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老胡同 (12月7日) |
| |
| 话题背景:四角八城的胡同,别具一格的四合院曾是以其深深的文化内涵成为老北京独有的风景。但是,随着北京城的“旧貌变新颜”,这一独具魅力的老北京特色在逐渐消失。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总希望老北京能给后代留点什么。一位名叫舒世忠的老人,出于对老北京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觉得在大量胡同消失之前,自己有责任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便留给子孙后代。于是,他用十五年的时间,丈量完了北京城大大小小所有的胡同,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一个老人,舒先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为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
主要嘉宾:舒世忠 70岁,男。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职工
专家点评:傅崇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中心 原主任 研究员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相约夕阳红》。要说起老北京的特色建筑,我们自然就想起四角八城的胡同,别具一格的四合院。俗话说“北京的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条条胡同都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感,承载着古城北京独特的文化神韵。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来一个“胡同游”,感受一凡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
(大屏幕1:介绍北京的胡同。)
主持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这一独具魅力的老北京特色也在逐渐消失。要是在大量的胡同消失之前,能够把它记录下来,作成文字材料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是一件传承历史文化的大好事。一九九五年,我本人在街头就曾采访过这样一位热心于测量胡同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当时拍的录象,了解一下老人当时的情况。
(大屏幕2:舒世忠讲述测量胡同的原因、胡同的文化古迹、胡同消失的紧迫性、测量胡同的目的——三个目标)
主持人:如今已经过了七个年头,老人的三个计划完成的怎样了呢?今天我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把这位丈量胡同的舒世忠老人请到了节目现场。有请舒老先生。(嘉宾就坐。)
主持人:欢迎您,舒先生。(可以轻松调侃彼此的重逢。)记得,您是1987年3月开始丈量北京胡同的,至今,您的三步计划完成的怎样了呢?
舒:到今年的3月,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步计划,就是走遍了北京的胡同,都丈量出来了。
主持人:北京城所有的胡同,您都测量完了?
舒:在传统观念上,从现在的二环,也就是老城墙以内的才算北京城,城墙以外的算京郊。我是按照老城去丈量的。凡老城墙以内的大小胡同都丈量完了。就是已经拆除了的胡同,我也都去那地方看它现在的样子,记录了它原来的名称。
主持人:您是只测量了胡同的宽度和长度,还是连带着附近的房屋建筑,人文景观都做了记录?
舒:我测量胡同的时候,连古树、门墩儿、门联儿、影壁、砖雕、水井、垂花门儿都用照相机拍下来。因为,有了这些,胡同才叫完整。这胡同连着的是老北京人居住的四合院。胡同跟胡同、四合院跟四合院都不一样。讲究的是它的文化氛围。这胡同一消失,它所蕴涵的恬静、平和的文化味就消失了。所以我不仅要把这些胡同测量出来,我的第二步计划是还要把它画出来。
主持人:这么说,您的第二步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了?
舒:是的。在测量胡同的过程中我发现北京的胡同实在太复杂了。比如说,永康胡同,它还有前永康胡同、后永康胡同。而且永康胡同里还分一、二、三、四、五、六、七条。我去看了回来后就糊涂了。这时间一长,许多胡同就分辨不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画下来。而且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清朝乾隆年间就命宫廷画家画出过《京城全图》。据说,高十四米,宽十三米,详细介绍了胡同以及房屋建筑的格局。一直没机会看到。后来在档案馆的历史展览上看到了这画的缩略图,有半面墙那么大。还有民国时期画的图。我甚至把民国的图全抄下来了。我就发现,这些图是个俯视的角度画出来的鸟瞰图,虽然详细标出了胡同的位置,但没有文字介绍。于是就产生了画胡同的念头。
主持人:北京游览图上不是都记写着北京的胡同吗?
舒:那我问你,你知道北京第一监狱在哪个胡同里?
主持人:(可以自己回答或者请观众回答。可灵活调度。)知道。
舒:可你知道是什么人,什么时候设计,由什么人盖的,有什么用途?再举个例子:“王爷俯”知道它的历史来头吗?什么人居住的?过去叫什么名,现在叫什么名?我在图上把这些都标出来。所以我的图跟那些游览图可不一样。我要用图去反映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以及它的历史变迁。也就是《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示意图》。你看,图和照片,今天我都带来了。(展示照片和设计图)
主持人:看来,有了舒先生的这张图,以后游览北京就不需要导游了。说真的,舒先生,测量胡同,您单枪匹马能完成,但是这画图,可是需要准确测量科学布局的细活啊!您既不是搞工程设计的,又没有现代测量手段,怎么完成呢?
