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欣悦

[原创]读书-----是一种欣悦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9-26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是杂书了,是清代著名笔记《水窗春呓》,这书中多记载清中晚期风俗世貌,兼有趣闻笑谈,这超长的凭吊妓女对联便是其一。

而且伯伯不能把这些东西、这些人看作伤风败俗的事物,人世本就多艰,有的人遭遇更苦,应该怜悯才是。《红楼梦》伯伯一定看过,巧姐的遭遇就是此中一瞥。

我倒觉得风尘女子并不都无情,更有多才者、有大义者,柳如是便是其一。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字里行间分明仰慕赞赏,不能说这样有错。

当然大多数才智平凡、心地善良,若有机会遇到好男人,也希望早脱苦海,苏小小又是这种情况的代表。

我觉得,抛弃害人的封建礼教,这样的故事也不啻为才子佳人,罗曼提克。

说了这么多,我想伯伯大概赞同我的看法吧。把这个超级长对联给您瞧瞧,看看是不是也能一笑?:

上联:试问十九年折磨,却苦谁来?如蜡自煎,如蚕自缚,没奈何,罗网频加。曾与予云:君固怜薄命者,忍不一援手耶?呜呼,可以悲矣!忆昔芙蓉露下,杨柳风前,舌妙吴歌,腰轻楚舞。每值酡颜之醉,常劳玉腕之扶。广寒无此游,真会无此遇,天台无次缘。纵教善病工愁,怜渠憔悴,尚恁地谈心深夜,数尽鸡筹,况平时袅袅婷婷,齐齐整整。

下联:不图两三月欢娱,竟抛侬去!问鱼常渺,问雁常空,料不定,琵琶别抱?然为卿计,尔岂昧夙根哉,而肯再失身也?若是,殆其死乎!至今豆蔻香消,蘼芜路断,门犹雀认,楼已秦封。难招红粉之魂,枉堕青衫之泪。少君弗能祷,精卫弗能填,女娲弗能补。但愿神降示禁,与我周旋,更大家稽首慈云,乞还鸳帖,合有个夫夫妇妇,世世生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9-26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够长的
发表于 2008-9-26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50字,250,我看。
发表于 2008-9-26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姑娘:此联俺早年就知道,俺没有对杂书进行评论,只是品心而论,自己没有那个闲工夫来阅览天下的文章,非常敬重你们有机会来浏览和研究这些文牍,就像《金瓶梅》一样,看归看了,但不能品头论足说出个所以然来,就像《荡寇志》一样,看归看了,也不能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来谈个人的看法。俺说那类书怪诞,不是指的内容、对象、情节,而是指的写作的方式、选材的手法以及与史实的差异。禁书自古以来就有其规定的范畴,不是哪个开明的皇帝就能开得了禁的,要开也是他自己给自己开,老百姓只能看手抄本来流传百世。别在意!你们尽管看自己的书,不要管其他人怎么看,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以了,没必要强求别人也跟自己一个心思、一个喜好。

发表于 2008-9-27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瓶梅》好看吗

发表于 2008-9-27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荡寇志倒是看过。
发表于 2008-9-28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8-9-27 15:28:57的发言:

《金瓶梅》好看吗

宝贝: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金瓶梅》,好不好看自己决定,别人不能妄加评论,你知道自古以来都有哪些名人、伟人看过此书?
发表于 2008-9-28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9-27 15:59:39的发言:
没看过,荡寇志倒是看过。

虫姑娘:《荡寇志》是一本反面教材,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起码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农民革命的不彻底性,最终导致失败;谁是“寇”,谁来“荡”?一目了然。
发表于 2008-9-28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8-9-28 8:10:26的发言:

宝贝: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金瓶梅》,好不好看自己决定,别人不能妄加评论,你知道自古以来都有哪些名人、伟人看过此书?

回头找找去

发表于 2008-9-28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贝:国庆节出去玩吗?有计划吗?还是猫在在家看杂书呢?俺肯定要去医院陪着老爸,陪他老人家七天七夜。你新贴的头像不太清楚,能告诉俺,你的背景是啥东西吗?
发表于 2008-10-1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庆节快乐!

