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7-17 22:23:30的发言:昨天晚上路过东坝,其中有一站叫"东坝西北门" 请教各位,东坝来历,还有原来这里四面有城墙吗? 东坝是皇家军马场(御马苑),没有城墙,是砖墙或土围子.民国年间仍然很繁华.
东坝位于朝阳区东北部。东起三岔河,西至北岗子,北起北马房,南至辛街村。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原来姓马,后来之所以改姓郑,说来这还与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发生在东坝的一次大战有关呢。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1368年即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 朱元璋把他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亡,1698年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继位,是建文帝。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的措施,严重威胁到藩王的利益。1399年7月,坐镇北平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明史》称“靖难之役”。当年11月燕军与南军在郑村坝激战,郑和在军中出奇谋,使朱棣燕军以少胜多。 郑村坝即今东坝。东坝为东汉安乐城遗址,晋时称安德乡。《潞城考古录》载:“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 1699年7月明建文帝以伐燕布告天下,调大军北伐。8月大将李景隆合兵50万至河间。虽大兵压境,朱棣毫无惧色,他认为“李九江(景隆)膏梁孺子,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常习见阵,辄予以五十万,是自坑之夜。赵括今复见也”。于是诱敌深入,9月离开北平率军向北至大宁(今赤峰市宁城县)。李景隆见北平兵力空虚,遂领军北进,10月底,一路经卢沟桥围攻北平,一路攻打通州。朱棣之子朱高炽率兵监守北平,谴勇士夜缒出城,袭击李景隆大营,后又往城墙上浇水,天寒结冰,给李景隆军攻城造成困难。 朱棣到大宁,诱拘宁王朱权,尽收其精锐,其中朵颜三卫蒙古士卒骁勇善战,愿为朱棣效力。这样,朱棣既解除了北平后顾之忧,又使自己军力大增,然后回师。11月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令东路军“结九营于郑村坝,亲督之以待燕王”。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几十万人奋死拼命厮杀,打得天昏地暗。战局陷入僵持状态这对朱棣很是不利,因为他并不适合打消耗战,为了能够尽快解决战斗,他向身边的人征求作战意见。 此时燕王府宦官马和明确指出,南军的要害就在于李景隆的中军,只要李景隆移动位置,便可趁其立足未稳之机以奇兵左右夹击,定可获胜。朱棣经过思考,采纳了马和的意见,并任命马和为部将,一同参加战斗。此时已经天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亲自带领中军前来作战,朱棣立刻派出奇兵从其两翼发动猛烈攻击,连破李景隆7座大营。燕军占领郑村坝,李景隆南逃德州。朱棣挥师直进抵达北平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南军,北平之围遂解。 马和那年28岁,郑村坝战役中燕王朱棣七次冲锋陷阵马和都随侍左右,战后燕王论功行赏,提拔马和为内官监太监。明代内官监是侍奉皇族的专门机构,它主管宫室陵墓的建造,采办宫廷婚丧礼仪所需珍宝、香料及珍奇异物。另有其他赏赐。1402年朱棣率靖难军攻陷南京,第二年朱棣宣布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1404年正月初一,永乐帝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群臣,席间忆起当年郑村坝战役中马和立下的功勋,随即提笔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予马和,从此马和便改名为郑和,《明史郑和传》转记南京《抄郑和家谱首叙》有“郑和数功于郑州,因赐郑姓”就是指的京东郑村坝战役”。在此次战役中,朱棣的坐骑青鬃马因救驾有功,明成祖敕建马神庙。其遗址位于郑村坝北门外路旁。明代从此设御马苑于郑村坝。东坝地区至今还有北马房、驹子房等地名。并在东坝地区“筑庐盖舍,安棲流离,顿将荒芜之地改为辐辏之乡”东坝地区兴盛起来。
4 o& p- ^% @, c4 `5 g2 d'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7 23:07: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