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深处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周末报报道】2007年7月23日正午,雨后,南京中华门外。 当我们迈进南京晨光集团厂区的大门,顺着已经斑驳的墙面一路慢慢地走过去,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强国梦想的痕迹离我们越来越近。 142年来,尽管这个地方已经几易其主,数更其名,那个梦想似乎已经被时代的迷雾所掩盖,仿佛已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历史不会遗忘,沿着洋务运动的号角声,辛亥革命的枪声,日寇的炮声,我们不由自主地回溯到一切的源起,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5年,南京中华门外。李鸿章,金陵机器制造局,金陵兵工厂,一段历史,一段军事强国梦的历史,开始了。 李鸿章的微笑 1865年5月,李鸿章终于踏上了南京的土地。 虽然眼前这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战火的痕迹,但随行的英国人马格里明显能感受出身边这个新任两江总督的踌躇满志。 马格里(1833-1906)生于苏格兰,咸丰八年(1858年)随英国侵略军来华,任第99联队军医。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李鸿章所赏识,此时已是苏州西洋炮局时期的骨干人物之一。 一行人来到南京中华门城堡,此处城堡并未在两年前的兵火中受创过重。马格里陪同李鸿章从容登上城楼,向南俯瞰,却发现这城门外竟是一片断壁残垣。随行左右立即上前禀告,这原是明成祖所建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内讧中的战火。众人听后一片唏嘘。这时,马格里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的声音,转身一看,身边的李鸿章正凝神盯着城门外的废墟,嘴角还微微露出一丝笑容。 不久,李鸿章将其在江苏巡抚任上一手操办的苏州西洋炮局迁到这里,一个全新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拔地而起。刘佐禹为总办,英国人马格里为督办。 2007年7月23日上午,记者在原址外围的三藏殿后街穿行,碰到几个此处的居民,询问之下,他们似乎对于“金陵机器制造局”一词并不熟悉。几位年轻人均说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一位老者则向记者表示,知道这个工厂,好像是在晨光集团里面,但是晨光集团管理严密不容外人进入,对于“金陵机器制造局”所知也不多。记者转而询问几位在此做小吃生意的小贩,他们更是对“金陵机器制造局”一片茫然。南京晨光集团厂报总编李国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了14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晨光集团厂区内也只剩下机器大厂、炎铜厂、木厂大楼、机器正厂、机器左厂以及机器右厂等7座金陵机器制造局时期的建筑。此外,晨光集团作为军工企业具有特殊保密性,外人对其不甚了解并不奇怪。 据李国宝介绍,由于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特殊政治地位,金陵机器制造局正式开工后很快就成为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 李国宝解释说:“金陵机器制造局的规模虽比同期创办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小一些,但比其他各省的制造局要大,比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要早25年。而它所生产的新式枪炮,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在当时均占全国首位。”从现有史料可知,1884年我国第一门克鲁森式架退炮(口径37毫米,两磅后装线膛)和加提林轮回枪(亦称十门连珠炮)在这里被制造出来。4年后,金陵机器制造局在全国最先仿制成功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 因此,李鸿章将其称为淮军的“命脉”。 骄横的马格里 1875年1月,马格里却终于让李鸿章感到了“为难”。 马格里虽然一直为李鸿章所办兵工厂的骨干,但他本业是军医,军工并非专长。但擅长外交斡旋的李鸿章需要外国人的支持,于是对于马格里言听计从,从管理人员到技术设备,均放手让他主理。 在金陵机器制造局成立后的十年里,李鸿章并不满足于造几门小炮和机关枪等轻型武器,他多次派遣马格里赴欧洲出访,添置新式机器,聘请技术人员,意图大办军务。 然而,这个马格里心里却打着另外一个小算盘。1872年,这个英国人受命前往欧洲,却借机游历一番,直到1874年才回到南京。作为一个大不列颠帝国臣民,马格里对于自己效力的这个东方古国的崛起,显然并不关心。他更关心的,是能在这个甫建的军工企业里面捞取多少好处。同时凭借着自己在镇压太平天国和苏州西洋炮局时期就和李鸿章结下的密切情谊,马格里在制造局里面自然也是目中无人。 一个月前,金陵制造局在天津大沽炮台试射7门大炮时,有3门炮身炸裂,当场炸死士兵数人,其余4门均成废铁。李鸿章立刻把马格里召至天津,责其亲自试验,马格里心中有鬼,借故推托,拖延了一个多月才磨磨蹭蹭赶到大沽炮台,结果在其主持之下的大炮依旧发生了爆炸。作为英国人的马格里,显然没有忘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不列颠的士兵在大沽炮台之前吃过的苦头,试炮屡次失败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如此,李鸿章仍不愿把这位有英国撑腰的部下怎么样,只是劝他承认错误,谁料一贯骄横的马格里竟断然拒绝。无奈之下,为了平息众怒挽回面子,李最终只好把马格里去职。 对日惨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和他的金陵机器制造局遇到了最大的危机。 据有关资料记载,平壤战役,清军丢弃大炮48尊,步枪10000余支;鸭绿江防之战,丢失大炮78尊,枪4400支;大连湾、旅顺口失陷,日军缴获大炮270多尊,枪600支。以上数处清军遗弃的炮弹达数百万发,子弹达4000万发以上。而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日军仅仅消耗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两相比较,怎不令人触目惊心!李鸿章曾哀叹,淮军部队遗弃大炮,“令我寒心,再发再弃,当如之何!” 遭遇如此重创的李鸿章依然没有放弃对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支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仍然能够逐年扩建,到1899年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机器近1000台,工匠近1700人的大工厂,其产品包罗了20多种军用产品,成为当时我国主要军火生产基地之一。 不过,这些辉煌在外国人眼中显得还是不堪一击。英国人贝思福1899年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很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中国官员很兴奋地展示一些仿造毛瑟枪机的后膛抬枪,一个官员告诉我,抬枪子弹可以穿透4寸的木板,他看来既满足又得意,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类似的武器。看到这些官员和工人们得意地尽心尽力地制造一些无用的军械,实在令人心碎。” 世间已无李鸿章 1905年,李鸿章不在人间已经4年。 虽然清政府没有清算他在世时的过失,但对金陵机器制造局每年庞大的预算却日渐烦躁起来。根据日后披露出来的生产记录得知,正如日渐消沉的洋务运动,金陵制造局已经陷入停工的边缘。 就在这一年,一个名叫李承干的湖南省立实业学堂学生却迎来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两年来的新学教育,已经让这个私塾先生的儿子暗暗立下“非推翻清朝专制政体不足以致治,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的志向。这一年,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最后二次选派大批学生赴日留学,李承干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其中。 这一年,李承干17岁。 6年后的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已经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的李承干辍学回国,在汉阳街头扛起了从清兵手中缴获的火枪,在黄兴的率领下向清政府射出了致命的一枪。 此时的李承干可能还不知道,战友们手中的武器的制造者——金陵机器制造局也因为他们这奋勇一击,由半停工变为了停产,差点被江南制造局兼并。他想不到的是16年以后,他竟然会进入这个见证洋务运动兴衰的军工企业工作,推动并见证这个民族军工企业的中兴。
. F' S) L& P7 N# f9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16:01:5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