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iverman

[转帖]文革期间文物被毁清单1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8-22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edu.cn/20021106/3071664.shtml

中国流失文物何时回家

百年流失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始于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文物流失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其一是荟萃了中国文物精华的首都北京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在这两场浩劫中,不仅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博物馆——圆明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而且从皇宫禁苑、官署部衙,到五公府第、民居商宅,也都遭到地毯式洗劫。据史料记载,经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其二是一帮洋鬼子打着“文化考察”的旗号巧取豪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是各国探险家光顾的热点,各种名目的探险队,测量队和考察队,纷至沓来。仅1876—1928年间到达中国西北地区的探险队就有42支之多。这些探险队,既有沙俄、英国、法国的,也有德国、日本、瑞典和美国的。他们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在中国西北地区肆意盗窃文物,非法发掘古文化遗址,造成了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

  据统计,历次考察中,以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的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的劫掠最为严重。据说斯坦因买敦煌经书是依卷子大小而定;而伯希和精通中文,所掠5000余本经书和绢本、纸本画都为藏经洞中的上上品。而考察中行径最为恶劣的当数美国人华尔纳,这家伙以特种油布按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上,把带不走的璧画印在布上带回美国。他们疯狂劫掠过后,而今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0000件,而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的就有13700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000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日本122件。仅上述4国5处有案可查的敦煌遗书收藏量就比我国内所藏的多出13800多件,另外,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等也均有敦煌文献收藏,其数量无从估计。

  其三是甲骨文的大量流失。自百年前发现之日起,甲骨便惨遭劫难,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其价值为世人所识后,又被各国的文化机构以各种名目搜掠。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有26700片,遍及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法国、俄罗斯、比利时等12国,其中日本所藏甲骨多达12443片。

  其四是战争年代的流失。辛亥革命以后,虽然由于国民政府的关注,西方各国的“考察”、“探险”活动相对减少,但因为前有军阀混战,后有日本分侵华,战争连绵不断,因而这一时期文物的流失呈现新的特点,即军队及其御用文人成为盗窃的主力军。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监守自盗,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这批文物随他辗转北京、天津、长春等地,时间长达22年,途中被不时变卖,最终存于长春“小白楼”中剩余文物精品又被伪“满洲国”士兵哄抢。经查,这1200余件宫廷文物精品绝大部分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乾和慈禧太后陵被军阀孙殿英率部野蛮盗掘,墓中珍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被孙殿英用于购买军火而散失异域他乡。日本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浩劫。日本侵略者除公然将中国沦陷区的大量馆藏文物运回日本外,还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非法进行了长时间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也全部被运回日本。这一时期损失最严重的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至今仍为国人魂牵梦绕。

流失文物分布状况) {& q# D! \$ [

  中国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欧美、日本。在美国,有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分别是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艺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它们收藏了极其丰富的中国历代文物珍品,其中以绘画、青铜器和地方志为大宗。全美大约有上千件中国古代大型青铜器,出类拔萃之作至少百件;美国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多更是令人瞠目,仅国会图书馆就收有中国各省、府、县志书约4000种。

  欧洲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士。英国的中国文物藏,以大英博物馆为最,该馆收藏有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代表性文物有汉代玉雕驭龙、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南北朝陶猎鹰坐俑、唐代黄玉坐犬和敦煌绢画、文书等。法国是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仅次于英国。巴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的分馆——吉美博物馆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国文物,达30000多件。在法国,著名的公私博物馆中都收藏有中国文物,尤其是中国的瓷器等文物,是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令人骄傲的事情。瑞典国立东方博物馆收藏有很多中国文物,以像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该馆还收藏有一批中国字画,其中有元代王蒙的《修竹远山》。瑞士苏黎世癌特伯美术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不多,却有一批极其精美的明清书画。正是得益于这批珍贵的收藏,才使苏黎世大学能够成功地开设东方美术史课程。德国的中国文物收藏以书画为主,收藏机构主要有科隆的东亚美术馆和西柏林的亚洲美术馆。东亚美术馆收藏的一册《罗浮山水》,是石涛画作中的精品。俄罗斯的亚洲博物馆和人种博物馆也收藏有数量很大的中国文物,最有名的当数黑水城24000卷保存完好的古代藏书和大批精美无比的艺术品。

  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大概在数十万件。在这些博物馆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最为丰富,该馆设有东洋馆,共有5大陈列室,专门陈列展览中国古代文物。

疯狂走私2 `) k/ r' D/ b. U5 o. [

  中国文物横遭劫难、任人掠夺的历史,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告结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的有效管理,不仅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物被随意盗运出境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古迹和古文化遗址的法令、法规,建立了全国范围内各级文物管理机构,中国文物从此走上了有计划保护的道路。但文物的流失并未从此绝迹,而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方式——走私。建国初期至“文革”期间,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文物损毁情况虽大量存在,且一度异常严重,但文物走私现象尚较为少见。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打开和中外交流的频繁,文物盗窃和走私活动死灰复燃,特别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屡打不绝。

  文物走私品的第一大来源是盗窃古墓。“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的一句顺口溜。那时,这些地区群众性盗墓活动猖獗,盗挖古墓均在兴天化日下进行。现在情况已有明显好转。

  文物走私品的第二大、第三大来源分别是盗窃馆藏文物和盗掘古生物化石。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博物馆馆藏文物被盗不断发生,被盗数量每年均在数百件;大规模走私珍贵古生物化石是近年新出现的动向,近两年,全国各海关查获的数起文物走私大案,都是国家禁止出口的动植物化石。

