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舒已先生在《老北京市井风情画》一书写的一篇文章,我摘录了文中的大部分关于描写北京的内容,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血脉相承的回音》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想办法用自己的特殊技能,把历史的美丽永远留住的人,应当是智者,是功臣,是英雄。 尤其是对北京。 二十世纪三时年代的北京,和二十世纪末的北京,已如天壤之隔,几乎一点也不一样了。 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三十年代的北京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颇具个性,一句话,太属于她自己了;相反,二十世纪末的北京倒不像是北京了,仿佛丢失了那些仅仅属于她,在别的地方根本无法找到的特征。 为什么只提三十年代的北京?而不提一二十年代的?四十年代的?或者更早、更晚的? 对二十实际以前的北京,譬如十九世界的,活着的人谁也没见过,那时的北京已经对今天的人产生不了感情上的怀念,是真正的隔世,疏远了很多,丧失了有血有肉的可比性。 三十年代的北京,是熟透了的北京,宛如一只深秋的黄金色的柿子,皮儿都透明了,瓤也稀软了,甜得像冰激凌,微风一吹,差不多就要自动由树枝上掉下来。这个时候的北京,是集大成的北京,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改留下来的都在这儿沉积着,最为厚实,最为有味儿;当然,这个时候的北京,也差不多快变味儿了,因为时代在进步,北京也受了各式各样外来的冲击,北京快要走出老框子了,她正在门坎上踏步呢。必须把她连门框一起抓住,别让她永远地溜走,要留住这个时候的她!正是这个时候的北京最具有典型意义,不可错过。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活着的话,都已是七十多或者八十多岁了,对北京的记忆是他们儿时的记忆,顶顶鲜活,顶顶实在,不用硬挤,记忆会自动往外流淌!找这么一个人来再现一下老北京,岂不是一个最聪明的主意。 …… 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工具书,照着它搭景,照着它化装,照着他再创作,便是活生生的老北京,多了不起。 民俗,是最有个性的。全世界没有同意的生活习俗,只要是民俗,便是一地一样,彼此不同。唯其如此,民俗才成为一门学问,需要研究,需要介绍。唯其如此,此地民俗对彼地来说,才是有趣的,因为新鲜,因为特别,因为神秘。 什么是北京民俗的最大特点呢? 首先一条,是其田园性。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城市,和农村结合得最密,那便是北京。天还没亮,就有大量的农村人,由内九城外七城涌入老北京城,给北京人送来蔬菜、果子和鲜花,而且是一直送到家门口,用挑子担着,花花绿绿的,有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萝卜,像挑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还有用车送黄土的,北京家家都有院子,可以换上好土栽树养花种草。本地的“草花儿”都很便宜,花钱不多就能种一院子花草。墙上爬着牵牛花,墙根种着草茉莉和玉簪,省钱省事而足以招来满院子的蝴蝶和小蜜蜂。果子也真多,不少都是由城外的西山和北山上摘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还有京白梨、大樱桃、玫瑰香葡萄、大李子、大甜杏,皮儿上都带着一层白霜儿呢,足以把当年美国用纸包着的桔子羞杀死。雨天韭菜叶上还有雨滴溅上的泥点,黄瓜尖上各个顶着一朵小黄花。北京人真有口福,他们吃的都是顶新鲜的菜果,绝不隔夜的东西,因为北京外面紧连着园林、菜圃、花房和农村,里面也没有冒黑烟的工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需把“东”和“南”改成“西”和“北”,便是一幅北京人享清福的真实写照了。 北京的优点是她贴近自然。小街道叫胡同,排列有序,四通八达,方向都很正。偶尔碰到一条歪着的胡同,名字一准儿叫某某斜街,让行人绝不会迷路。胡同里是一座座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四合院,用院墙彼此分隔着,院墙之内,四周建房,分北房、东房、西房、南房,方向也都很正,中间是小院子,除甬道外便是植物的天地。北京人家家在城市中间便有“别墅”,鼻子底下便是花木,一派自然景色。小院子十分符合现代生态环境的要求,能保持水分,能调节空气,能隔噪声,一句话,仿佛家家都有自己的过滤器,自动调整着小气候,何况,还那么美,站在马路中间还可以看见西山北山。 这种贴近自然的安排,使北京极为匀称,既不拥挤,又不空旷;既不嘈杂,又不太僻静;处处有空儿,处处有美景,处处有便当的设施,处处离闹市和住宅区都不远。这种田园风格,在世界大城市中,北京堪称第一了。是的,北京有很热闹的地方,也有很幽静的地方,她动中有静,很像太极拳;她有很刺激的地方,也有很温和的地方,她劲中有柔,很像香片茶。 北京的田园风光还表现在她严格按照节气生活。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到什么节气一定得播种,晚一天都不成。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规律竟掌握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也就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定了一个准确的日程表。北京人是按这个日程表生活的典范。一年里节气有二十四个。于是,北京人天经地义地有了二十四个节日,年复一年地轮流着过,过得有滋有味。虽然,原本农业上的真实含义已不多了,仿佛只剩下一种躯壳,一种借口,一种象征,一种传统,故意地让生活变得更有变化起伏和情趣,成了十足的文化。 北京人过这二十四个节日的讲究就多了,够写一本书的,噢,不,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的了。