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54|回复: 9

新京报:北京古建筑生存纪实系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26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1 :705岁孔庙红墙被围困(新京报) $ R" L1 l1 g! P# |' u% v1 X0 l- H1 S

     地点:孔庙

  
  ■ 溯源

  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占地二万平方米,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院内还有14座明、清两代碑亭。

  如今,拥有705年历史的孔庙大部分红色的院墙已不见,几十户居民每天还在烧煤做饭,他们正在逐步逼近孔庙。

  在这里长大的汪先生今年40多岁,住在孔庙北墙边的一排平房里。汪先生的儿时记忆中,一出门便能进入孔庙,映入眼帘的是庙中的辨奸柏和砚水湖。

  随着汪先生兄弟三人逐渐长大,原来的三间住房已不够。1976年地震后,汪先生加盖了房间。现在,汪先生家的一排房间与孔庙北墙已不足1米距离,其中一间房依墙而建,甚至还开了一扇窗户。

  汪先生说:“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与孔庙做邻居很幸运,我明白文物周边不能住家,可当年父亲被分在了这里,现在一家人也没有其他去处,我们很无奈。只要政府能合理安排,我们愿意离开。”

  汪先生说,现在的孔庙北墙也是后盖的,不属于文物,开窗户是为了有阳光,屋里能透气。

  在孔庙周边,像汪先生这样依墙而建的住户有44户,他们房间的屋檐几乎与孔庙院墙对接,屋檐下的空地堆满杂物。几户居民还在屋顶上私搭鸽子棚,并用铁皮将庙宇屋檐与居民屋顶连接,使鸽子可在两屋顶间自由穿梭。

  “电线从墙上穿过、在院墙上搭建鸽子棚、电视接收器与文物库房一墙之隔……有时会感觉到,隐患正在逼近。”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副主任陈先生形容孔庙面临的安全隐患时,不无担忧。

  陈主任说,虽然孔庙与居民签订了安全协议,还为居民配备了80个灭火器,但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由于该地区不通天然气,居民只能通过煤气罐或烧煤的方式生火做饭。因此,只要有居民居住,对文物的危害就在所难免。

  根据管理处6月18日的测量统计,孔庙围墙外民间房屋占用长度合计164.1米,均属私搭乱建。

  其实,大部分居民明白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可谈到搬离时纷纷表示,需要安排好新的住家,才有可能搬。

  本报记者 李毅哲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2 :“钉子户”耽搁“国保”修缮 

   地点:先农坛庆成宫

  溯源 位于宣武区南纬路的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先农坛庆成宫占地面积13000平米,古建筑1500平米,系先农坛建筑的组成部分,在明代及清初称为斋宫,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为庆成宫。庆成宫是皇帝在行耕籍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

  隐患:用火用电不规范;电路老化严重超负荷;堆放大量易燃物;居民私搭乱建。

  已经修缮完工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庆成宫大殿如今依然坐落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与庆成宫比邻而居的,还有三户居民。

  三户居民与国保单位庆成宫同在一个大院里,此外,庆成宫大院外的东北角、西北角和南墙,还各有一个平房区,与大院一墙之隔。由于历史原因,这几处平房区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形成,其中不少房屋都是居民加盖的。

  庆成宫大殿对面距离不足20米的地方,木板、石棉瓦、砖头、铁丝,组合起来一个奇怪的小院子,院子的小门斜斜地开在东边。

  1971年,王先生记事起就居住在这里,现在,他的孩子也在两墙之隔的小学里上学。

  6年前,庆成宫大院里搬进了修缮工程队,原先住在大院里的人们陆续搬走了,现在,像王先生这样的“钉子户”一共还有三家。

  “肯定还是有些不方便”,王先生家旁边就是工程队的宿舍,家门外是经年没有整理的杂草,院内土地上只要下雨就会泥泞不堪。

  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6年多,王先生说自己全家早已习惯,与工程人员都非常熟悉了。

  据两位工人介绍,2001年修缮项目开始时,院内居民每天早晚都从“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旁进出院门。