  从文物走私的流向看,香港是大陆走私文物的主要接收地和中转地。除港澳地区外,走私文物主要流向日、美、英、法等国和台湾地区。

回家路还很长6 v. k8 @3 [8 G' u U c H

  不计其数的中华文物流落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期盼着它们有朝一日能够重回祖国的怀抱。在国际社会,要求“归还,偿还历史性民族文物”,也已经成为一个法律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先后制订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一些国家据此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比如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78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索回了一批在人种学上极有价值的文物;1980年,法国将《巴比伦法典》和《汉穆拉比法典》的残片还给了伊拉克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开始关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问题,并通过出资购买和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收回了一些文物。如195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了著名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荀《伯远帖》;1993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1200余件战国竹简;民主德国归还了义和团旗帜等文物;从1986年开始香港政府每年都把查获的走私文物移交大陆等。1997年7月,中国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该公约确立了归还违法反缔约国文物出口法律从该国领土出口文物的原则,对今后通过非法手段和途径流失到境外的文物,中国政府将有权在75年内依法提出返还或归还。中国政府同时声明:中国加入这个公约,绝不意味着承认在本公约生效前任何从中国盗走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行为是合法的,对本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中国仍保留收回的权利。加入该公约后,中国打击走私文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1988年11月,中国文物部门发现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旧中国青铜敦是湖北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证明资料向美国索回。

  然而购买和索回的文物毕竟还只是极少数。由于上述国际公约的批准国有限,文物占有国又多为发达国家,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目前对他国文物的占有为非法,另一方面又辩称文物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文物的收藏不应有国界之限。同时还声称他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如果把文物归还给原有国,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管理,将使文物遭受进一步的损坏。这些都人为地给文物返还设备了重重障碍,再加上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可以说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路途漫漫。

  2002年6月24日环球时报第6版

  
华夏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8-22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post.baidu.com/f?kz=17903646

1 也谈文革破坏文物说. 
 毛泽东时代,应是近代以来保护文件最好的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
万座。即便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地上文物也未能幸免,其中包括著名的龙门石窟唐
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

瞧瞧,近几年就毁掉20余万座古墓,如将罪状一定要归在某人,在凯迪上发贴子
,恐一年也发不完。
相关报道:

文物盗掘走私猖獗 国家紧急出手整顿文物流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19:5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月12日消息去年岁末,全国文物局局长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
单霁翔透露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共发生36起馆藏文
物、寺庙文物以及田野石刻被盗案件,其中,只有7起案件被侦破,破案率仅为20%.在
这36起文物被盗案件中,共丢失各级文物223件。案件发生率比去年上涨了近8成


  一边是盗窃的猖狂,一边是走私和倒卖的猖狂,2004年12月29日,中国文物
学会名誉 会长谢辰生用“失控”二字来概括这一年的中国文物保护局面。 


  “中国文物的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
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谢辰生说。

  中国文物“作战地图”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南、陕
西、山西、甘肃等省份的一句顺口溜。现在,这几个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
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
20余万座。即便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地上文物也未能幸免,其中包括著名的龙门石
窟唐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


  2004年11月,军事博物馆曾举办了一场打击文物走私展。早期的恐龙蛋化石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陶俑、清代的龙袍,展览中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
一段苦涩的“流浪”故事。


  来自海关的资料显示,近10多年,仅深圳海关就查扣走私文物近3万起。而这
仅仅是在海关对于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渐渐热起来后,英国一个著名的古董
商人家里,就挂上了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
“作战地图”。这个故事被当成传说在文物收藏界中屡次被提起。


  直到1994年,当英国警方破获一起盗窃走私文物案,查扣7个集装箱6000件中
国的文物时,代表中国政府前往英国索回这批走私文物的专家们才在那栋豪宅里
亲眼看见了这幅地图。

  老付的买卖


  老付在行内算不上大玩家,但自己也收也卖。因为以前认识的缘故,老付很
不情愿的跟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生意。


  老付曾是国营文物商店的一名职员,后来辞职下海,在旧货市场开了家铺面
。表面上,他店里摆的是旧家具,但老付说他不指望这点生意赚钱。老付在河南
、陕西、青海等地都有线,在当地淘到宝贝后,就会有人拿来给老付,老付付给
他们的钱从几百到几万不等,老付说自己有亲戚在日本,他的货很多都是销日本
。有时候,日本或者中国香港那边也会先订货,然后由老付去收,收齐后再统一
出境。当然,老付这些货是从不摆上柜台的。


  老付有一次帮个美国人收民国的彩陶,人家要300件,让老付颇费了一番周折
。尽管民国的文物是国家允许出境的,可是就是因为不限制,现在国内的民国彩
陶出去的都差不多了,再找起来实在不容易。老付并不反对古玩市场是文物漂白
主渠道的说法。


  很多不合法获取的文物,经过这个市场的交易,流向国外,取得合法身份。
老付说这个圈子实际也不大,虽然谁掏钱都卖货,但开店的有几个没有自己固定
的老主顾和老供货人,古玩市场就是个桥梁,连接起了大玩家和小买卖人。
 
 

 
2 也谈文革破坏文物说. 
 
