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至1937年间的香山慈幼院人……可能已经是所剩无几了吧?1945年至1956年毕业的香山慈幼院人……最少也是70岁了吧?这个就是历史……老北京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随着岁月在流失、湮灭。 香山慈幼院的意义在于——民国第一任总理……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私人钱财奉献出来建立一所当时教学质量以及生活待遇最好的孤儿学校。 民国的冯玉祥将军能够出资给香山慈幼院的孤儿…… 民国总统(徐)能够出面与清皇室恰谈,动员皇室把整个香山让出给香山慈幼院建校…… 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无助的孤儿…… 1949年共和国建立,周总理让国务院拨地60亩,拨款数亿元,给香山慈幼院在马神庙东侧,甘家口西侧——建立了仿苏式的新校舍,1954年建成——入校学生800人。 不过呢,800学生的成分不同了……因为解放了,没有孤儿了?所以入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公费生——必须是经由北京市委审批同意的军政官员的子女。 这样,香山慈幼院的学生就由3部分组成…… 1、原来在校的少量的孤儿,以及在1954年从北京儿童教养所转过去的(数量极少)已经改掉劣迹的孤儿…… 2、原来在校的自费生,就是历史上香山慈幼院里的附生。 3、公费生——国家出钱的军政人员的子女(不是孤儿)。 在1954年间,第一类学生约占10%;第二类学生约占10%;公费生约占80%…… 当时的自费生每月交钱10元(包括吃住教学)。 公费生……国家每个月给香山慈幼院15-18元(每个公费生的吃住费与教学费)。 但是,不论是免费孤儿,自费生,还是公费生——在香山慈幼院里没有任何的差异!任何的公费生也并没有丝毫的特殊优越感!香山慈幼院依然是保持着平民学校的风格…… 当然,1966年以后的香山慈幼院……学生见面就是我爸比你爸官大了……环境造化人呀? 待续2013-10-19 2 @' c+ C% x5 c5 |9 I: i! w) I% m W9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