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看避暑山庄兴建的的历史沿革: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康熙二十年(公元l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l 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二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l 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l3年至l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避暑山庄内分为宫殿区和范景区两大部分,宫、苑完美融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多、耗强人力物力之巨,都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 从兴建至今热河行宫经历了30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历史变迁,战火,天灾,人为破坏曾经让她满目创痍,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她正已崭新的面貌重现于世,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威严肃穆的正宫区吧! 丽正门是行宫的正门,也是"正宫"的大门,为左中右三个门洞的城台门,上建有阙楼三楹,周围有围廓.面南的门额上孚有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镌刻的"丽正门"三字.面北的门额上刻有诗一首,均为乾隆帝题写. 大门 乾隆御笔 乾隆题诗 门南有一座引人注目的红照壁,起着障景和隔绝市区的作用.长有二十三点五米,宽一点四米,高六米.顶为卷棚歇山,翼角起翘,饰以吻兽.照壁北两侧各有高达四米的石碑一块.上面镌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故称之为"下马碑".两碑之间有两个造型浑朴,神态凶猛的石狮,昂首蹲在大门两旁.
照壁 下马碑 造型浑朴,神态凶猛的石狮 进入丽正门,东西两侧原建有钟鼓二楼(已毁).内门为面阔五楹的大宫门(现为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大门),前出廓,俗称外午门,两侧腰墙各辟有掖门一楹.左右各有朝房五楹.前出廓,卷棚顶. 大宫门,现为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大门 东西朝房 东西朝房进入大宫门,内为二宫门,又称内午门.门正中面南额悬康熙题的一块雕龙大木匾,四个镏金铜字"避暑山庄".门庭内的两面墙壁上刻有弘历题的诗四块,如今西面的空间已被商品部占用,东面的空前未被用,题诗已罩上玻璃来起保护作用.宫门两侧有铜狮一对,东西朝房两间,现均展出着山庄文物及历史沿革介绍. 二宫门 康熙题的一块雕龙大木匾,四个镏金铜字"避暑山庄". 康熙印章 西面的弘历题诗 民国时期拍摄的铜狮老照片 如今的狮子,大家可以看到狮子的头部,铃铛,背部,脚都已经被摸的发亮,当地导游炮制了顺口溜,让游客来摸狮子占乾隆爷的灵气,其中比较不入流的一段为"摸摸狮子背,想跟谁睡跟谁睡"等等. 进入山庄二宫门,一座四合院便映入眼帘.正中的大殿便是行宫的正殿---澹泊敬诚殿.大殿正中面南悬挂有"澹泊敬诚"金色四字匾.“澹泊”二字是恬淡寡欲之意,源自《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康熙是以“澹泊”作为座右铭来约束自己.大殿前以巨大的条石砌筑台基.大殿面阔七楹,进深三楹,单檐卷棚歇山顶.整个大殿在乾隆时期翻修时,全部改用楠木结构,时至今日仍然能闻到楠木的幽香.就连隔扇,天花板也全用楠木制作,故俗称"楠木殿".地面全部采用花斑石漫砌,如今已看不到花斑石了,在解放初为修建烈士塔被全部拆除.澹泊敬诚殿前檐下悬有三块金漆云龙匾,每块匾刻有诗一首,是乾隆当太上皇三年期间来承德避暑时所题写的. 大殿两侧有朝房,乐亭,并在院中对称植有四十二株古松,更增加了这座大殿的庄重肃穆. 民国时期拍摄的澹泊敬诚殿老照片 如今的澹泊敬诚殿 民国时期拍摄的乐亭老照片 如今的乐亭 民国时期拍摄澹泊敬诚殿内部 如今的澹泊敬诚殿内部 澹泊敬诚殿匾额 乾隆诗匾 印章 乾隆诗匾 印章 乾隆诗匾 印章 四知书屋在澹泊敬诚殿以北,为面阔五楹的平房,单檐硬山,前出廊,东西两侧有廊与澹泊敬诚殿及十九间照房相通.原名"依清旷",乾隆改名为"四知书屋".
四知书屋
十九间朝房 书屋后面是面阔十九间的"万岁照房",前朝后寝以此为界,中间三楹为佛堂,名"宝伐喻".两侧各有一间堂门可通往后寝宫.照房以北有门殿三楹,为后寝门殿.门两面有半开敞式游廊,与寝宫的主殿烟波致爽相连,东西游廊均有便门与两跨院相通,俗称东所,西所,咸丰来山庄时,分别居住于两跨院内.
面阔十九间的"万岁照房" 慈禧居住的西所 烟波致爽面阔七楹,前后出廊.殿内正中三楹设有宝座,为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西次间为佛堂,稍间为皇帝的寝宫.东面两间为皇帝与近臣议事之处. 寝宫的主殿烟波致爽 寝宫后有一座面阔五楹玲珑别致的两层楼宇,名为"云山胜地楼".楼内不设楼梯,从楼前东侧的假山堆成的蹬道上楼.这里面是正宫的终点了.楼后垂花门咸丰亲笔题字"岫云门"为正宫的后门, 民国时期的云山胜地楼老照片 如今的云山胜地楼 匾额 咸丰亲笔题字"岫云门"的后门匾额 正宫就为您介绍到此,谢谢浏览. 参考资料<清代皇帝北巡御道与行宫>,作者河岩 感谢斑马工作室提供相关照片
$ V4 j8 y* V) h; C! j: g9 \1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6 9:38: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