  潘家园利弊


  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号称全国最大的旧货、收藏品
、民间工艺品市场,也是亚洲最大的旧货市场。现有3000多个固定摊位,从业人
员近万,摊主包括汉、回、满、侗、维、鲜、苗、蒙古、藏等民族。


  1990年,潘家园开张,作为北京率先全国设立的三个试点古玩市场之一,这
里一度成为全国文物市场的风向标。谢辰生介绍,当时其他省市认为,全国各地
的倒卖文物会因此集中到北京,其他省正规文物商店会收不到好东西,容易导致
市场混乱。


  两年后,国家文物局没有就此试点发表任何看法,于是,其他省市也纷纷开
设民间收藏文物市场。


  1994年左右,潘家园的摊位达到了上千个。“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能脱手文物
”的说法不胫而走,渐渐地,跳蚤市场也就演变成古旧物品市场了。1995年开始
,潘家园街道办事处陆续投资350万元扩建市场,并正式定名为潘家园旧货市场。


  “这个命名明显是经过考虑的,古玩、文物太惹眼,工艺品又不说明问题,
旧货的涵义就宽泛多了。”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流通处资深调研员任杰介绍,按
照设市之初的规定,潘家园由工商部门审批建立,文物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只能
出售1911年至1949年的旧货和文物。“但文物局哪有那么多专家整天守在市场上
看着。”北京文物局一名官员说。


  玩古董的人都知道,虽然国家规定乾隆六十年前的文物不能出境,但潘家园
的货主什么都敢卖,青铜器、陶俑、唐三彩……外国人常常一次买上百件、上千
件,集装箱运出境。


  在任杰看来,民间藏品市场的出现,虽然暴露了老百姓手里的一些好东西,
方便了博物馆和文物商店收购,但紧接着文物拍卖公司的出现,使得百姓自己的
藏品可以直接通过拍卖公司拍出高价,博物馆也只能通过竞拍购回,失去了优先
购买的权利。市场的形成,反而以正规的交易形态掩盖了非法的文物贩卖,成为
文物倒卖、走私的主要渠道。“14年过去了,回头再来看这个市场的发展,对国
家是没有好处的。”任杰说。

  文物批量走私通道


  1997年,一只恐龙蛋在美国拍卖行卖出了100万美金的高价,此消息一经报道
,中国各地盗挖恐龙蛋就猖獗一时,在河南一些地区,经常爆出恐龙蛋被盗挖的
新闻。


  几年后的今天,一位文物专家说,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用十元人民币就买到
了一只恐龙蛋。


  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流通处任杰认为,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再降
低,很多博物馆将中国文物摆在走廊上,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量的文物走私
败坏了市场。


  2004年5月,安徽省公安厅侦破了一起特大盗掘古墓葬、走私、倒卖文物系列
案,捣毁了6条文物走私通道。


  但几名国际文物贩子的供述令警方吃惊,在他们长达10余年的走私活动中,
文物出境从未被查获过。


  案件审理中,文物贩子交待了惯用的几条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一是自己携
带出关。文物贩子用纸箱包装好从内地收购的文物,将其放在汽车后备厢中,然
后大摇大摆地开车通关前往港澳地区。二是通过“文物带工”出关。由于文物走
私贩卖猖獗,一些专门携带文物出关的“文物带工”也应运而生。


  三是通过菜农出关。文物贩子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菜农,
让其将文物放在菜农的背篓中,每次付给菜农100元-200元报酬,文物贩子尾随其
后。

  据犯罪分子交代,这种方式走私文物出境的“成功率”非常高。


  行内的人都知道,因为昼短夜长,农村人夜间很少相互走动,冬天是盗掘和
走私文物的主要时间,文物贩子常常用前三个季节来踩点,只用冬天一个季节来
干活。由于长期在民间行走,很多文物贩子只要凭地形就可以初步断定哪些地区
地下有文物。而春节期间又是各进出口岸最繁忙的时段,每天要从数亿元的出口
 
 
3 也谈文革破坏文物说. 
 货物以及潮水般进出境人流中查获走私文物,谈何容易。


  一位文物商人用“挂一漏万”来形容中国海关截获的走私文物。海关总署缉
私局一名官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人随身携
带少量文物,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递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走私
文物出境。走私者成分日趋复杂,走私流向主要是韩、日、美、英等国。


  这位官员称,近两年,各海关在重要航线配备了先进的监测仪器,增加了专
业的检测人员。但这位官员同时承认,目前查获的走私文物几乎都没有经过任何
伪装,对于一些经过伪装后出境的文物,查获率依然不高。


  中佳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康连生告诉记者,伪装过境是文物走私屡试不爽的
方法,许多出土文物都以打上“出口艺术品”标签的集装箱成批出境,顺利通关
。特别是一些发掘时间不长的文物,不为大众所熟悉,更容易逃过海关检查而流
失到境外。

  文物拍卖与走私


  上世纪80年代末,有关方面对文物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
观点强调要开发利用,“以文物养文物”,另一部分人坚持认为文物不是摇钱树
,保护第一。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的谢辰生就是后一种观点的主要支持者


  1990年,李瑞环接手主管文物文化工作,当年四月,李瑞环去西安检查工作
,一些地方领导再次提到了要开发利用文物的观点,慎重起见,李瑞环连夜把谢
辰生请去西安,就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利弊长谈了2个多小时。


  199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李瑞环
发表讲话,再次重申文物是一个民族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