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 ,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 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鹅,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象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变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元、大红枣,各种果脯。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的多剥的少,其乐无穷。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传入民间,更距欢乐性,一年辛苦之后来个庆丰收大锅熬,岂不欢快,挺好。 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老年间家家供奉着一位老神仙,他叫灶王爷,此公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升天,向老天爷汇报一年里人间的好坏。于是,家家都买些麦芽糖,用糖把老神仙的嘴糊上,极尽贿赂之能事,让他到天上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这种近乎开玩笑的祭神仪式,家家却都以极严肃的态度去操作,更显得极富人情味儿,孩子们的嘴则是供桌上的糖瓜儿的真正归宿。 每个节日都有典故,都有象征物,都有专门的食品、游戏和去处。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粽子、雄黄酒、菖蒲艾子和彩丝小虎。八月十五中秋节有月饼、兔儿爷、瓜果、毛豆和鸡冠花。九月九重阳节要登高,南到天宁寺、陶然亭,北到蓟门烟树,西到五塔寺、八大处、香山。吃烤肉,分花糕,赏菊食蟹,赋诗饮酒,有桂树的地方阵阵桂花清香飘来,更是妙不可言,耳鼻眼口手都各得其所,真是不亦乐乎。 有无数的手艺人、小商贩和街头艺人,在为这些节日忙碌着,仿佛他们是节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春节来说,有卖皇历的,卖年画的,卖绒花的,卖鞭炮烟花的,卖灶王爷的,卖财神的,卖门神的,卖挂干的,卖蜜供的,卖杂拌的,卖花灯的,卖噗噗噔的,卖空竹的,卖冰糖葫芦的,卖山里红串的,卖风车的。艺人们要表演跑旱船,踩高跷,踢毽子,耍龙灯,耍狮子,耍中幡,演大头和尚,扭秧歌,盘杠子,摔交,击太平鼓。 过春节家家都要做年菜,北京以芥末墩儿、豆儿酱、小酥鱼、米粉肉、山鸡肉丁为最常见。 有三样食品是春节至上元节之间的食物:大年除夕吃饺子,立春吃春饼,正月十五吃元宵。 春饼最好吃,烙小面饼或蒸小面饼均可,薄薄的,又称薄饼,切葱丝沾甜面酱,炒菠菜粉丝,炒黄花木耳,炒豆芽蒜黄,摊鸡蛋切丝,切酱肉成丝,切小肚成丝。食时各样都夹一点,放在饼上合在一起,卷而食之,顿生奇效,其鲜,其美,可天下没有第二种自制食品能超过它,堪称食之王。 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 春节有许多地方可去,妇女吃完饭,看花灯,看烟火,可以集体群游。散步叫做走百病,过街叫走桥,取度厄运之意;竟相到正阳门洞里去摸门钉,门钉有妇女乳房的形象,摸了门钉宜生大胖小子。人们白天可以到琉璃厂去赶厂甸,可以骑驴到白云观或者大钟寺去赶庙会,可以到雍和宫去看打鬼。走累了,可以摔一个心里美大萝卜吃,叫做咬春,取去春困的意思。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那么有讲究有说词,情、趣、美俱收其中。 二月二龙抬头,可以吃饼或者吃面,或者吃猪头肉。 清明节要去扫墓祭祖,要栽柳树,要立秋千为嬉。 三月可去的地方甚多,以蟠桃宫、东岳庙、潭柘寺、戒台寺、天台山为最佳去处,吃的要数大黄鱼为最鲜美。 四月仿佛是专为郊游设立的。近的去万寿寺踏青,远的去妙峰山进香。吃的则是树木的第一批嫩芽和鲜花,譬如,香椿芽、藤萝花和榆树的花,后者长得像小铜钱,人称榆树钱儿,可做榆钱儿糕吃,藤萝花烙饼更是饼中的极品。 五月黄鹂叫,有桑葚和樱桃下市,该过端午街了。 六月已是伏天,什刹海是好出去处,千万不要忘了吃“冰碗儿”。一只小磁碗,内放冰一块,上铺荷叶一小方,叶上有鲜藕、鲜莲子、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翠绿上点缀着白色的尤物,简直是水陆两界鲜令的大展览和大聚会。 七月十五是鬼节,有盂兰会,烧法船,放河灯。 八、九月是北京的黄金季节,秋高气爽,果子多,花多,而且秋虫多,蛐蛐、蝈蝈、金盅儿,叫得好听。秋天是放风筝和打猎的好季节。栗子、白薯都下来了,枣儿和葡萄也都下来了,只有北京才有的榲桲、赤包儿也都问世了。榲桲形如核桃,以蜜渍,酸甜可口。赤包儿是蔓生野植物,果实如香瓜,比香瓜小得多,至初冬变红,柔软可玩,百玩不破。此时,必有大雁和各种候鸟飞过。 冬至吃馄饨,像夏至吃面一样,也是规矩。过了冬至,差不多就可以滑冰了。 北京民俗的田园特色充分表现在北京人和植物:树木、花草、果实;和动物:走兽、牲畜、昆虫、飞鸟的亲近与密切。爱自然是北京人的天性。而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夸奖和赞叹的天性啊。 北京的四季分明,有酷暑,有寒冬,有嫩春,有艳秋。还有大风,有暴雨,有响晴的大日头,为北京民俗提供了可以无穷变幻的理想环境。这是北京民俗内容繁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吃是北京民俗的重头戏。看看那些繁多的北京小吃,瞧瞧那些做小吃的手艺人的热情、辛苦与礼貌,听听那些像歌一样美丽动听的吆唤声,便知道吃在北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
% Y* G8 `. W) D. N. e+ e7 S&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6 15:12: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