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56|回复: 14

对于胡同摄影的一点体会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24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胡同摄影的一点体会

 

看了胡同影象蒋晨明老师的展览,又听了他的讲座,受益匪浅。回家之后,静心反思,一个比我小20岁的人,拍出这样的片子,对于社会进步的节奏来讲,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一位调到北京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是报社记者,但又不是专门研究北京传统文化的,可以讲,在某种意义上也只是胡同发烧友的他。这些片子,给了我很大的撞击。相形之下,我们身在北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血缘,而且换个角度,也身临拆迁改建的苦楚,但是为什么,我们反倒没有拍出那种思想性、社会性、艺术性、都很有余韵品位的片子呢?可以有各式的答案,但可能都难以自圆其说。其实北京人的做派,有这种先天不足,譬如,上山下乡,知青题材本来我们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可是最后反映知青问题的画册,却是“当地人”黑明出版的。我们可以找借口,但是归根结底,我总是觉得京味文化如果不是由北京人自己来创建发展,宏扬光大,于情于理,我们自己都应该有一种歉疚感。

胡同题材拍,很难说是一个单独的摄影系列。可是它跨越着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题材表现的内容,又有风光,建筑,人物,花卉,静物等等,既强调抓拍,又需要慢门虚化,更难的是,既要有对于北京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又要对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现象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老师的的片子,可以讲在近几年(2000年之后)是出类拔萃的。我们要学习什么,其实那天的讲座,讲的那些东西,如果我们都能够理解认识,并且指导实践,我们的胡同拍摄水平,肯定会迈上一个档次的台阶。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回复45黑白  时讲了:  “这一阵自己发片少,除了单位的事,我也在反思,老北京摄影版的风格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有个企业CI三条原理,最重要一条是企业理念识别.(另外是组织识别和形象识别)作为一个版块,我们的风格建立,首先要有明确的版块理念.理念来自我以为1网站的主旨2网友们的期望和认识3版块组织者的办版思路.现在版块组织已经进行了调整,基本具备近阶段网站和网友们的期望值.那么,网站的主旨,我想大家也会有个人的理解,那么我作为斑竹,也应把自己的思路向大家汇报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A 宏扬老北京文化,用摄影语汇来表述对于老北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B 有别于拍记队.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是有一定的审美区别的,这一点在这组片子的大卫组照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C 要有信心,有远大目标,要有打造最优秀老北京题材摄影的领军版块的意识,这一点胡同影象老师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D 但是,这里不是没有特定指向内容的摄影艺术版块.我们要围绕老北京文化的前提之下,进行展开和交流,像冯肯老师的片子虽然我们见到的不是很多,但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这也是版块风格建造的重要体现,可是对于其他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我们必须海纳百川,在这个版块给予坚决支持和坚实平台.

E 我们和拍记队是手心手背的关系.是一只虎的两张皮.所以.拍记队的日常活动,仍然是我们创作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要强调拍记的记.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优势在于拍记素材的完整性,客观性和条理性,所以拍的时候除了考虑画面,还要考虑资料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

F 既然是老北京文化,就要拿出点文化人的姿态,草根人生老师的很多跟帖,非常耐读,我们不能用流俗的一两个字,或者一个图象就表示了.我很不以为然这种风气,而且希望每个人在自己发的图片帖子里进行文字的编辑说明,形成风气,以成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这么多,还是借了这个帖子的东风.针对这个帖子,希望楼主坚守黑白摄影,和老鸵鸟等一些老师尽快沟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们黑白摄影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们的网友,在听了讲座之后,有些话我很赞同:讲座和展览对我很有启发,看来拍胡同总得有点目标和选题了,即不能是单纯的资料积累,也不能是慢无目的的风花雪月。

契机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08年的这次机遇,是纪实摄影的一次机会。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准备做些什么。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了什么。听了这次讲座,我们准备针对哪些问进行修正或强化。我们既然喜欢摄影。希望自己在摄影的享受过程中,也为社会做些什么。这才是正常的。我记住了老师的一句话:既然是表现生活,就要热爱生活。而热爱生活,肯定要表现美好。我很回味这句话。我们不是九斤老太,我们也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因为我们心里还有追求的欲望,那么任何追求的核心,不都是为了更加的美好吗?

