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1|回复: 9

[转帖]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无关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6-11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午前后,华人世界各地华人往往要举行龙舟赛。
0 ^& l' f/ x: r8 Q' T  关于龙舟赛的起源,有个深入人心的说法──为了纪念屈原。但闻一多有考证,认为此说并不正确。
' C0 J; f  B. }7 O) c& }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曾以“龙”为图腾(也有反对意见,认为“饕餮”才是最古老的图腾),但既然“龙”是远古图腾,而龙舟的出现也早于屈原。所以,闻一多的指迷是有道理的。舟以“龙”为饰,理应与图腾观念有更紧密的联系及用途和(心理)价值,而不大可能出于某次实际的“救生”活动。/ w- ~6 L7 \  y$ u2 x9 F; Q/ S3 L; T
  闻一多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竞划刻着龙饰的舟船是“龙祭”的重要内容。
( ]" x' S) x& a& @2 N5 O. U: C# u4 A  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的图腾一般都是具体的植物或动物,中国的图腾崇拜却不然,这些图腾都是幻想出来的产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们熟知的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超自然神灵。这与水旱之灾一直是困扰华夏生民大患可能有密切关系。诸如上古传说大禹治水表现的。因此,“龙旗”“龙舟”的出现及其最原始的“功能”确实可能要从图腾、宗教观念中去寻找。
( V) _8 v' b  d" G* n  闻一多认为,屈原汨罗江投河自杀与端午“祭龙”在时间上是个巧合。但仅仅是巧合,却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后来纪念屈原的说法可以取代龙舟竞渡的原始功能──“龙祭”。
; f3 ?0 v, K0 j5 x4 c; ?, V4 t! x  这里就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个人魅力取代神的地位--宗教信仰谈何容易?还有,“龙”的外在形象凶险,它成为图腾固然不难解,但中国人却喜欢以形象张牙舞爪凶恶的龙为自己的祖先,喜欢自称是“龙的子孙”?
; W3 e4 r8 m" e, I  文史专家对前一问题看法比较一致。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领域有个术语:“神话的历史化”。: V* j7 Y) |; \2 n4 U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是指中国古人习惯于把上古神话传说当成真人真事来纪录。比如后羿,夸父……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的神,在后来的记载中大都失去了神的色彩,更像真正存在过的人物。4 O  \& O4 m7 b4 n
  神话的历史化表明,中国古人对“神”的态度很早就不太认真、不太虔诚了。《论语》就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1 r5 n1 F  W) o
  读过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神”谱系不清,与人的形象差异非常大。这与古希腊神话完全不一样,古希腊的众神最后发展成熟到有完备的神族谱系,古希腊众神都有人形的血肉之躯。8 `, f( f9 }, Z( i, {4 Y7 ^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从形象到性质都有很强烈的不可捉摸的特点。但这样的“神”是如何跌落在地一变为“凡人”的(如“夸父不自量力,与日逐走”的说法)?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 {2 m" ~3 B& I& j5 ?& T  图腾的“龙”作为早期宗教观念的产物,虽然曾具有决定人之福祸的“无边法力”,但中国古人对神的态度的极端实用主义态度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进入阶级社会后,“龙”的功能很快萎缩了,它后来成了皇族标志──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自称“龙子龙孙”,他们当然不会承认老百姓也是“龙”的后裔。另一个有趣现象是,皇族对这个徽章的“商标注册”、“侵权”问题似乎也不那么看重。所以我们同时可以观察到,在中国民间“龙”一向也是可以随便议论、描写、勾画的对象也可以作为饰物,所以《叶公好龙》那样的寓言可以一直流传下来。9 L& e, R. f: Y. u& j5 k3 ~. H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像样的宗教,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者说法不一,这个复杂问题略过不表。但如果把它作为实用主义心态的古老根源解释,却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对信仰这玩艺不认真,纪念屈原的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取代“龙祭”的本意。古人对龙的态度如果真的很虔诚,那么屈原是不可能取代“龙祭”的,今天提起龙舟竞渡,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与祭“神”有关,反过来也印证了中国古人对神的不虔诚。