  但相对的观点在地方实际操作中还是占据了上风,自民间文物流通市场放开
后,文物拍卖再次暗流涌动,1992年,北京开始了文物拍卖试点工作。


  “这个口子一开,就封不住了,现在很难收。”谢辰生有些无奈,“现在,
中国文物拍卖企业有160多家,过多过滥,假冒猖獗,也助长了文物盗窃和走私。
”从事多年文物拍卖行业的康连生坦陈,拍卖市场确实提供了一个充裕的洗钱机
会,很多拍卖公司充当了文物走私和文物新主人的中间人。


  据了解,每年的春拍和秋拍,各拍卖公司都积极去国际市场搜集宝贝,因为
征集相对容易,也没有进出境的限制,各公司都主打海外流失文物牌,对外宣传
50%以上的拍品征集自海外。“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走私的加剧。”康连
生说。
来源:新京报责编:陆菁
 
 
 

发表于 2007-8-22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江西婺源县古宅频频遭毁被卖
[08/21/2007]


  江西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建村于宋淳化年间(992年),村中现保留有明清时代古宅近200栋。

  近几年,古宅被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觊觎。今年4月份,长溪村最大的老字号古宅被外地商人以6.3万元买下。该村63号古宅,以4万元的价格卖出,留下一堆破碎的“秦砖汉瓦”。七八年来,古宅的后人先后将满是雕刻的门、窗卖给古董贩子。据了解,目前该村已有多栋200年以上的古宅被卖和被毁。

  婺源县文物局一位姓詹的工作人员称,由于婺源县的古宅比较多,加上长溪村的古宅没有被列入省市县文保规划,所以要保护起来比较困难。村民由于缺乏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宅的价值,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将古宅卖掉。(人民日报 余多朵)


发表于 2007-8-22 1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阳明皇故城墙新修半年即坍塌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8-15 2:15:56 · 来源: 新京报
 

网友指其“豆腐渣”,调查组认为质量存在问题;安徽凤阳县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 " u' d! g) v0 e2 m7 s4 ~- S! K/ k

 

  7月17日,安徽凤阳明中都皇故城整修后出现险情的西翼楼南墙已拆掉,以防突然倒塌伤及他人。新华社记者 戴浩 摄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午门修建工程7月9日大面积倒塌,引起当地群众普遍不满:“明皇故城历经600余年,整修城墙因一场梅雨坍塌。是技术、是责任、是利益?都让我们后人有愧祖先。”这不仅使国家数百万元投资付诸东流,也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遭受损毁。

  凤阳县明皇故城午门倒塌事故调查小组认为,这一由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承建的工程,“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建设施工管理不规范”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凤阳县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这一事件。

  600年老城无恙 数月新墙倒塌

  7月9日凌晨,住在皇故城午门附近的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徐罗全听到一声巨响。出门一看,午门东翼楼南墙已全部倒塌,他立即上报。县政府有关领导赶到后封闭现场、查看险情,发现西翼楼南墙也出现三道纵贯墙体的裂缝,已严重损害墙体结构,情况十分危急。

  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资料,明中都皇故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启动,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拨款1000万元。

  日前,记者在皇故城午门前看到,西翼楼南墙也已全部倒掉,现场一片狼藉。据介绍,这是事发后施工单位主动拆的,以防突然倒塌伤及他人。在东、西翼楼尚存墙体上,记者看到几条长长的裂缝从10多米高的墙头通向墙底,在东翼楼墙体与填土层之间也出现缝隙,相当明显。凤阳县文物管理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西翼楼最终可能要全部拆掉重建。

  倒塌事故发生后,凤阳县抽调县监察局、建设局、文化局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小组。据调查小组介绍,东、西翼楼几面墙体完工最早的仅年余时间,最晚的才半年多。

  午门西边不远,是600多年前修建的皇故城西华门。凤阳县文物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西华门城墙整体仍相当完好。2003年淮河发生特大洪灾后,记者曾实地察看午门,因暴雨侵袭,东、西翼楼当时出现了几处裂缝和塌方,但古城墙并未遭受整体性破坏。

  倒塌前数月网民曾警告

  记者从凤阳县委获悉,皇故城午门修建工程总造价820万元,是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项目由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负责设计、承建,2004年12月1日工程开工,到今年5月底完成工程进度665万元,已付工程款357万元。

  倒塌事故在凤阳县引起较大震动。县政府一位领导对记者说,这一事件在凤阳的社会影响太大了,老百姓骂声四起。记者在皇故城采访时,特地来看古城墙的市民张乃献在一旁长叹:“唉,搞成这样子!才修好就倒,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

  在凤阳县政府网站的论坛里,“午门倒塌”成为热门话题。《凤阳人哭古城》《坍塌的城墙》《凤阳古城墙:不止是难过》《必须彻查》等大量相关文字、图片帖点击率居高不下、跟帖不断。

  “600年风雨都没事,怎么现在一修就坏!材料是没有以前好吗?技术没有以前先进吗?主要是良心不如以前了。”“城墙竟然倒塌了!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是惊讶,然后是不解,再然后是说不出的难过。城墙是什么?是凤阳的历史,凤阳的灵魂,是凤阳的无价之宝!她经历了600年的沧桑,600年的风雨,见证了凤阳600年的成长!甚至不仅仅是凤阳,对中国,她也是唯一的,是无法复原的!她的倒塌,责任在谁?”“要找出责任人,依法严惩!”