 注:已在摄影版发过,希望太子给于文字上的编排删改,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你的这个板块,对于字数的限制,和摄影版不一样,是否调整一下,否则,这么点字发了好几回。

还有稿件不是发在这个论坛里吗,则么又有个邮箱了,给解释一下,是不是就不向你这个板块发稿了?

发表于 2007-7-25 0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F 既然是老北京文化,就要拿出点文化人的姿态,草根人生老师的很多跟帖,非常耐读,我们不能用流俗的一两个字,或者一个图象就表示了.我很不以为然这种风气,而且希望每个人在自己发的图片帖子里进行文字的编辑说明,形成风气,以成风格 3 t2 y+ e" w( B$ l& p% y


非常赞成,并一直努力的做着,尽管自己还是井底的青蛙,但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知识,一点力量,众人将汇出知识文化的海洋.

发表于 2007-7-25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事大家办,我们每个人都进行努力,定会使老北京的格调不断提高。 , D$ S# M$ _3 f2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46: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7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怎么把帖子发于此处?你可是过奖了,我只是在这两年多走了几条胡同而已,论研究实在差得很远,很多东西还未知.论摄影,很多技术问题我都得向你请教!
发表于 2007-7-28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深刻学习!!感谢老猪的直言,没有你的榜样,就没有我的进步!!!
发表于 2008-9-9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啊!
发表于 2009-8-3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8-3 6:51:00的发言:
没注意到这是两年前的老帖子了!
! s( f3 N( m! J7 O' l7 ]& y/ |3 V

 挺好,对我是新鲜的。

发表于 2009-8-3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8-3 6:27:00的发言:
4 s2 u( a. ^* r9 S% ` I: z

既然老猪在这里点到我。就在这里,谈谈多年来拍摄黑白胶片的心得。

5 B1 n" S. N, J, L. R

首先,我想说说我目前对于数码相机拍摄与胶片相机拍摄的看法。在胶片时代,由于不可能“即拍即得”,加之成本考虑,使得拍摄者在拍摄前,就要对于画面构图、亮度分配等因素预先考虑,也就是要预先想好拍摄到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数码相机的出现,基本颠覆了这种“预想”的过程。随意拍摄,随时回放,及时删除,方便之极。

5 g. d) i; v3 h5 _* Q% r

简言之,在拍摄习惯上,胶片相机是“看好再拍”,数码相机是“拍了再看”。因此我觉得,很多初入手数码相机的影友,在拍摄的时候,相比胶片相机拍摄,思考得少一点。

$ d# M u. c# l2 R; G, H1 L! V

其次,谈谈黑白与彩色。胡同题材,尤其是北京胡同,基本上都是青砖灰瓦,色调上比较单调,而亮度层次上又比较丰富。宽容度大的黑白胶片在此题材上可以表现相对强的影调层次,同时黑白胶片细腻的颗粒度和充分的灰色过度又可以比较充分表现出拍摄对象的纹理,质感强。

1 V9 D% R& [ _2 B0 L; K& M

第三,黑白胶片拍摄,需要通过冲洗、扫描等等工序,比较繁琐,除了乐于此道的影友,很少有心人愿意去摆弄这些东西。因此,这种拍摄,仅仅是我们这些已经拍过并且喜欢胶片的老人们的一种娱乐。当今数码大潮中很难推广。

5 Q) f. l9 l/ W& h

 

8 N& E, k/ ?$ R; s

其次,我想谈谈我拍摄胡同和老民居的想法。

# ~% K7 f3 P( @" |! M/ |

我所拍摄的照片,基本上都没有人物在画面里。我的想法就是,这些老建筑,就是这样默默的孤单的在岁月里慢慢变老了,那份沧桑和古朴,很吸引我。同时,当现场只有我和他的时候,就好像,我在独自送一位老朋友远行,不知下次是否还能相见。心里确实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这份心情,只能独自回味。尽力留下他的真实面貌。