/ h3 A9 g6 t+ t8 l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祭屈的划龙舟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 |4 ?* X- j/ g- C" ?8 T4 B+ B  《隋书·地理志》说:屈原投江后,“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舟小,莫得渡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0 q8 W; d$ X6 J: n$ \: i, P- P5 N8 {
  很明显,划龙舟的纪念性质发生了变化,纪念变成了民间的竞赛。5 R" E7 W- h& B2 `& A" @8 v
  宋代陆游的《归州重五》诗说:“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黎盘。”陆诗的意思是,由于加入了龙舟竞渡之戏(斗舸)的要素,纪念屈原的活动就显得更气象非凡,大异于过去仅仅往江里投粽子了。
5 e- i6 @9 l) w  斗舸--即划船竞赛,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完全改变了过去祭祀活动所有肃穆凝重的气氛。' J  c3 c# x: P! B3 ~
  其实,早在唐代,龙舟竞渡的性质就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不仅热闹,甚至官方也介入了,这种介入的后果在中唐节度使张封建的《竞渡歌》展现得一清二楚。5 Z1 q5 C4 y8 N* j- h4 \( H( g$ p' ^8 A
  该诗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郡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权路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 z, p7 S9 O3 t, v! L  唐代龙舟竞渡的冠军奖品是一只银碗,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划船锦标赛”。6 `9 [, Z/ g5 v! r
  龙舟竞渡并非源于纪念屈原,但人们淡忘了“龙祭”的本源,只知道祭屈的龙舟竞渡活动,这对屈原无疑是崇高的赞誉。, |  \2 z/ H/ C3 e9 k
  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巨大,所以官方也就介入民间祭屈活动。官方的介入则必然进一步异化这一民俗活动。张封建诗描绘激烈的竞赛场面,纪录了失败者脸红脖子粗的懊恼状,失败方的拉拉队“心似火烧”的表情。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最后笔锋一转,把这种竞赛的场面与官场的争权夺利联系在一起。
( F$ ?6 f. h3 _# M5 q; h9 {9 F  龙舟的“竞技化”居然能激发张封建这一奇特联想,这表明龙舟的竞赛特征已经明显压倒了纪念性质。. `4 v, h, J0 \7 L( l
  那么,又如何看待“龙祭”的这一变迁?
- ~2 Q/ K$ K: o7 N, S$ A% }  在此,古希腊“马拉松”故事可作一个很好的参照物,马拉松故事与纪念屈原的划龙舟有一个最相似的地方,就是二者都与“爱国主义”有关。
( M0 [/ k7 K# P0 `  马拉松是进入现代奥林匹克殿堂的第一批项目,它现在已经成为风靡世界、高度商业化的运动,那个古希腊的传令兵也因这项运动的世界化而家喻户晓。不过,按当初希腊人的想法,他们是希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永远留在希腊故土举办的。如果当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同意的希腊人的提议,那么就不难想象,现代奥运会决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影响力,马拉松跑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 _: x: H8 X" [. X# d7 t  事实上,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欧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现代奥运会这个媒介。. k- }4 J7 d$ t+ t' E! r
  龙舟赛与马拉松比相,在这方面正好成了一个反例。尽管今天也有所谓的“国际龙舟赛”,但实际上这项运动仅局限于华人圈。3 b4 L1 V# h6 M8 d: C+ Q/ k$ R, z
  1993年有报道说,是年8月,中国大陆将出现一幕炎黄子孙大聚会的壮观景象,世界华人将分别在岳阳、九江和北京举行龙舟系列大赛。目的是“以舟为媒,广交朋友,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8 ^- X5 m8 d& m1 [  在国人的观念里的龙舟赛还是民族的。所以屈原与那个希腊传令兵比影响范围自然要小得多。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把一项民俗竞技活动纳入世界竞技圈,是扩大影响力的最好办法。所以韩国人极力地把跆拳道塞进奥运会,而中国人也开始琢磨如何把武术塞进奥运会,这样还能多弄几块金牌哩。* }( t3 @; B# x: a7 x; t
  “龙祭”的变迁说明,我们的祖先对“龙”曾认真过,于是它变成了图腾;后来对龙的态度又不那么认真了,所以划龙舟才可能被纪念屈原取代。
7 ]* F/ U0 M# _- W1 V  远古之“龙”并无仁慈之象,丑陋而凶险;
# X- N1 r( ?7 U) U  P+ T( h  “中古”的龙,是皇家的徽记;. a, a" \# E; }$ s1 ?; M' |+ q
  皇权被打倒后,“龙”又成了民族的旗帜。
3 n9 f" ]7 I6 p( l# N7 V) n  不过从“龙祭”的变迁过程看,口口声声自命“龙子龙孙”实在很没意思。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粽子节快乐!!!!!!!
发表于 2005-6-25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称五月节为“端午”,而古人常说“端阳”,为什麽?

