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8|回复: 0

[原创]试分析相声的发展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8-25 1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分析相声的发展
海青

    相声的起源及推广在清末,鼎盛在民国,再发展在解放后。
    提到相声的起源及推广,无人不会想不到祖师爷穷不怕朱绍文。学相声是讲门户的,然而无论你拜入谁的门下,你都是朱绍文的传人。两块御板一张嘴,一把白沙一双腿,便可以从此“穷不怕”地吃饭糊口。
    提到相声的鼎盛,人们自然会想到“八德”的辉煌时代。“八德”很穷(有钱的也不吃这口饭),甚至有的死得都很惨,病死街头,被人发现时尸身已僵,但“八德”及他们同辈和晚辈们的艺术造诣是后人所不能望及项背的。“八德”时期是艺人们难以生存的时期,相声在京津甚至在关外都已经很普遍了,因此,做艺也有了难度。不再是“新鲜玩意”的相声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摊出了大量的新段子,而此前由老艺人们口传身授的段子也在一遍又一遍地演出中,在一遍又一遍地实践中精益求精。
    这个时期听相声的人群也广了,不再局限于天桥的泥腿混混们了,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有权有势的军伐督办,甚至不问世事的太太小姐们也要听。出园子进阔宅去做堂会,因此,荤口的不能说了,太俗的也不能迎合观众的口味了,“把点开活”开不出来了,可艺人们要吃饭,要养家糊口,怎么办?创作。因此大量的精典段子产生了,其中有不少都是一些爱听相声的文人所作,经过艺人们在成千上万遍的实践中提炼加工,渐渐形成了留传至今的许多传统精典段子。
    艺人的生活是众多阶级中的最低层,他们没有自己的园子,出师之后便没有自己的组织,有的只是手绢、扇子、醒木、御子、白沙和大褂。没有场地就街头卖艺,圆粘画锅撂地摊,凭的是一张嘴,四海八方,三教九流都得说乐了才能挣出饭钱,因此,他们把全部的精力用在研究活上。基本功没的说,贯口长趟说不下来自己都没脸站到那,受苦受气,挨冻挨饿自不必说,也正因为如此,相声才发展到了鼎盛。也因此吸引了一批杰出的相声艺人纷纷拜师学艺,门户观念愈发重要,没有门户的海青腿是连说相声的资格都没有的,而大多数艺人在收徒时也要反复考查,生怕收徒不善毁了自己的名誉,故此,“八德”时期的相声门户中能人辈出。
    德、寿、宝三辈的相声艺人可谓功臣能士比比皆是,他们为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方面,他们不丢弃传统活,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他们勇于创新,针对历史背景推出一批又一批新段子,以适应观众的口味,使相声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快速发展。
    宝字辈的艺人是有着双重身份的,他们前半生生活在战争中,时局动荡,艰苦中求生存。中期新中国成立了,可相声不被认可,不被承认,于是他们苦思冥想,改荤为净,使净化后的相声被国人再次接受,这期间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见的。而他们的后半生看到的却是百花损落,独掌朝纲,不见天日的局面。但是他们的努力事实证明成绩是巨大的,没有他们,也许现在已没有相声这门曲艺形式了,他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作用,功不可没。
    文字辈已不能再称“艺人”了,他们是演员,挣的不再是杵头子了,而是工资,他们是新社会的第一批相声人,建国初期他们和老一辈共同创作了许多新段子,粉碎四人帮后,他们又成了相声界的栋梁人物,大量新作涌现,十年的瘾忍,十年的痛处,一旦暴发,使相声新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是太过于“净化”了,许是太急于“创新”了,传统段子在文字辈演员口中已绝少见,相声演员也都是西装革履了。在文字辈的带领下,明字辈演员借助媒体更是把相声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改革开放,新人新事,社会暗角都成为一个又一个优秀段子的题材。然而,此时对基本功的要求已然松懈了许多,口齿不清,贯口不行,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传统段子一点不会也可以成为“优秀的相声演员”凡此种种,注定了相声的这一高潮似昙花一现。果然,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出现,使相声渐渐失去老一辈人所苦苦艰守的阵地。
    明字辈演员“腕”级的很多,于是也很忙,忙应酬,忙改行,忙形象,忙工作,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业务的放松是不难想象的,本身的基础不好,成名之后对业务的放松使得这一批以及上一辈文字辈的一些演员,成为画中人。
    时间是向前推移的,明字辈的传人们多是看中了说相声可以名利双收才不惜花血本拜师学艺的,他们很清楚,实在不行了,可以向他们的老师一样转行,他们所能学到的太少了,这到未必是师不肯授,而是老师都没什么功底,怎么去传授给弟子?
    相声若想再发展,定要再回归到撂地时代,只有那样才能一门心思研究活,不用考虑应酬——吃饭都难,哪来应酬可言?不用考虑行政——没有工作哪有行政?
    这到不是说相声艺人一定要穷得吃不上饭才能发展相声,而是说相声艺人一定要在思想上有这一种“离了相声没饭吃”的意识,才能衷于相声,才会发展相声。
    只有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心收回来,才能既有好功底,不失传统,又有创新,使相声再现“八德”鼎盛。

                                                            2007年8月25日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2:59 , Processed in 1.11936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