  记者发现,早在今年4月初,就有人在凤阳县政府网站发帖:“大家注意新修的中都古城有好几处开裂啦!请游玩的朋友离远点!又一个豆腐渣工程!”有人跟帖:“我也上去看了,一层砖贴在原来的墙体上,这样的工程,不开裂都难。”“钢筋太细,密度太稀,怎么没人管呀?”

  凤阳县调查组认为,事故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可能工程质量存在问题。3月28日县里就发现东翼楼南墙出现裂缝,立即向安徽省文保中心电话报告;4月3日,县政府领导安排有关部门向安徽省文保中心正式报告,请求他们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对墙体进行会诊;省文保中心有关负责人4月6日到现场查看裂缝,决定尽快请质检专家进行检测,但直至倒塌事故发生时质检价格都没谈好。二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不规范,工程2004年开工至今监理手续不完善,也没有监理开工令。三是6月19日至7月9日连降大到暴雨,可能由于墙体内的回填土被雨水长期浸泡,膨胀后挤压墙体,导致墙体倒塌。

  新墙覆旧砖 修建方案遭质疑

  明中都皇故城午门修建工程不仅工程质量令人失望,其修建方案也频遭质疑,被斥为是“破坏式”修建。据凤阳县委一位领导介绍,开工以来,不少老专家、老领导多次提出质疑:“砌新墙,把老城砖蒙在里面,修整出来的还是皇故城吗?”

  对明中都颇有研究的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吴浩说:“具有600年苍凉美的明中都午门被翻改成城市主题公园样式,就好比明明是一个满脸沟壑、长髯飘拂、充满苍凉美的祖宗级的老者,偏偏要将他拉皮、剃须,扮成小伙子去跟青春美较劲。”

  记者从凤阳县了解到,按安徽省有关部门《凤阳明中都城遗址公园设计方案》,皇故城午门修建方案采用的是对原遗址废墟覆盖式的重建。2004年6月,吴浩在相关会议上对此明确表示反对:“既为遗址公园,就应以保护遗址为最高原则。废墟文化类旅游产品站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不可复制的顶级旅游精品,现今只能维护,确保原样,不宜做任何狗尾续貂式的复原,否则必将破坏珍贵遗产,遭到后人唾骂。”

  去年,吴浩在凤阳县开会时又提醒,覆盖在旧城址上的新墙不仅破坏了原有废墟历经600年沧桑形成的独特历史信息,而且根本无法与600年前的“优质工程”———坚固的明代第一都城遗址融为一体,一遇淮河流域的大雨水冲刷,极有可能发生坍塌。吴浩说:“没想到,最不愿意出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吴浩等专家的观点得到凤阳县不少市民呼应。凤阳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说:“我看到重修的城墙那一刻,心里一凉,这哪是保护啊,简直是破坏。像是公园,没有一点文化底蕴,悲哀!”

  凤阳县一位市民日前发表的一篇长文,激起众多凤阳人的共鸣。文中说:“记忆中的古城墙曾经是那么的优美,古老、安静、温柔、慈祥。过年前,我们重游故地,第一眼看到那重修的老城墙,心里就被深深的失望包围了。曾经那么美丽,那么有内涵,那么深沉,那么悠久,那么有积淀的老城墙竟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新不新,旧不旧,算什么呢?为什么要破坏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呢?为什么要改变历史的真实面貌呢?对着这个我似曾相识的东西,心里真的很难过,到哪里再找我曾经深爱的古城墙呢?”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 记者王正忠 周立民

发表于 2007-8-22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吨古币出土遭村民哄抢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7-29 2:01:19 · 来源: 新京报
 

对研究宋朝货币史有价值,公安已责令交还

  本报讯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 27日上午7时许,河北衡水文物保护部门在衡水阜城县漫河乡东韩村窑场内发现了重达1吨左右的宋朝方孔钱币,在文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古币遭村民哄抢。据了解,这是阜城县近年来首次出土这样大量的古代货币,对研究宋朝货币史具有重大价值。

  大量古币被村民哄抢

  当日上午12时许,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当地公安部门已经将古币出土现场用隔离带封锁。据阜城巡警大队工作人员介绍,上午7时左右,东韩村窑厂工人用挖掘机挖土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面积约2平方米厚度将近50厘米的古币层。消息传出之后,村民们蜂拥而至,拿着铁锨、铲子等工具来挖掘钱币。有关部门到达现场时,大量古钱币已被村民带回家。

  出土古币重1吨左右

  据了解,此次出土的古币,在文保部门到达之前被村民拿回家的有将近一吨左右,而文保所挖掘出来的有500多公斤,如此大规模的古代钱币出土,近年来在阜城尚属首次。

  阜城县文保所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土的古币基本上都是宋朝的方孔钱,贯穿了从宋朝开始到结束的十几个年代。这次古币出土,对研究我国货币发展史及古代人民的钱币使用方式和我国书写字体发展均有较大价值。

发表于 2007-8-22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大考古新发现一锤定音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4-9 1:34:55 · 来源: 新京报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15年前已遭盗掘,专家称文物监管执法不力

  本报讯(记者王荟)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昨天下午揭晓。广东和甘肃各有两个项目入选,其余6项云南、河南、山西、福建、安徽和上海平分秋色。

  专家投票一次定名单

  昨天下午2时,在听取了入围的全部24个项目的情况汇报之后,10余位专家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讨论,并最终一次性投票决定了进入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