[em01]
发表于 2008-10-10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了一年时间看《逸周书校补注释》,到今天攒住几个问题给作者黄怀信先生写信。电子邮件是不能表达尊敬的,照例一个黄纸大信封,内附一枚10月3日丹东山里采的红树叶,给先生做书签。

我这个厚脸皮的后学小闹时不时给先生们写信缶时间,真是罪过罪过,不过回信展读有益,胜过闭门读书,我还是乐此不疲。

发表于 2008-10-11 0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姑娘:用一年的时光看一本,足见此书对你有莫大的吸引和帮助,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看后的心得体会?
发表于 2008-10-11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增加了解文献,过去逸周书的校注本没见过,这一年断断续续稍稍熟悉。

帮助是有的,逸周书是上古主要文献之一,而文献、甲骨彝器文字、考古及民族研究资料是了解先周历史必要的。

发表于 2008-10-12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姑娘:你说的甲骨彝器文字,彝器具体指的是什么?有照片吗?
发表于 2008-10-12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彝器就是青铜礼器,如鼎、簋、甗、尊、盘、卣,等等。

彝器铭文是先秦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发表于 2008-10-12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姑娘:谢谢!俺知道了,俺原以为也包括铁器,这次明白了。

发表于 2008-10-12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铁器,铁器春秋以后才大量应用的,商至西周只有少量陨铁冶炼。

而且铁器易腐,纵使当初铸有文字,也弥漫不可考啊!

发表于 2008-10-13 0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虫姑娘:您说古人是怎样先发现铜器的铸造功能和铸模工艺的,一直延续到今的?是古人生活的居住地附近盛产铜矿,而且距地表很近的地下可以采集到。为此,俺想请您讲解一点有关先人的冶炼术,不知有没有专门的考证?
发表于 2008-10-13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伯伯这问题太大了,足够罗嗦一个上午的。

简单一点吧:

最初的人使用陶器、木器、骨器,57万年——1万年前

后来认识一些比较坚硬的东西:如玛瑙,渐渐成为工具,但是带有地域性,叫做细石器,8000年——5000年前,下图

但是随着金属的发现——矿石最初是用来做化妆品的、技术的进步,渐渐产生用石范铸造小件金属用具的情况。

新石器晚期用于化妆的铁矿石,下图

 

目前国内最早的冶炼坩埚,发现于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而不是原来认为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但是因为有争议,有人认为那可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遗物,所以可以确指时代的最早冶炼文物,就是辽西发现的夏家店石范,它是用来铸铜珠的,4200年前,下图

但是铜珠是装饰品,因为那个时代铜太贵重。金属最终是要物尽其用的,也就是铸造工具,所以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期,出现了铜刀,4000年前,下图

以上是冶炼技术比较发达的内蒙古东南——辽西的情况。

这个时代在中原,已经进入夏朝,夏朝文化可以确指的是二里头一、二、三期文化,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冶铜作坊遗迹、青铜器有一定数量的存在,代表性的文物是镶嵌绿松石的铜饰牌和爵,下图


再后来,进入商代早期,由于技术积累进步,铸造技术与艺术一下子蓬勃发展,生产、生活、宗教活动,都不再可以离开青铜器,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国初年;而礼器沿用到秦代。

殷墟的发掘,我们一下子了解到当时人们整套冶炼、铸造技术,因为手工作坊被完整发现。当时主要的铸造技术就是范铸,下图

商代出现了冶炼应用陨铁的情况,用于制造武器的刃,而武器主体还是青铜铸造的,这只是个别现象;

再再后来到了春秋,铁器被广泛应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铜铁并用,铁器在生产中更多的取代了铜器,铜器被保留在艺术品、生活用具等等应用范围内。这是成熟技术的结果。

至于铜的开采,现在已经很明确,上古的时候人们就知道使用天然铜,后来又发现大的铜矿,开采和冶炼、铸造一样,是“百工”之一。湖北黄石的铜绿山,就是上古时代的铜矿遗址。

铸造方法除了范铸,还有失蜡法、翻砂方法,当然这是随着审美需要增加或使用数量增加出现的方法。

伯伯清楚了吧?上班瞧瞧去,呵呵~~


发表于 2008-10-13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直在看进藏的几条线路介绍《驴行笔记》,才发现滇藏和川藏公路我都领略过了

下次走走青藏公路

发表于 2008-10-13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瞧清楚了。抱虫大人!![em01]
发表于 2008-10-13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姐最近改了习惯只在摄影版块活动,想去说几句话都无从开口啊!
发表于 2008-10-13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8-10-13 10:22:46的发言:

最近一直在看进藏的几条线路介绍《驴行笔记》,才发现滇藏和川藏公路我都领略过了

下次走走青藏公路

怎么能喜欢西藏呢,我就不喜欢。

那么多冷森森的山,干巴巴的地,凶巴巴的藏族仁兄……我还是喜欢其它地方,我这么觉得。

青藏路太远了吧?还要越过那么高的山口,非晕死不可,我觉得。

发表于 2008-10-13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还有新藏路呢!新疆也要去跑上一圈吗?

