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重要历史遗迹和文化、文物已经被野蛮吞噬了。人们眼瞅着历史文化瑰宝东堂子胡同正在一步步的消失,没人救得了……! $ U' B5 i0 j" t1 C# o) f

东堂子胡同启示录

    北京以胡同著称,有些胡同的历史文化含量极其悠久和深厚,东城区的东堂子胡同就是其中之一。近些日子,因常到东堂子去,看到这条古老胡同一天比一天脏乱和破败,心里就很酸楚。 

    东堂子胡同全长726米,宽8米。有着近800年的历史,明朝属黄华坊,也称堂子,因此得名。 它东起朝阳门内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与南侧的外交部街和北侧的无量大人胡同(现名红星胡同)平行。 8 b' S/ ~6 P- Z) A: M

东堂子胡同与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史命运相连。这条胡同中不仅坐落着晚清最重要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有蔡元培、林巧稚、丁西林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科技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及建于1923年的北京二十四中学等等。现当代的沈从文、吴阶平等一些社会公众人物也在这胡同里住过。当代书法家沈鹏至今还住在这条胡同里。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老照片

    东堂子胡同最著名建筑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东堂子胡同记录了晚清这个濒于灭亡的腐败帝国与欧美各列强进行外交周旋的全过程。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坐落在东堂子胡同中间位置,现称为49号院的地方。此处原为清道光、咸丰年时的重臣、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这是一座王爷府规格的庞大建筑群。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恭亲王奕忻鉴于“外事纷繁”而中国无一机构“专一其事”的尴尬,于是,上《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奏,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1月20(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奏请被正式批准在东堂子胡同设立。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朝廷任命恭亲王奕忻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首席大臣。该衙门的规制仿照军机处,设总理大臣三员至十几员不等,由亲王一人总领,称首席大臣。其余称大臣、大臣上行走、大臣学习上行走等;另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若干人。总理大臣只两任,分别是恭亲王奕忻(任职28年)和庆亲王弈劻(任职12年)。 

    总理衙门分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前身),西半部为总理衙门的办事机构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办事机构有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司务厅和清档房。 

    英、法、俄、美、海防五股,具体主管的事务是:英国股,主办与英国、奥地利交涉事务,兼办与各国通商及各关税务等事;法国股,主办与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交涉事务,兼办管理保护民教及招工等事;俄国股,主办与俄国、日本交涉事务,兼办陆路通商、边防疆界、外交礼仪、本衙门官员的考核任免、经费开支等事;美国股,主办与美国、德国、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交涉事务,兼管设埔保工等事;海防股,主办南北洋海防,包括长江水师、北洋海军、沿海炮台、船厂以及购置轮船、枪械、制造机器和置办电线、铁路、矿务等事务。中日甲午战争后改名日本股。 

    除“海防五股”之外,还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银库等。司务厅,主管收发文件、呈递折件等秘书性质的事务工作;清档房,主管缮写文件及保管档案等工作;电报处,主管翻译电报等工作。银库,管理财务、内外账目机构。总理衙门下属机构还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等。管辖着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事务。可以说,总理衙门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是无所不管。1901年,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这也是东堂子胡同南侧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班列六部之前”。总理衙门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清朝最重要、最有实权的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

    笔者曾在东堂子胡同49号院住过一段时间,据说,我们这片居民楼,就是于80年代,拆掉总理衙门东、西大部分房舍和院落建起来的。我住的楼房窗下,至今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四合院。这是总理衙门仅存的几间房了。但这几间房,现在是公安部办公厅信访办公室(公安部上访接待站),每天接待着来自全国的大量上访者。因此,这门口每天都很拥塞和脏乱。人多的时候,从这门前走路经过都很困难,就别说是汽车了。一些蓬头垢面、苦大冤深的上访者,就在接待站门口旁边,靠墙,用塑料布搭起狗窝一样的简易窝棚在里面栖身。原始人似的,用砖头架个小铝锅,用木柴、废纸,煮一些捡来的垃圾食品,以等待被接待和“处理问题”。 

    总理衙门建在这里本来有一个原因,这就是,皇上认为在皇宫接见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有失国体,于是就命建在这个离皇宫不算太远,又相对隐蔽、僻静的胡同里。可他万万没料到,二十一世纪的后人竟把这胡同用作了接待自己的不幸同胞!

    东堂子胡同西口的75号和77号两个相邻院落就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故居。蔡先生于1917年自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内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后租住的房屋,该院落分东西两院,前后三进,是形制比较规整的大型四合院,这所院落与蔡元培先生一起目睹、亲历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见证了我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2000年在东单北大街道路拓宽工程开始时,曾经就这所院落的存废发生巨大争议(我国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许多对错分明、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得“研究研究”、“争论争论”,好像非此不能显示“民主”)。后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艰苦奔走,蔡元培故居总算勉强得以原地保留,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

    蔡元培故居虽然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很长一段时间,被用作保安人员和其他来京务工人员的宿舍,多年不予维修、保护(与其他古建维修的通常理由一样:“严重缺乏资金”。)檩、椽、柱均朽烂,墙体沉陷、开裂。只是“为了迎奥运”,怕影响不好,才于2005年后,“下决心”开始进行维修。截至2007720日(前日),被拆毁多年的正门及前院的主要房屋,已重建起来,初显面貌。如彩绘、装修等全面完工后,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任何文化建筑,都与他周围的文化、自然环境紧紧相连,如果东堂子胡同的其他著名建筑,如总理衙门消失了,蔡元培故居修得再好,也没有了历史的文化意味和真实感。就像现在的“鲁迅故居”、“齐白石故居”……一样,阜城门及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跨车胡同、劈柴胡同都没了,它们周围的街衢都变成了跟西方一样的 “繁华商业区”,朴实的老北京人都变成了利欲熏心的商人时,鲁迅和白石老人的故居的文化品味儿早已大打折扣了。 如果要说他们的存在还有“保护文物”的意义,唯一一条就是,这比已经被彻底拆毁、灭绝了的名人故居稍微幸运一些!仅此而已。

    “文革”前,东堂子胡同还曾是北京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胡同之一,但经过“文革”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如房地产开发毁灭性的肆意“摧残”,东堂子胡同遭到了最后沉重一击!北京市政府于1998年将东堂子胡同、红星胡同一带列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00年,这一带的“危改”工程正式开工。2004年末,由香港富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斥资近60亿人民币的北京重点开发项目——“金宝街工程” 开始上马。“金宝街工程”南起东堂子胡同,北至干面胡同的广大地区。其中,除了蔡元培故居在有识之士的艰苦力争下得以幸免外,其余大量保存相当完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意义的四合院均已被拆除,不复存在。

    预计,不久,东堂子胡同将会从北京市的地图上完全消失。到那时,后人留下的将只是一个痛苦的历史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