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7|回复: 1

[转帖]什刹海畔名胡同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8-21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秋平

        700年时光悄然流过,一条条因不规则水域从斜而建的胡同默默咀嚼着光阴,迎来送往着一代代慕水而来、临水而生的过客。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水边王府与名人故居之外,更多的是胡同民居。没人过多体会自己是否智者,只是独爱着这片触目可及的粼粼碧波。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走向过去,岸边胡同与街巷里某个金碧辉煌的院落中日日笙歌、拜相封侯;某个清雅别致的院落中琴棋书画、讽古喻今;而更多的院落中则是柴米油盐、营营求生。
    如果说黄河之水孕育了华夏文明,那么什刹海之水便孕育了一大片自元、明、清、民国以来的都市“胡同”文明!建筑是宽容的,任何人居住其间都会遮风避雨、贻养余生,也正基于此才会拥有了古往今来的一大批“人物”。和珅、纳兰性德、宋庆龄、蔡锷、张之洞、梅兰芳……历史的舞台上,正派也好,反派也罢,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大串不胜枚举的名字错落有致地分散在不同时空的这一固定区域里,一任后人遥指品评。没有人物也许就没有历史,没有矛盾也就无所谓人生。达官显贵一旦获罪朝廷便是发配云南、流放宁古塔(新疆);小胡同的贩夫走卒有着小胡同里的民生,剔头抬轿、修鞋缝补,生活从不曾日前斗金,却也不必伴君伴虎,寝食难安。
    建筑不是永恒的,却是坚固而持久的,一条条胡同饱经了岁月磨砺依然“耐心”地目睹着世事变迁。本文所述只是什刹海地区的部分胡同名号,一叶知秋,岁末之际让我们共同来品茗此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民生的小小胡同。

旧鼓楼大街及西侧胡同
        该街在元代便已成形,街名始见于《乾隆京城全图》。明永乐年间,于其东即今鼓楼位置重建鼓楼,而元代相对于明代鼓楼堪称旧物,故其所在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1965年,南北两段合并,统称旧鼓楼大街。西侧与之相交的胡同有:
        西绦胡同。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即有记载,称西绦儿胡同。入清后沿用,到晚清,简化为西绦胡同,是北京最长的胡同。此胡同东西走向,狭长,与东城区中绦胡同、东绦胡同东西贯通,历史上曾是北城东西往来重要的通道。
        双寺胡同。1911年后由大石桥胡同析出,因内有双寺,故称双寺胡同。《京师坊巷志稿》载:双寺,东曰嘉慈,西曰广济,明成化时建。
        大石桥胡同。明代称妙缘观,清《乾隆京城全图》记为东西两段,东称大石桥胡同,西称大井儿胡同。晚清两段统称大石桥。1911年后由北侧支巷析出,1965年定名为大石桥胡同。之外尚有小石桥胡同。
        铸钟胡同。明代称铸钟厂,因曾设铸钟之所。钟楼大钟即铸于此,为全国第一大钟,重约63吨。
       小黑虎胡同。乾隆时称黑虎儿胡同。24、26号原为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清秀巷。民国时期称清虚观,巷以观名。1965年改称清秀巷。《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又作“清虚仙院”,当时此地迤近多稻田。

地安门外大街及西侧胡同
        该街元代已有。因临近码头,故为商贾云集之地,后世依旧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文物古迹集中。西侧与之相交的烟袋斜街之外的胡同有:
       义溜胡同。《光绪顺天府志》中作义留胡同。民国时期改今名。为东西向窄巷,胡同东口地势高于西口,有一定坡度,可一溜而下,故名。西口临前海,传云明代奸相严嵩被罢官后曾来此乞讨,曾从胡同西口滚入前海。1999年地安门百货商场扩建时消失,仅存通道。
       前海东沿。因临义溜胡同民国时称义溜河沿。因晚清和民国时期什刹海周围圈有外河,称“套河”,用来调节水位。故什刹海的滨海地名圴称╳╳河沿。义溜河沿民国时有小市,1965年改称前海东沿。
       前海南沿。民国时称前海南河沿,1965年改前海南沿。2001年改建,南部改为封闭式小公署,展出盆景奇石等。
       白米斜街。明时即作此称。清《京师坊巷志稿》引《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有白米寺,今无考。此地以寺名?”但后者无此记载。11号曾为张之洞故居。北侧有白米北巷,巷西口原有冰窖,故巷称冰窖。1965年改为白米北巷;南侧有乐春坊,据传清代在此有一供人欣赏金鱼、奇鸟的小园,名乐春坊。胡同由此得名,后此园焚毁。
       杏花天胡同。传云民国时期其西口有杏花天酒坊,酒味极佳,胡同遂称杏花天。1965年改作杏花天胡同。