  按照评选要求,凡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各地进行的合法的考古发掘、调查等项目,并于今年2月底前在《中国文物报》公开发表的,均具有参评资格。入选项目需有学科新贡献,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参评内容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且在考古学科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发现。

  评委、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介绍,继去年的“文物丰收年”之后,从今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来看,依然有新的发展和发现,其中,也有一些考古项目的“新发现”是以前完全没有想象到的。

  入选项目15年前已遭盗掘

  文物盗掘依然是昨天的发布会上媒体关注的焦点。

  入选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15年前(1992年至1993年期间)就已遭到盗掘,其中的秦公大墓被盗,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介绍,其中一些珍贵的文物曾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上海博物馆就曾通过香港拍卖市场花费100多万元收回了几件青铜器。但由于无法证实这些珍宝是从中国流出,所以追回流失文物的难度很大。而且,至今尚不能统计出秦公大墓究竟有多少文物被偷走。

  廖北远说,在遭到盗掘之前,当地文物部门并不知道有这个文物点存在,因为大堡子山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梯田,从地表看不出来。

  遭到盗掘之后,经过部分挖掘和清理,大堡子山遗址从2004年开始正式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勘测,礼县境内共有300多处文物点。

  被动挖掘九成因工程建设

  由于我国坚持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保原则,有关部门对主动考古有严格限制,在无法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时,通常不允许主动发掘。

  评委张忠培介绍,主动挖掘往往是为了研究课题的需要或是制定文物保护计划。目前,在我国主动挖掘非常少。

  而在被动挖掘中,90%是由于工程建设所致。此外,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盗墓者抢先挖掘,破坏了文物历史信息和资料,最后不得不进行考古挖掘。

  专家认为,盗墓者先于文物考古工作者挖掘,并非“考古跟着盗墓走”,而是文物监管执法不力所致。张忠培认为,很多文物点都是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了的,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而不进行挖掘。但有关部门并没有认真执行和捍卫《文物保护法》。“甘肃(秦公大墓)被盗,两年里,没有人制止。”

发表于 2007-8-22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故居已成贫民窟”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7-21 7:31:50 · 来源: 新京报
 

朱彝尊故居古风几乎无存,居民认为重建大院已无意义

  溯源

  朱彝尊故居在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占地面积2587平方米,古建筑面积423平方米。朱彝尊(1629-1709),号竹垞,清代著名学者,曾参加编写《明史》,在康熙年间编辑了《日下旧闻考》一书。其故居为顺德会馆内1间不大的南屋,原来屋前还有1座曝书亭,现已拆除。屋前种植了青藤,故名“古藤书屋”。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一老人在朱彝尊故居院子里洗衣服,如今故居已经变得相当破旧和邋遢。本报记者王嘉宁摄

  地点:朱彝尊故居

  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院是清初学者朱彝尊故居,住在院里的20多户居民多少能讲点有关朱彝尊和大院的野史,却从来没有把故居当成文保单位保护,在他们眼里,破败不堪的故居只是一个大杂院,贫民窟。

  除了门墙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的“海柏胡同16号”,没有其他标志说明大院是朱彝尊故居。仅剩一扇破损大门的门楼子、坍塌的门房和门前两个石鼓,是整个大院残存的古物。铁皮、木板、塑料布带等废弃物将院里搭建的十几间平房间隔出来,空地上没过头顶的杂草中,种着玉米、黄瓜、扁豆。

  原貌亭台楼阁花园走廊

  “作为会馆来保护更合理”,在院里住了几十年的齐伟,祖上至今180年来一直住在海柏胡同,胡同里的奇闻轶事一辈传一辈。

  齐伟说,明清两代,胡同里有很多会馆,16号院的大门上就挂着一块“顺德会馆”的大匾,是广东商人和科举考生落脚的高级旅馆。明末清初,朱彝尊被贬后带着一家老小,在会馆里租住了几年。“算不上朱彝尊故居”,齐伟说,大院的历史亦是会馆的兴衰史。

  齐伟称,当初顺德会馆门前有几级大台阶,石鼓上放着两头小狮子,门里设置了一条移动大门槛,两个护院站在门外,进出大院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又以广东人居多。里面亭台楼阁,花园走廊,套着9个小院。

  齐伟懂事时,会馆开始没落,他说,50年代所有土地充公,老百姓陆续住进了大院。“用不着的全拆”,会馆大匾、门槛、大门等等,都陆续破坏殆尽。住在院里的人最多时,“孩子出来打架都站满半条街”。1992年,文物局在大院里立了一块白色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没有出钱进行修缮维护,一些老房风吹雨打后开始坍塌,居民们也开始在院里盖平房。

  “国家重视,老百姓才重视”,齐伟表示,连国家都不把文物当回事,老百姓就更不当回事了。

  现状 “跟贫民窟没两样”

  在院里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孙说,现在的大院根本看不出故居的痕迹,没有一件文物有保护价值,“纯粹一个大杂院”,住在里面的20多户居民,吃水用电不方便,房子狭小闷热又漏雨,“跟贫民窟没两样”。房子虽破也有瓦遮头,让老孙不满意的是,后来搭建的仿古建筑“全变了样”。