  其他人家,虽人已搬出大院,但绝大多数都把屋门锁好,表明了“主人的权利”。一些屋门的春联看上去还是崭新的。

  庆成宫院外东北、西北和南边还各有三个小院,一共住着40多户人家。

  在院外东北角,几十间平房参差排列。房屋之间的过道仅约1米宽。

  电路严重老化超负荷、大量堆放易燃物品、居民私搭乱建严重是几乎所有这些平房的共同特点。而大院内的三户居民迟迟没有腾退更是导致庆成宫整个修缮工程不能按时完工的主因。

  工程队的杨大爷说,大殿已修好了,接下来就要给院子里铺设地砖,“要铺得像故宫里那样”,但所有这些,都要等居民搬走之后才能进行。

  现在的庆成宫大殿一身红妆,描金的线条在夕阳下忽明忽暗地闪烁着。然而,大殿周围被几乎没有任何安全设施的民居包围,“好不容易修好的宫殿,不知是安全了还是更加不安全了”,小区里一位居民有些疑惑。

■ 管理者说

  庆成宫的产权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管理使用单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后勤处的郭处长介绍,自从市文物局下发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后,研究所还是非常积极配合工作的,已制定了有关的方案,比如配备消防设施、日常清洁工作等等。但是,对于钉子户的搬迁安置问题,研究所没有能力单独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3:“名人故居已成贫民窟”
 
地点: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朱彝尊故居
 

  溯源

  朱彝尊故居在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占地面积2587平方米,古建筑面积423平方米。朱彝尊(1629-1709),号竹垞,清代著名学者,曾参加编写《明史》,在康熙年间编辑了《日下旧闻考》一书。其故居为顺德会馆内1间不大的南屋,原来屋前还有1座曝书亭,现已拆除。屋前种植了青藤,故名“古藤书屋”。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一老人在朱彝尊故居院子里洗衣服,如今故居已经变得相当破旧和邋遢。本报记者王嘉宁摄

  地点:朱彝尊故居

  宣武区海柏胡同16号院是清初学者朱彝尊故居,住在院里的20多户居民多少能讲点有关朱彝尊和大院的野史,却从来没有把故居当成文保单位保护,在他们眼里,破败不堪的故居只是一个大杂院,贫民窟。

  除了门墙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的“海柏胡同16号”,没有其他标志说明大院是朱彝尊故居。仅剩一扇破损大门的门楼子、坍塌的门房和门前两个石鼓,是整个大院残存的古物。铁皮、木板、塑料布带等废弃物将院里搭建的十几间平房间隔出来,空地上没过头顶的杂草中,种着玉米、黄瓜、扁豆。

  原貌亭台楼阁花园走廊

  “作为会馆来保护更合理”,在院里住了几十年的齐伟,祖上至今180年来一直住在海柏胡同,胡同里的奇闻轶事一辈传一辈。

  齐伟说,明清两代,胡同里有很多会馆,16号院的大门上就挂着一块“顺德会馆”的大匾,是广东商人和科举考生落脚的高级旅馆。明末清初,朱彝尊被贬后带着一家老小,在会馆里租住了几年。“算不上朱彝尊故居”,齐伟说,大院的历史亦是会馆的兴衰史。

  齐伟称,当初顺德会馆门前有几级大台阶,石鼓上放着两头小狮子,门里设置了一条移动大门槛,两个护院站在门外,进出大院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又以广东人居多。里面亭台楼阁,花园走廊,套着9个小院。

  齐伟懂事时,会馆开始没落,他说,50年代所有土地充公,老百姓陆续住进了大院。“用不着的全拆”,会馆大匾、门槛、大门等等,都陆续破坏殆尽。住在院里的人最多时,“孩子出来打架都站满半条街”。1992年,文物局在大院里立了一块白色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没有出钱进行修缮维护,一些老房风吹雨打后开始坍塌,居民们也开始在院里盖平房。

  “国家重视,老百姓才重视”,齐伟表示,连国家都不把文物当回事,老百姓就更不当回事了。

  现状 “跟贫民窟没两样”

  在院里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孙说,现在的大院根本看不出故居的痕迹,没有一件文物有保护价值,“纯粹一个大杂院”,住在里面的20多户居民,吃水用电不方便,房子狭小闷热又漏雨,“跟贫民窟没两样”。房子虽破也有瓦遮头,让老孙不满意的是,后来搭建的仿古建筑“全变了样”。