德胜门内大街及两侧胡同
       为什刹海地区中部贯穿南北方向的街道,北段修筑于明代。元代的积水潭较之明代的水域浩大许多,水面连为一体。清代分为两段,北段仍称德胜门街,南段称长桥街,民国时期改作厂桥。德内大街东侧与之相交的有:
       东明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记作狗尾巴胡同。因观音寺在此,清末改称观音寺。1965年改今称。21号原为观音寺。
       羊房胡同。明代始见羊房胡同之称,今沿用未改。3、5、7号原为马灵官庙,9号院原为中药王庙。38号原为赐福禅林。
       大石虎胡同。此街旧名石虎胡同,其时曾有清正黄旗蒙古都统署。
       弘善胡同。因巷内有明建弘善寺,故明称弘善寺或宏善寺胡同。清《光绪顺天府志》称宏善寺街。民国以后简称弘善寺。1965年定今名。
       刘海胡同。明《宛署杂记》称刘汉胡同,因人得名。刘汉为谁不详。清《乾隆京城全图》称刘海胡同,至今沿用。清神机营所属右骁骑马队厂设于此。
       尚勤胡同。明代称张皇亲街。一说明成化23年,兴济人张峦之女被选为太子妃,是为孝宗,册封张氏为皇后。于是泽及后党。民国时期改今称。
       定阜街。明代称定府大街。明初徐达之子徐增寿被追封定国公,子袭设府第于此,街以府称。1965年改今名。中段北与松树街相交,南与旌勇里相交。
       松树街。明《宛署杂记》载为白米寺街,街以寺称。清朝寺已不存,时称松树街。
       兴华胡同。明称兴化寺胡同。寺已无存。清称兴花寺胡同,晚清称兴化寺街。1965年改称兴华胡同。
       水章胡同。《京师坊巷志稿》称水罐儿胡同。民国时称水章胡同(《燕都丛考》)。
       西海南沿。民国时称西海南河沿,1965年改今称。48号原为普济寺,因其地势高耸,俗称高庙。明清及民国时期文人雅士常将此作为登高之处。1917年,梁巨川于庙北投湖自尽。事后有人在高庙北墙外立“桂林梁巨川先生殉道处”碑。
       四环胡同。走向特别,四口,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分两口与罗儿胡同相通,北与邱家胡同相连。此处原为隙地,地势低洼。1965年定名四环胡同。
       簸箩仓胡同。明代称哱啰仓胡同。据云当时存放哱啰的仓库在此。哱啰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号角,用海螺制成。1965年改今称。
       三不老胡同。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传因明初三保太监郑和府寓所在此而得名,老爹系其时对长者的尊称。清《帝京岁时记》称:什物珍奇,三不老带来西域。可见当时已称三保太监为三不老。清乾隆时期称三伯老胡同,晚清称三不老胡同。
       花枝胡同。清乾隆时期即有此称。民国时期曾一度改称花针胡同,后又改回原名。因此胡同位于恭王府之西,与《红楼梦》第64回所述贾琏偷娶尤二姐,在外购置了一所房子,位于“荣宁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的环境相似,使得某些红学家颇感兴趣。

新街口北大街及东侧胡同
        明《宛署杂记》作新开道街。此街北端元代为积水潭水域,明以后积水潭水面缩小逐渐演变成陆地,后于此筑路,形成街道。相对于旧有街巷,乃称新开道街。东侧与之相交的胡同有:
       小铜井胡同。清代始称小铜井,1965年改今称。东侧与西海西沿相连,西海西沿2号为梁巨川、梁漱溟父子故居旧址,2002年拆除。
       板桥三条 板桥二条 板桥头条。左近曾有石板桥,明《宛署杂记》分别记作三条胡同、二条胡同、头条胡同。民国时期改为今称。
       大半截胡同。东西走向,原东口不通行,故称半截胡同。至清末才向东延伸,与光泽胡同相交,始能通行,但名称未改。
       铁炉胡同。清称铁香炉胡同。因北端金刚寺内有铁香炉,故以此得名。1965年改今称。
       水车胡同。明代称水关水车。巷北口临积水潭,原有抽水车而得名。清代始称水车胡同,沿用至今。
       光泽胡同。清代称大火药局,民国沿用。1965年将其支巷小火药局并入改称光泽胡同。南北走向,北端原与板桥头条相连,1949年后因建筑物阻挡不通行。
      苇坑胡同。清代称苇坑,沿用到1965年改称苇坑胡同。1960年春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响应北京市号召,以苇坑胡同为重点,掀起绿化街巷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胡同居民自己动手,重新种树、植草皮,砌花池花坛,并建喷水池一个。

