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大年初五,按北京的风俗要吃“破五”的饺子,各家各户也会再大放爆竹,这个春节也就基本上算是过去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快到春节时,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货:不光是买年货哦,还要自家做的;像米粉肉、腐乳肉、炸肉丸子、蒸豆包、蒸“佛手”等等。当然还有就是大人们会打发自家的孩子带上“本儿”(就是当年的“副食本”)和钱赶着去副食店排队买自家的那半斤花生+3两瓜子,而我们这些孩子们都以为这“光荣”的,要是谁买回来的花生瓜子瘪的少,那一定会被家里人表扬的。那时候北方的“细菜”少,所以一到春节前,副食店里来的像西红柿、蒜苗、黄瓜这类的菜就特别显着金贵了。记得有年春节,我发现副食店的菜站来菜了,就赶紧跑回家报信儿,跟老爸拿了钱就往菜站跑,结果在众人排大队之前把菜买回来了。其实现在想起来,也就是一小捆蒜苗、几个西红柿、几个柿子椒、有4条黄瓜、一节藕,可能还有一把儿蒜黄吧,用一个尼龙网兜装着,一个副食本就能买2份。买回家的菜,还不是随便就能吃的,像我家来串门的亲戚少所以就自家吃了。要是家里来人多的人家,一定得等来客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吃的。 年前孩子们还有件大事,就是给自己买炮竹去。男孩子们一般都会把成挂的“小兵儿”拆成一个一个的,手里拿根香,一个一个的点,一个一个的放。一挂100响的,能放上半天。要是在拆的时候有掉“捻儿”的,也不会浪费的,把炮竹从中一掰后放在地上,用香一点,就是“滋花”了。女孩子都是买花放,再就是买个灯笼。 等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大人就会把过年的新衣裳给孩子们换上。到了晚上,大家会比着,看谁放的花和炮多,看看谁的灯笼漂亮,比比谁过年的新衣裳好看,看谁晚上能熬个通宵。不过孩子们通常都是过了12点放完炮竹也就困了…… 初一一早就会跟着大人去各家拜年了,不论到谁家都能装回满满一兜的糖回来,当然还有压岁钱。那时候的压岁钱一般都是5块,最多也就10块。记得北京刚刚恢复有庙会的那年,地坛里人山人海的,还有门票抽奖。过年以后在王府井的吉祥戏院登出开奖的号码,我还中了个4等奖,是一条双人毛巾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