围同前。此种花帔的纹样布局呈左右对称形态,具有庄重大方的特点。就其单独纹样来说,一般也采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动活泼,使图案在整体对称中又富于变化。女花帔中,多采用此种对称式纹样,其人物造型适应性较强,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庄少妇。

  图为《西厢记》之崔莺莺

  user posted image

  老旦皇帔

  用于皇太后,明黄色,绒绣龙凤团。下身系大折裙(裙边饰花纹,前后“马面”绣花也可不绣。大折裙一般为墨绿色,以示素雅沉稳。

  图为《龙凤呈祥》之吴国太

  user posted image

  老旦团花帔

  用于有身份的老年妇女。在京剧服装中,虽老妇或青年少妇都用团花帔,但帔的领式略有不同。按年龄上程式性,老妇的帔领底端为齐头(与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头”)。

  图为《西厢记》之崔夫人

  user posted image

  观音帔

  观世音菩萨专用。白色。圈银绒绣墨竹,或平银绣竹。观音帔专用的竹叶纹样,是发挥图案的象征性,表现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

  图为《鲤鱼仙子》之观世音菩萨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明我也扎俩靠旗上街威风威风 ! 就是别刮风~

发表于 2007-9-11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照京剧照!
发表于 2007-9-15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普及京剧知识!好![em17]
发表于 2007-10-23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IKY在2007-9-11 10:24:01的发言:
我想照京剧照!

碰碑!你扮羊

发表于 2009-4-9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系统,我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0:08 , Processed in 1.14118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