, |2 C% d6 A7 Y, G8 a

 

/ c6 @/ B1 a% o8 Y! A7 b: W

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拍摄的手法有很多种。“胡同影像”拍摄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以灰色屋顶为近景衬托,画面主题却是远景的红色的北京奥与会标志“奔跑的北京”。历史与现实结合,非常棒。观察力、拍摄技法、画面处理极好。像这样的片子,就已经做到了“想好了再拍”,绝不同于一般影友的“拍了再看”,拍摄的境界很高了。

x7 Q9 p- l( l8 ?' K

 

: q! I) | ~4 X. {+ ~2 g

 不管是“想好了再拍”还是“拍了再看”都需要眼力,能估计快门按下去可能的效果。对我来说,一定是数码相机提高快,因为可以大量试验,迅速反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 K$ F) @9 Y; L e+ ~& B

 

发表于 2009-8-3 0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8-3 0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老猪在这里点到我。就在这里,谈谈多年来拍摄黑白胶片的心得。

; i( [/ G+ L' s& l4 ?

首先,我想说说我目前对于数码相机拍摄与胶片相机拍摄的看法。在胶片时代,由于不可能“即拍即得”,加之成本考虑,使得拍摄者在拍摄前,就要对于画面构图、亮度分配等因素预先考虑,也就是要预先想好拍摄到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数码相机的出现,基本颠覆了这种“预想”的过程。随意拍摄,随时回放,及时删除,方便之极。

: Y: D5 m _& v w" d

简言之,在拍摄习惯上,胶片相机是“看好再拍”,数码相机是“拍了再看”。因此我觉得,很多初入手数码相机的影友,在拍摄的时候,相比胶片相机拍摄,思考得少一点。

0 Q% X! z% e5 n

其次,谈谈黑白与彩色。胡同题材,尤其是北京胡同,基本上都是青砖灰瓦,色调上比较单调,而亮度层次上又比较丰富。宽容度大的黑白胶片在此题材上可以表现相对强的影调层次,同时黑白胶片细腻的颗粒度和充分的灰色过度又可以比较充分表现出拍摄对象的纹理,质感强。

/ h1 A( W/ \" r2 U

第三,黑白胶片拍摄,需要通过冲洗、扫描等等工序,比较繁琐,除了乐于此道的影友,很少有心人愿意去摆弄这些东西。因此,这种拍摄,仅仅是我们这些已经拍过并且喜欢胶片的老人们的一种娱乐。当今数码大潮中很难推广。

/ [- H; B8 q4 l$ H9 P1 ?- W

 

# N) V. S0 V% H n0 S, h/ H; ^1 B

其次,我想谈谈我拍摄胡同和老民居的想法。

% h3 D4 w5 E' `0 |4 L( d

我所拍摄的照片,基本上都没有人物在画面里。我的想法就是,这些老建筑,就是这样默默的孤单的在岁月里慢慢变老了,那份沧桑和古朴,很吸引我。同时,当现场只有我和他的时候,就好像,我在独自送一位老朋友远行,不知下次是否还能相见。心里确实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这份心情,只能独自回味。尽力留下他的真实面貌。

! k) {1 Y& b/ W9 ]* y" a

 

! G* D) p5 ~; p9 _8 k- I2 d+ N

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拍摄的手法有很多种。“胡同影像”拍摄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以灰色屋顶为近景衬托,画面主题却是远景的红色的北京奥与会标志“奔跑的北京”。历史与现实结合,非常棒。观察力、拍摄技法、画面处理极好。像这样的片子,就已经做到了“想好了再拍”,绝不同于一般影友的“拍了再看”,拍摄的境界很高了。

% l) F- x/ l2 S, q8 b' J

 

发表于 2009-8-3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注意到这是两年前的老帖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21:55 , Processed in 1.15608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