发表于 2005-6-28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5-6-25 23:50:46的发言: ) L# `5 ~. y5 m7 C9 p4 T7 S5 |* b

我们现在称五月节为“端午”,而古人常说“端阳”,为什麽?

+ F$ Z6 R% Z6 z- ~: k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引申为初。了解到古代按地支纪月,五月正好是“午”称端午。而“阳”字,我觉得是阳数的意思,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五是单数,所以又叫端阳节。九九之所以叫重阳节,就是因为两九(阳数之极)相重。而且民间也有重九的说法。所以端阳节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 F, Q! E6 t" h: E# ]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8 16:13:0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30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很有道理,不错。

另外,午和阳直接相关。太阳中天,就是午。在方位上,北为子,南为午。经天穹成一线,为“子午线”。

发表于 2005-6-30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民间节日的别称真是多,今天了解了一下相关资料,咱们说的关于端午节别称的理由都对,但也都对应了端午节的其他一些别称。

我提到的从“重阳节”名称引申,并且古代按地支纪月对应了“重午节”这个别称。果然有重阳,也有重午。

您提到的太阳中天,视为“午”,对应了端午节的另一个别称“中天节”。五月初五,太阳重人中天。

而您提到的太阳中天,方位在上,正对应了“端阳节”这个名称。有个资料: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

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另外,还有女儿节、菖蒲节、解粽节、玉兰节等别称,均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自身的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发表于 2005-7-1 0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得很,处处关联。
 楼主| 发表于 2005-7-1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博大精深,我很爱我的祖国。
发表于 2005-7-1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我的祖国。同意楼主及各位。什么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单五等等,应是中国乃至各国最早的节日。还有好些其他的日子:十五(月半)、三十(满月)等,都应是人类幼年的节日。有意思就定节。连易经的算法都是长大后研究的结果了。纪念某人,包括寒食节(有人说是韩国独有的,错!是中国独有的。)更往后了。

可虽然是我们祖宗的东西,我们扔了,别人继承,就是人家的遗产了呀!最大的节——春节如果就剩下吃饺子(还不会讲究老例儿)、看不怎么样的春晚的“风俗”,那也快成人家的遗产了。连孟繁贵都不知道“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过这两年市长倒是领一群老头儿、老太太去巴黎扭。所以,想保留祖宗留下的宝贝,先得自个儿珍惜。自己个不要了,人家拾起来,还跟人家打,这是不讲理。北京拆了。异族进京没拆,烧了个圆明园还被世界文明钉在了耻辱柱上;战争没毁,各方都为保护文明做出了让步。以后还能说是北京是遗产吗?对不起儿孙哪!我们这一代是败家子,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楼主| 发表于 2005-7-4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94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6 13:45 , Processed in 1.13476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