新疆我可去过,虽然不喜欢西藏,新疆还是喜欢的。那里有一种叫打瓜的西瓜,大小不等,圆溜溜的,据说种它只是为了收取西瓜籽。

发表于 2008-10-13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10-13 12:08:41的发言:

怎么能喜欢西藏呢,我就不喜欢。

那么多冷森森的山,干巴巴的地,凶巴巴的藏族仁兄……我还是喜欢其它地方,我这么觉得。

青藏路太远了吧?还要越过那么高的山口,非晕死不可,我觉得。

我有强烈的西藏情结,另外还有大海情结和长城情结。

发表于 2008-10-13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10-13 8:58:00的发言:

伯伯这问题太大了,足够罗嗦一个上午的。

简单一点吧:

最初的人使用陶器、木器、骨器,57万年——1万年前

后来认识一些比较坚硬的东西:如玛瑙,渐渐成为工具,但是带有地域性,叫做细石器,8000年——5000年前,下图

但是随着金属的发现——矿石最初是用来做化妆品的、技术的进步,渐渐产生用石范铸造小件金属用具的情况。

新石器晚期用于化妆的铁矿石,下图

 

目前国内最早的冶炼坩埚,发现于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而不是原来认为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但是因为有争议,有人认为那可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遗物,所以可以确指时代的最早冶炼文物,就是辽西发现的夏家店石范,它是用来铸铜珠的,4200年前,下图

但是铜珠是装饰品,因为那个时代铜太贵重。金属最终是要物尽其用的,也就是铸造工具,所以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期,出现了铜刀,4000年前,下图

以上是冶炼技术比较发达的内蒙古东南——辽西的情况。

这个时代在中原,已经进入夏朝,夏朝文化可以确指的是二里头一、二、三期文化,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冶铜作坊遗迹、青铜器有一定数量的存在,代表性的文物是镶嵌绿松石的铜饰牌和爵,下图


再后来,进入商代早期,由于技术积累进步,铸造技术与艺术一下子蓬勃发展,生产、生活、宗教活动,都不再可以离开青铜器,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国初年;而礼器沿用到秦代。

殷墟的发掘,我们一下子了解到当时人们整套冶炼、铸造技术,因为手工作坊被完整发现。当时主要的铸造技术就是范铸,下图

商代出现了冶炼应用陨铁的情况,用于制造武器的刃,而武器主体还是青铜铸造的,这只是个别现象;

再再后来到了春秋,铁器被广泛应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铜铁并用,铁器在生产中更多的取代了铜器,铜器被保留在艺术品、生活用具等等应用范围内。这是成熟技术的结果。

至于铜的开采,现在已经很明确,上古的时候人们就知道使用天然铜,后来又发现大的铜矿,开采和冶炼、铸造一样,是“百工”之一。湖北黄石的铜绿山,就是上古时代的铜矿遗址。

铸造方法除了范铸,还有失蜡法、翻砂方法,当然这是随着审美需要增加或使用数量增加出现的方法。

伯伯清楚了吧?上班瞧瞧去,呵呵~~



宝贝:谢谢啦!有这样的简明扼要的说明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俺不是从事历史研究和考古的专业人员,只是从知识和兴趣的角度请教各位老师,以便能够解惑释疑,减少一点空白和盲区、误区而已。

发表于 2008-10-13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笑溪在2008-10-13 12:32:09的发言:

我有强烈的西藏情结,另外还有大海情结和长城情结。

再喜欢这些东西也不能搬回家去

发表于 2008-10-13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8-10-13 12:08:41的发言:

怎么能喜欢西藏呢,我就不喜欢。

那么多冷森森的山,干巴巴的地,凶巴巴的藏族仁兄……我还是喜欢其它地方,我这么觉得。

青藏路太远了吧?还要越过那么高的山口,非晕死不可,我觉得。

多壮丽啊,很神秘,所以喜欢

海拔4200米的地方我的高原反应就明显了,不过其实拉萨海拔也不过3700米,还没有我这次去的地方高呢,和低烧的感觉差不太多,哈哈,晕晕的

唐古拉山口是5000多吧,那天看从川藏北线走经过雀儿山,海拔5900米,估计我到那就该大脑充血了。

发表于 2008-10-13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藏公路是最安全的一条,没有悬崖,也没有滑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08:07 , Processed in 1.21749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