舒:是的。以前,我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去丈量胡同。夏天晒得掉一层皮,出汗象落汤鸡式的,但都没有难倒过,都坚持过来了。发展到画图,实在比步量胡同要难得多。要确保图要完全符合实际地貌。所以,要一条街、一条街地去考察、采访相关人员,再到档案馆、图书馆查找核实历史资料,这难度系数要大得多。有时,为一个胡同的旧名,就要费很多精力去考证、核实。比如说,北城、鼓楼那边的钟杨家胡同就有两个:传说中的和历史真实的。(展开说)而且,画图还要抢时间。现在这改建工程的速度很快。为了不造成遗憾,我就听说哪里要拆,我就先赶到那里。我现在全部的精力就用在这画图上了。
主持人:可想而知,您的担子有多重。实际上,您这样认真执著地投身于这项复杂繁琐的工程,是对老北京特色文化的深深眷恋作为感情支柱的。
舒:是的。以前,在城墙上,看着宽阔的北京城,听着幽静的林间小道上赶来的马车传来的辫哨声,真叫人回味。再比如说,这胡同里的四合院,房屋的格局体现着长幼有序的传统文化,平和的 睦邻关系散发着幽静淡雅的生活气息。“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凉席板凳大槐树,奶奶孙子小姑姑”这就是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生活的生动写照,是我们的“京味文化”啊!
主持人:您这么一讲,让我们回忆起了北京胡同中那浓浓的生活气息。先在让我们再看一个大屏幕,调节以下气氛。
(大屏幕3:幽默趣味胡同)
主持人:其实,胡同对我们北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因为我们生在胡同,长在胡同。只要在胡同里生活过,您就一辈子忘不了那一份感受。今天,听了舒先生的讲述,相信大家的内心深处对北京胡同,对舒老先生,都有了一凡感慨。谁先说说?
观众1、2、3、4、5:(白志刚: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肯定舒老先生;、王刚从现代社会的实际谈胡同以及舒先生的作为;要求:观众发言都要谈到胡同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
主持人:我听了大家的发言,发现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肯定了胡同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我想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舒先生您的支持和鼓励。
舒:是的。感谢大家。
主持人:不过,舒老先生,您经过这十五年的探索,虽然不是学者出身,但是对北京的胡同,也应该是个专家了。不知您对北京胡同的学术价值方面有何体会?
舒:体会非常深刻。我在步量的过程中一有个新的历史发现,就记录下来。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就写成学术论文及时投给有关杂志发表。比如说,我写的《北京的钱氏宗祠》就是考证了清朝道光年间迁入北京的吴越王后代的情况。论文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要建立纪念馆了。(详谈发现经过)还有,《感化胡同的刑场》对元明清以及民国的刑场做了调查,考证出清朝到民国之间的刑场是在感化胡同这一事实,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如此这般想写的东西可多了,先在就是没有时间。所有精力都用在画图上了。
主持人:您估计用多长的时间完成您的示意图?
舒:要把步量出来的胡同连同其历史变迁都要画出来,估计需要五年的时间;画图的过程中我还留意着我的第三步计划。第三步有两项内容:其一,希望根据自己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本书;其二,想办一个展览,把照片和示意图展示给广大的老百姓。我的东西是要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而不是束之高阁藏起来的。告诉他们北京的胡同文化,然后把它们捐献给国家。尽管时间紧迫,困难很大,但我还是有信心完成。
主持人:舒先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超人的毅力和耐心,不仅让人敬佩也使我们获益非浅。现在我们请一位城市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来谈一谈舒先生的工作。听一听内行是怎么评价舒先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中心 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崇兰)
总结性发言:以人为导向,科技日新相结合。要坚持A、文明要保护的原则;B、城市现代化原则; 中华文明的文脉不能断。但城市的发展肯定有所牺牲,比如胡同文化。需要及时地记录保存。高度评价舒了先生所做的工作,肯定其历史意义。
主持人:其实,文化古迹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大事,也是城市发展中最慎之又慎的一项举措,也是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社会义务。为了中华文明之火代代相传,延延不熄,舒先生以其个人的微薄之力尽心履行着一个老人对子孙后代传承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同时,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象舒先生一样把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演化成巨大的毅力和耐心,投身于保护文化古迹的老人。就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
http://www.cctv.com.cn/lm/136/51/71588.html---转贴的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