  老孙指着大院南侧一个新盖的亭子说,亭子原来是圆顶的,现在变成了方顶,大院东侧的5座房子也不是它们本来的面貌。“一拆就不值钱了”,老孙说,历史文物一件不存,重新搭建整个大院已没有意义,也恢复不了原始风貌。

发表于 2007-8-22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上海宋庆龄故居变仓库 空地搭起违章建筑(组图)

    宋庆龄故居窗下的一块空地,竟搭起一间违章建筑

宋庆龄故居一大房间里摆满了双层铁架床,地上一片狼藉

宋庆龄故居外墙搭建的建筑物工棚和水泥搅拌机 * ]* u+ U- ^& s9 {

 

宋庆龄故居前的一棵倾斜大树,似乎在倾诉所遭受的不幸

 

    宋庆龄重要故居——桃江路45号残破不堪,命运堪忧,亟待有关部门采取应有的保护措施。

    新民晚报消息(首席记者俞亮鑫):淮海中路上海宋庆龄故居近日修缮一新后重又对公众开放,社会反响热烈。但宋庆龄的另一处重要故居——桃江路45号却残破不堪,命运堪忧,亟待有关部门采取应有的保护措施。据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志鲜介绍,此处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不亚于淮海中路宋庆龄故居。

    英式别墅民工宿舍

    昨天,记者在王志鲜陪同下实地踏访,发现这幢原本精致的两层楼英式花园别墅,竟变成了堆放木材、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仓库以及民工宿舍,原先碧绿的草地已被水泥地取而代之,墙角还散发出骚臭的尿味。别墅四周有随意搭建的简易工棚,一台水泥搅拌机紧挨着别墅的东窗,不远处又有一个油漆仓库,透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别墅南侧被堆满建筑材料的仓库遮住了一半,只露出3个尖尖的红瓦屋顶。

    年久失修潮湿破烂

    由于年久失修,别墅内一股潮湿的霉味,到处是破烂的地板、木门、木窗……从门缝往里看,室内随意分割,变成了拥挤的民工宿舍。一位身穿“徐房建筑”工作服的工人告诉记者,吃住在此的民工共有40多名。出太阳的日子,别墅四周便悬挂起民工洗涤的衣服和床被。

    抗战胜利回沪入住

    记者随后致电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杨小佛,这位80多岁的老人是当年被特务暗杀的杨杏佛的儿子。他说,宋庆龄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8日,从战时陪都重庆返回上海就住在这里,一直住到1949年春天搬往淮海中路1843号故居。当年,他曾多次前去看望宋庆龄,还看到宋庆龄的“福特”车也停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宋庆龄的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进行的。杨小佛老人此前也听说了这处故居的现状,一直呼吁保护。

    革命活动在此开展

    据了解,宋庆龄在桃江路45号故居,将保卫中国同盟迁到上海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支援解放区及各项救灾工作和儿童福利工作,在这里,她先后创办了儿童福利站、保健站、阅览室、识字班以及第一个儿童剧团等。为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宋庆龄在此募集了大批医疗器械、药品及其他物资支援解放区。同时,她以大无畏的精神揭露当年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和残暴,驳斥他们对共产党和解放区的诽谤。在宋庆龄来往书信中,有大量以此为通信地址(原名靖江路45号),如与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等国际知名人士的来往信函。即便在迁入淮海中路寓所后,宋庆龄还在这里接待过许多海内外友人。

    据宋庆龄研究专家介绍,许多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国际友人和专家学者,对于桃江路45号这处故居的关心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现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庆龄淮海中路故居。如何保护这处宋庆龄故居,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刻不容缓。(国际在线)

发表于 2007-8-23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0.张之洞的坟被刨开。张是个清官,墓里没一点珍宝,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张氏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直到被狗吃掉。

========================================================================

张之洞爷爷的尸骨找到啦!

2007-06-22 14:42:46( n. a$ y4 J( u% W' x6 g% x- _0 P   来自: 玉米^ō^麦兜 1 ~0 {2 ]# r0 U* ]

  张之洞尸骸文革被暴尸荒野 41年后再次现身(图)
  2007年06月22日02:27
  
  [提要]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文革期间,他却惨被当时造反派暴尸荒野,数十天后遗骨不知去向。2004年,张之洞研究会成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张之洞的遗骨。目前,遗骨暂存于南皮县烈士陵园,待进一步科学鉴定后,将祭奠重葬。
  
  中新网沧州6月22日电 (潘海涛 叶书龙) 一九六六年秋,清末重臣张之洞在文革中被暴尸荒野,暴尸后遗骨不知何处;四十一年后,这位极具影响的历史名人遗骨终于被找到。目前,张之洞遗骨暂存于南皮县烈士陵园,待今年十月四日张之洞忌日重建坟墓时再行归葬。
  
  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祖籍直隶(今河北)南皮县双庙村,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是清末著名的“能吏”,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要角,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其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一九六六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张之洞被当时造反派暴尸荒野。据当时目击者回忆,当年,红卫兵和造反派带着铁镐、铁钎等工具,扛旗打锣到达现场。坟土被挖光后,露出石灰和青砖砌成的四个砖套,砖套中间开一尺见方小窗口,砖套内为四口黑红色棺。张之洞在第二口棺材里,棺分两层,空隙间填满松香(防腐、防潮),搡簧木板上同样写着生卒年月和寿终七十三岁字样。张之洞身材瘦小,神态如睡,面容安详,三寸胡须清晰可见,已经发黄。他一身朝服,头戴官帽,右手下方有毛笔、砚台、鼻烟壶各一。被抬出的张之洞尸体放在坟坑东面,尸体见风后,衣服随即风化,布片飘得满地都是。同葬的除王夫人的尸首完好外,石、唐二夫人已腐烂成尸骨。张之洞的坟茔被破坏后,几具尸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数十天后遗骨不知去向。此后,张之洞遗骨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皮县提出建张公园,并在张之洞墓地重新建起了张之洞墓,但张之洞的遗骨却难觅踪迹。只得在张之洞原墓地北侧,建空冢并刻碑勒石。一时间,各地景仰张之洞的人和海内外张氏后人,祭祀朝拜不断。
  
