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欣悦

[转帖]老北京的五行八作[图]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凉粉:前挑一盘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后面的桶里放着凉粉,凉粉用铜片旋成细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小鞋:四乡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数双,在花市或土地庙设地摊出售。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潮烟:京中烟铺交款烟叶制成方块,用铁刨子制成丝叫做潮烟。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民国年间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称奉调大鼓、东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称东城调,流行于吉林市一带)、江北大鼓(流行于松花江以北地区,又称“屯大鼓”)等几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见是相当盛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皮条子:用木棍三根绑一架子,上拴皮条两根,用手拉着表演各种动作。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箍桶:并非制作木桶,而是用铅线圈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紧修复,其技艺主要在于“箍”而不在于“制”,当然也有木工的基本功。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图儿:卖图儿在京城各处采访听闻异事,然后编印成册到处出售,与今天发行报纸近似。早期的“狗仔队”。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赶脚:类似如今的出租,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撞钟:玩者两人以上,各用一个铜钱或钱大的铁圈,在墙上找块好石头,将钱撞在石头上,谁的钱远,就拿起来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赢了,若砸不准别的我钱,再由别人拿起来砸你的钱,谁砸准谁就为赢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抽糖人:其人用白糖人物禽兽,出售时用竹签32根上面刻上点数放入竹筒,让买者抽取,如成付为胜不成付为输。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连厢: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判:上元节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热闹非常,晚间看灯,放焰火,地安门外鼓楼前这一带大店铺,家家放“盒子”,有的还把大主顾请到二楼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儿北头儿路北有一座城隍庙,每年灯节有火判儿供人观看。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士化缘:道士身背画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链锁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铜钹沿街化缘,无子妇女用线拴其娃娃据说可得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零绸子:小贩从各处收来零散的绸子,到市场上出售。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耍叉:北京杂耍武档中,耍叉是单一功,叉上有铁环,耍起来哗啦啦乱响,光闪闪上下飞动,叉还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动绕来绕去,十分惊险。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批殃榜: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还不开入地埋葬的“许可证”。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蒿子灯:汉族民间节日旧俗。流行于北京等地。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了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换绿盆: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换。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窝脖儿: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锔碗: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磕泥饽饽: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扒糕凉粉: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芝麻秸: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烧包袱: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剃头放睡: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这就表示了剃头匠除理发梳辫外,至少要学会按摩。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拾烂纸:穷苦人肩背一筐,手持铁勾在大街上捡拾烂纸以换钱度日


发表于 2007-7-23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欣悦在2007-7-23 14:31:57的发言:

烧包袱: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我奶奶,姥爷去世的时候都烧过,现在很多人家也都延续着烧包袱的习俗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摆西瓜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抽豌豆糕: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则称“豌豆糕”。卖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种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锣,用以招徕儿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两根或三根大铁钉(其中一根钉子帽儿下缠有两三扣细铁丝)。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4 22:01 , Processed in 1.22228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