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不是影迷,几乎就没主动买过票,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有些记忆。 , p& D+ s& r1 G* g# G
) @6 ^& _7 l' D" q: E$ p
(1)去过很多崇文和宣武的影院,很喜欢以前电影院服务员拿着手电帮晚到的观众找座位的那种感觉。(用现在的话说:这服务真tnd人性化~~)
! Y* a# \: q. w; z 8 y! h( e- p0 `$ j
(2)以前电影院的海报都是人工绘制的,每当有新电影上映之前,就会有绘画高手登着脚手架去画大型海报。印象中路过水道子电影院经常看到这种场景。我隐约记得好像小学有个美术老师他业余就去画过那种海报,吃不准这事儿是不是我的幻觉了。
6 ?: }# E+ z' W: E8 r ]$ d
7 Z- A1 V$ P% H# k; I0 V8 G6 ?; [(3)北京小学对面,宣武公园外面有个宣武影院,是地下的,以前可以从影院里直接进到公园里去,估计是人防工事改的。80年代有段时间门口老趴着一帮倒卖电影票的小混混。我有一次拿着张多余的票被一个大一点的孩子给要走了,后来看内怂孩子一转眼把票给卖了。慢慢才明白那种行为叫有经济头脑。不过真正倒票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大老爷们儿。
1 z* L5 N7 a* @3 i o! D5 z
8 V4 c0 c; m. |& D4 V2 c生平第一次在这个影院的广告黑板上看到了用粉笔写着的“少儿不宜”字样,随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年龄居然是“宜”。内片子还有印象,好像是周里京演的一部什么片子,里头有个模拟xx的动作,没太看明白。 4 d/ \8 m8 p+ F- j N' a
据说现在居然还有人在探讨电影分级的事,这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吗!
& |0 q' ]7 Q: e! D, V5 @( D唉,想来跟这个时代大多数的事物一样,刚开放的时候,给人们先来点猛料刺激一下,随后便转入地下飞速发展,地上的部分恢复“和谐”。 8 ?* h$ }. A0 Q7 N5 c$ Q! h/ M
2 h6 q! j, z. B1 s
还记得后来北京晚报上出现了影评文章,批评当前电影出现“拳头+枕头”的趋势。经多方咨询请教,才知道“拳头”和“枕头”均属于修辞中的借代用法。
2 C% d+ R$ U' m% r # V% @; k" k3 \4 L4 o
这个宣武电影院似乎一直比较追求前卫,好像属于在90年代初,首批改舞厅的那一拨儿。某天,门口突然惊现穿开叉很高旗袍的年轻女郎,而且自此再不放电影了。(当时俺还朦胧呢,心想好端端的电影院怎么看不了电影了,搞什么搞啊?) 8 ^' h6 M! q% r8 K( p
& Q1 w+ f) }6 b& J再后来那个电影院莫名就停用了。有人说那里属于危房,有人说是那里搞了不正当活动,具体原因不详。再后来电影院都给拆干净了。 6 T1 M; j/ H9 J/ w Z) e1 q0 K; f4 ]
& ]. g( ]) x; M) p+ ?8 t
(4)离宣武影院不远还有个市府大楼礼堂,只放录像不放电影。好像是最早放通宵录像的礼堂之一。有时候散场的时候,能看到有好多人去车棚子里推自行车。直到有一次人家送给我一张录像厅的票,那以后我才慢慢知道录像和电影的区别: 1 l/ j& G4 O9 g P
那就是大屏幕的是电影,小屏幕的是录像。清楚的是电影,模糊的是录像。谁都能看的是电影,给一小撮人(基本都男的)看的是录像。观众不许出声的是电影,观众能一边看一边起哄的是录像。当然这个标准很快就失效了,因为不久后,市民们开始大规模购置录像机。 8 J6 D6 ~! E8 c9 l T
' y# }4 N9 U9 C. X, E" ^& W(5)市府大楼再往东走过马路,还有个北拖礼堂,属于最早放映美国香港录像的礼堂之一,老是能聚拢很多社会小青年,这个礼堂放的录像全不沾暴力色情的边儿(哦,错了,不是“全不”,是“全部”。)
: ]* I% a. k6 A5 S- b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北拖礼堂要比市府大楼礼堂猛一点儿。不过别误会了,这些片子以现在的标准都属于全年龄段的。
- x/ ]$ T' A* w$ T&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