  老孙指着大院南侧一个新盖的亭子说,亭子原来是圆顶的,现在变成了方顶,大院东侧的5座房子也不是它们本来的面貌。“一拆就不值钱了”,老孙说,历史文物一件不存,重新搭建整个大院已没有意义,也恢复不了原始风貌。

  ■管理者说

维护修缮已部分进行

  朱彝尊故居的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为北京庄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记者未能与相关负责人联系上。北京文物局文保处工作人员表示,朱彝尊故居的维护修缮工作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剩下部分要等院里居民全部搬迁方可继续。本报记者林阿珍之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4:六餐馆“分食”大宅门
 
地点:乐家花园 
 

7月17日下午,乐家花园内六家餐馆使用液化气,其中一家现正在装修。实习生 孙纯霞 摄

  

  溯源 位于海淀区(海淀镇)西南的乐家花园旧址,相传原为清代礼亲王私邸。崇德元年,即公元1636年,太祖第二子受封礼亲王,遂建此园,并世袭七代至光绪年间。民国初年,此园被卖给同仁堂乐家,故又称乐家花园。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主要隐患:将所有古建筑出租给6家餐馆、使用液化气;超负荷用电;私搭乱建严重;消防、避雷设施不健全。  

  如今,这里依然随处可见身着清朝服饰的男女进出,只是这些人都已是一家名叫白家大院食府的服务员。据已在乐家花园附近工作了10多年的张大爷称,乐家花园坐西朝东,分为宅区和园区,宅居东,园居西,以大宅门为背景的白家大院食府租用了整个园区主体部分,而美炉村、蜀味浓等五家饭店则主要位于宅区。

  食客不知食府真面目

  进入白家大院食府,依次需通过两尊石狮和两道二梁一顶的木坊。在两道木坊间悬挂的大红灯笼后面,不断穿梭着顶戴花翎、着清朝宫廷服饰的男服务员和一身旗袍的女服务员。看到来往食客,服务员们快步上前,并将其带入后院。后院约合半个足球场大小,遍布着花草和假石,砖瓦结构的古建筑被隔成不同的包间,供食客选择。

  经常带朋友来吃饭的谭先生称,自己就是看上了这里的装修风格和服务态度,但并不清楚这里曾是同仁堂乐家的宅第。随后,记者随机询问了近十位食客,无一人知晓这里是乐家花园,均以为只是店家应景做的噱头。

  7月20日,租用乐家花园另一个套院的乐家宴食府正在装修。院内,满地堆放着木料和玻璃,两口水井由于长时间无人使用,上面漂浮着渣滓。院内一侧,一棵恰好可一人环抱的古树挺立其中,其腰身上悬挂着施工使用的照明灯以及一张树牌,树牌显示———树名:楸树,树龄:超过100年。

  房檐上可见线路纠缠

  中午正值用餐高峰,白家大院食府后厨房里油烟呛人,无法看清其间的电路走向和消防设施,几名正在门口择菜、打扫卫生的妇女亦表示并不知情。

  食府内,多处古建筑的房檐上可看到从房内牵出的电线、空调线、音箱线缠绕在一起,却均未在明显位置看到灭火器等设施,对此,大厅一负责人笑笑说:“当然有消防设施,具体在哪儿当然老板知道。”

  除白家大院食府外,其他的几家饭店也都保留着木建筑的风格,但也均未能在明显位置发现消防设施。

  7月20日中午,张大爷站在几家饭店前,摸着路边公交站牌旁的一棵大树说道:“这棵树以前都是乐家花园里面的,因为修路,花园被截了一半儿,它才到了路边”。

  如今,以这棵树为界,路西侧是神州数码大厦和中关村,路东侧则是乐家花园的使用单位八一中学和新建起来的居住小区。

  本报记者 张媛 

# \: ^1 @1 }2 q# T" h"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18:12: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一层

( u! v0 S) |1 [* l) D, b+ z(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18:20: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5:谢绝参观”告示把门会贤堂
 
 
 

地点:什刹海前海北沿18号会贤堂

7月23日,会贤堂,一只小猫躺在走廊休息,一米多宽的走廊上堆满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本报记者 薛珺 摄