新街口南大街及东侧胡同
         该街明代为大市街的北段,清末称新街口南街。民国时改为新街口南大街。东侧的胡同分别是:
 正觉胡同。明代称正觉寺胡同,因有正觉寺,遂以寺为名。明代晚期简称正觉寺。民国时期曾一度又称正觉寺胡同。
         航空胡同。明代称噶噶胡同,清称作嘎嘎胡同。清末改称禁卫军街。民国时,改设航空署于巷内,胡同名遂改为航空署街。嗣后曾一度复名嘎嘎胡同,1965年改今称,15号原为航空署。
         百花深处。清称花局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作百花深处胡同。清代晚期始直呼百花深处,名称极雅。《北京琐闻录》对胡同的春夏秋冬四季均有优美的描述。
         小杨家胡同。清代末称羊圈。民国后改称小杨家胡同。该胡同形状特殊,口小内大,犹如葫芦。作家老舍1899年出生在8号院,《四世同堂》即以此胡同为背景。均为平房民居,其北侧稍宽者是大杨家胡同。
         棉花胡同。明代称绵花胡同、陶兽医胡同。晚清将其北端的陶兽医胡同并入,改今称。1913年蔡锷曾寓居66号院。
         群力胡同。清代称马状元胡同。因清顺治时科满榜状元麻勒吉居此而得名。麻勒吉为清满州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字谦六,汉名马中骥,世遂称麻状元为马状元,胡同亦称马状元胡同或麻状元胡同,俗称状元街。1965年改为群力胡同。

鼓楼西大街及两侧胡同
          元代称斜街,是元大都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北侧与之相交胡同有:
          新开胡同。形成于民国时期,初称新开路。解放后改称南新开路。1965年定名新开胡同。
          铁影壁胡同。清称作铁影背胡同。清代末年称铁影壁。1965年改今称。传云旧时北京风沙极大是因为风婆云童作祟。有两条龙变成翁媪,制服了风婆与云童。人们感念二龙,于是铸造这座影壁。铁影壁于1948年移至北海公园。
          鸦儿胡同。明代称广化寺街,因广化寺在此。清乾隆时称鸭儿胡同。当时胡同较现在长。清末由于醇亲王府扩建,部分被占用,部分改为甘水桥胡同。
          孝友胡同。原为狭长形状,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与东南方向的鸦儿胡同连通,明始称簪儿胡同。光绪年间因醇亲王府扩建之故,东南段被占用,胡同改为向后海北沿延伸,形成曲折走向。
          甘露胡同。明代称乾石桥,清代称甘水桥胡同,民国时期一度简称甘水桥,1965年定名甘露胡同。胡同南口,摄政王府稍东,原有一处水洼,内有一出水暗沟,上架青石板所叠石桥。20世纪50年代后,水洼干涸,石桥亦不存。

地安门西大街及北侧胡同
         该街元已成街,明代因位于皇城北墙外侧,称皇墙北大街。清代改称地安门外西城根或西皇城根,民国时期改称黄城根。北侧与之相交的胡同有:
        龙头井街。据唐代墓志考证,这一带唐时即有称之为龙道村的聚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代此处称为人头井胡同,清代雅化为龙头井。因其南端东侧有普济药王庙(俗称南药王庙),南段亦称南药王庙街。1965年定名龙头井街。42号原为天寿庵。
       千竿胡同。位于三座桥胡同与前海西街之间,清作箭杆胡同,因明代附近设有射所而得名,民国时期改千竿胡同。
       东官房胡同。清代称东官房。当时西侧有中官房与西官房。民国时期,取吉意,将中官房改称福寿里,西官房改称为五福里。1965年东官房改为东官房胡同。
        旌勇里。明代称椿树胡同。清代改称鬼门关,后改为贵人关。因其南口路西有旌勇祠,民国时期改称旌勇里。
        前铁匠胡同。清代称铁匠营。据云此地有制造铁器处所。宣统三年后北半部析出,称后铁匠营,南部称前铁匠营。1965年又分别改称前铁匠胡同与后铁匠胡同。
        东枪厂胡同 西枪厂胡同。原为一巷。清代称枪厂,据云制造刀枪处所在此。因其地势低洼呈坑状,故又称枪厂大坑。后填平。1965年分别定现名。
        护仓胡同。位于明太平仓东侧,胡同狭小,原称仓夹道。该胡同北与护国寺街相连,1965年取护国寺街、太平仓其中各一字更名为护仓胡同。

                                                                                                            文章来源:建委网站- i1 V3 T4 L+ t$ V!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1 11:22:5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8-21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不知道老三从哪搞到的,先占个地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2:40 , Processed in 1.11186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