  二00四年五月,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成立;二00五年五月,张之洞书画研究院成立;二00六年,张之洞在台湾的族曾孙张法鸣南皮祭祖;当年十二月,张之洞展览馆建成——寻找张之洞遗骨的任务又提上议程,重担落在张之洞研究会有关人员身上。二00七年三月,年届七十的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组织人员周密调研。
  
  今年春天,邢家训萌生寻找张之洞遗骨的念头,于是他骑车四处寻访知情人,打听张公遗骨具体葬在哪里。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当年收殓埋葬遗骨的是南关村村民张执信。张执信说,一九六六年秋,他和村民们去地里分棉花柴,有胆小的妇女提出让他把曝晒得异味扑鼻的张之洞遗骨弄走,他便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和一位王姓老人把两具尸骨拽到坟地的大坑里,偷偷将张之洞尸体和西侧一位夫人尸体用土掩埋起来。
  
  今年六月初,等张之洞墓地附近的小麦收割完毕,邢家训等人雇来挖土机,来到现场,按照张执信所指的大概位置开始挖掘寻找。九日早晨,人们终于发现了两具遗骨,遗骨并列而卧,头北面上,男左女右,与张执信所说相吻合。为了验证其真实性,张之洞研究会工作人员仔细测量了遗骨的身高、手指长度等。经查证文献档案,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又因张之洞墓至今附近方圆几十米内没有其他坟墓,研究会基本肯定是张之洞遗骨。张氏族人张厚谦亲自动手敬骨,县民政局订做了棺木。目前,张之洞和夫人遗骨被护送安置在烈士陵园,待进一步科学鉴定后,祭奠重葬。
  
  邢家训兴奋地说,许久以来梦里都被张公遗骨的事情萦绕,这次终于可以告白天下了。“张之洞研究会在张之洞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张之洞的影响,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无语了。。。

发表于 2007-8-23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红卫兵运动对古迹和文物造成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只是文革初期不到一个月,由于总理当时制止比较及时,没有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使大部分的文物尤其是古建筑都在文革后得以恢复了。总理有几次专门针对文物保护的讲话,使狂热的红卫兵们立刻收敛了。

比如杭州岳王庙,我大串联去杭州时,早已经关闭,我围着围墙转,想进去看,可是根本无法进去,而且我看到不少学生也在周围转。记得听一个上海学生说,他们同学晚上有跳墙进去看的。这些古建基本没有破坏。

中国历史武将只有关羽,岳飞,项羽三人是被历代立庙朝拜,虽然文革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但是现在都修复的很有规模。

+ }, X/ t2 K6 C! L7 |"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4 9:17: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4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串联时我在苏州西园,大门紧闭,谢绝参观,因为西园寺布局严格,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和藏经楼等建筑。已经被周总理保护起来。正在这时,载着红卫兵学生摸样的两辆卡车来到门前,寺院内几个和尚打着“热烈欢迎首都红卫兵来我园参观指导”的标语在门前恭恭敬敬等候。原来是北京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红卫兵事先联系了苏州市政府来西园参观,只见为首的学生代表带着这些学生很有秩序的排队参观,我也混了进去,在那个时候,能看到如此完整的佛教建筑是很难得的。学生们很有礼貌的询问和尚寺院的典故,非常和谐。参观完毕,寺院和尚一字排开,鼓掌欢送,我们走过时,他们一个劲的微笑点头。我感到好象红卫兵也不是全都青面獠牙的。

: v( I( W) K, \+ O8 |* }) ?"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4 9:13:0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4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今一些导游基本没历史知识,信口开河。只要是毁坏的,见不到的古迹,就一个解释:文革中被红卫兵砸了(或烧了)!

在南京,路过明故宫遗址时,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明故宫,文革中被红卫兵烧了!之后我单独和他说:明故宫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就连红卫兵的爷爷都没见过明故宫,红卫兵去那里烧啊?

明孝陵的享殿,原来规模巨大,也是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可那导游也居然加罪在红卫兵头上,说是被红卫兵烧了!反正现在也没人申辩!

大家随团出去旅游时可注意一下导游的解说,我说的保证不是个例。呵呵~~[em01]

匿名  发表于 2007-10-5 22:02:00
   在各地积极保护文物的同时,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前进村一级北边的将军山确何一分不掏地卖给了西铁五局在此取材。让当地小村组长在中获取不收利益。更让人是离奇的,同在一个行政村。确有不同的政策,在国家退耕还林,造福一方的富平县宫里镇前进村的退耕还林确被取消。哪么,退耕还林补贴有花落谁家?请处理
发表于 2010-11-19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现在还有没有人山呼“万岁”,张嘴就是“打倒”什么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2:19 , Processed in 1.16735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