  

  溯源

  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北沿18号,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古建筑1800平方米,是北京八大堂子之一。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左右,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又因有戏台,也是唱堂会的地方。后歇业,为辅仁大学购买。现为教职工宿舍。

  主要隐患:古建筑年久失修,用火、用电不规范以及堆放大量易燃物,私搭乱建严重,无消防通道以及消防、避雷设施。

  穿过荷花市场,越过第二道护栏,就来到前海北沿18号、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贤堂的门口。

  18号院的门口立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斑驳的暗红色漆门上贴着一张A4大小的白纸———“本院属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谢谢。前海北沿社区居委会,2006年9月22日。”院内的居民说,这样的大杂院,不适合游人来看,“别让人家以为北京的文物都是这样的”。

  一到夏天就“全是味儿”

  进了大门向右,走三四米就能“清楚”闻到一股厕所的气味,耳边也传来了苍蝇鸣叫的声音。同样的情况在后院也有。

  居民洪先生说,这一前一后、一男一女两个厕所早在十几年前就堵塞了,虽然原先的厕所已被清理干净,但是当年堵在地下排水管道的脏东西一直没有彻底排清。现在,一到夏天返潮的季节,原先的厕所附近就弥漫着一股臭味。

  因为没有厕所,这里的居民只有去院外上厕所,比较近的厕所在荷花市场的酒吧中间,走路大概5分钟,但由于游客众多,经常要排队。

  砖木走廊上杂物占1/3

  此外,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长年得不到维修、没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则使文物建筑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

  会贤堂进门处的二层楼上,通往楼上的铁皮楼梯上堆放了数十个煤球和成堆的杂物。走到二楼,砖木结构的走廊上,大约1/3的地方都堆放着各家的物品。充满古旧味道的木窗棂也已残破不堪,为抵挡冬天的寒风,居民们在窗棂里钉上了木板。大部分居民冬天用煤炉取暖。

  想念“淋不到雨”的廊子

  除了古建,会贤堂的院子里还有不少后来修建的平房,院内通道一般是一米左右宽。如果有地方稍微宽敞点儿,就会有人堆放东西,渐渐地,院里被一点点“割据”。

  从小居住在此的洪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么多自建平房。下雨时,洪先生和小伙伴从前院跑到后院,都淋不到一点雨,“院里都是廊子(走廊),”特别整齐,特别美。

  现在,洪先生一家和父母居住在此,因为管道的问题,住在二楼的洪先生必须到楼下父母的房间去打水。即便如此,洪先生觉得,坐落在什刹海湖畔的这个院子,比自己现在在四环外买的新房好,“有胡同,有老房子”,这才是北京。

  ■ 管理者说

  居民生活问题解决难

  会贤堂产权单位是辅仁大学校友会,管理使用单位是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居民59户。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人士称,因为有产权和管理使用单位,在平房改造的问题上会贤堂一波三折,50多户居民三年前才解决了“一户一电表”的问题。现在,居民们希望早点实现“一户一水表”。因为“滴跑漏”严重,院内居民平均每人每两个月的水费达到60元。但是也就是因为归属单位关系复杂,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本报记者 王荟

) Y( v+ U0 Y* C3 ~, n+ Y i"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18:21: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6:古庵修缮只是小打小闹
 
 
 

 地点:摩诃庵

 

摩诃庵现正在施工维修。实习生 孙纯霞 摄

  

  溯源 位于海淀八里庄地区的摩诃庵,相传为明嘉靖二十五年,即公元1546年,由太监赵政集资所建,所用砖木均为当时修建故宫的余料。赵政生前曾任钦命提督五军三千营军务司设监太监、乾清宫管事司设监太监,死后被葬于庵中。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7月19日中午,已经被改造成八里庄小学的摩诃庵内,学生早已放假一周,来自河北承德的薛氏兄弟正率领建筑队抢修大殿墙体。大殿均被脚手架拦起,记者未能入内,但从其外围,可明显看到部分砖瓦有松动迹象。

  大殿砖瓦将重铺

  薛先生称,他们兄弟和建筑队受学校委托,曾于2003年暑假来此处修缮过,当时主要是重新铺设已成碎石的地砖。今年,他们再次受委托,打算重铺庵内几处大殿的砖瓦,并加固一些已松垮的墙体。

  据薛先生介绍,摩诃庵坐北朝南,占地约30亩,为两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山门殿、大雄宝殿和后殿,根据史料记载和现有的遗迹,此前庵两侧配有东跨院和西禅房,四隅亦筑有近十米的碉楼。

  如今,这四座碉楼几乎荡然无存,仅西北角的一座碉楼保存最好,但也只剩下四五米高的石头基座。基座约合半个篮球场大小,如同被削去尖角的金字塔,其上方长满杂草。

  隐患难以根除

  71岁的孟宪梅老人的家与摩诃庵隔路相望。1964年,孟大妈刚搬到此处时,摩诃庵已被改造成八里庄小学。

  孟大妈说,自己的四个儿女和一个孙子都在摩诃庵读书,其他居民家也都类似,故几十年来,但凡有人对摩诃庵“动粗”,都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然而,面对已四百五十余年历史的摩诃庵,居民们的这些努力有些微弱。据薛先生初步排查,庵内几处大殿屋顶都已年久失修,逢雨必漏,大殿墙体也有些松垮,随时有可能坍塌,但每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正常上学,他们也只能利用暑假临时抢修,小打小闹,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对此,摩诃庵目前的使用单位八里庄小学已经放假,传达室内仅有的一名老师也表示无能为力,领导均已放假,无从联系。

  本报记者 张媛

发表于 2007-7-26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彝尊故居,建筑是原物吗?

最近正对这老爷子感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实之:太庙做邻居 家家学消防
 
地点:太庙
 

这几间依太庙东北角围墙而建的平房,现为一餐厅职工宿舍兼洗菜房。实习生 孙纯霞 摄

  

  溯源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之所。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多次重修。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1951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虽历经修葺,仍大部分保持了明代的建筑模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隐患 太庙内住宅区通道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私搭乱建严重;居民使用液化气;过道堆放大量易燃物。

  太庙的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东北角旁写有“游人止步”的一扇大红门里,住着22户居民,他们与太庙外一墙之隔的近40户住户,构成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家属区,几乎每家都有灭火器。

  小院里,多处空地都搭建着简易小房,穿行过道宽处不足两米。

  20平方米的屋子,赵女士一家三口住了近20年。赵女士说,儿子逐渐长大,他们只好在院子里搭了一间近6平方米的小屋,兼做儿子的卧室和浴室,“住房太小,几乎每家都搭。”

  赵家与邻居共用的屋前厨房,阴暗的通道里摆满木质橱柜和燃气灶,堆放着许多杂物。赵女士家窗后,本不宽敞的通道仅能容一人通过。“我家屋后的居民扩建,窗户几乎要顶到我家窗户,他家厨房的烟总蹿进我的屋子。”赵女士说。

  在此生活近10年的王先生说,每逢国家重大活动,他们院子的正门便要关闭。重大节日期间,各家的液化气也会被禁止使用,以防安全事故,“一旦着火,消防车肯定开不进来。”王先生指着狭窄的过道说,单位没能力分发新的住房,只能加强安全巡逻,把责任落实到每户,“单位给每家每户发了灭火器,定期培训如何使用,出了事故我们也得担责任。”

  “我们也想搬,但得有地方搬呀。”虽然承认在文保区生活存在安全隐患,但王先生认为,住房问题得靠单位或政府解决。

  ■ 管理者说

  消防安全责任到户

  劳动人民文化宫保卫科长刘元说,针对太庙内居民区存在的用火、用电安全隐患,文化宫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每家配备灭火器,对各家煤气设备进行编号,签订责任书。

  “有人居住就有隐患,可我们无力解决职工宿舍的腾退问题。”文化宫办公室孙主任表示,目前单位只能在加强居民安全防范教育和设施配备方面下工夫。

  孙主任说,这些居民区是文化宫的职工宿舍,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居住。文化宫属于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资金上有困难。她希望政府能有相关政策或资金支持。

  本报记者 李天宇 实习生 牛福莲

匿名  发表于 2008-1-17 11:20:00
,plplplplplp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2:02 , Processed in 1.12909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