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02|回复: 44

崇文古迹游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6-26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一段走了崇文区的一些古迹发些上来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北京的地标----燕墩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崇文区西南部,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是一座砖台,其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1984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墩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丽正门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
    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墙,现已毁没。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出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它以益誉的文笔,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溢满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内容。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中的碑被描述的那么漂亮,可隔着9米高的墙,怎么也看不清楚

不知道有没有内部人士等上燕墩台上拍过碑,亮出来给大家见识一下

好不容易找了张小图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上来的就是和燕墩碑时代制式都相似,可惜时运不济的正阳桥疏渠记碑

一个立于高台,众人仰视,一个深藏于小巷,半埋于土中,甚至知道他存在的人都不太多,

喜逢当地拆迁改造,希望它的出头之日不久已。

 

该碑位于崇文区西部,红庙街78号,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北京水道情况,对研究北京地理和历史变迁有较重要的价值。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体为方柱形,南向,高约8米,各面宽均为1.45米,顶部有四角攒尖式的碑盖,四脊各雕一龙,龙昂首曲身,似欲腾飞状,辐凑于宝顶。碑下为束腰须弥座,浮雕出覆、仰莲瓣及云、龙、菩提叶等纹饰。碑额和碑身四周有龙纹边饰,碑四面均为汉满文字合壁的碑文,正面上首为汉字题名“正阳桥疏渠记”。 此碑原在敕赐弘济寺山门内,现庙宇建筑早已无存。

 

 

发表于 2007-6-26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崇文的胡同快没了.

$ j3 s& [$ Q0 d8 P/ n*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6 23:55: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御笔之盛事方碑,深藏陋巷,虽看了网上几位的功略,又有草根兄的照片,还是绕了

一圈才顺利找到,该大院应为清代泓济寺地界,然不见半点古意,简易房已经密集到两人不可错行

的地步,碑被密密的包围着,在大院的最深处,底座已经全部埋于土中,外面只能看到碑身和碑盖。

碑下居然是个下水道口,旁边是棵歪树。房子太密,只能看到西侧的一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处拍的碑盖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绕道胡同外拆迁的民房之上拍了个全景,可也看到民房之密,

漂亮的碑顶,和东侧有些破损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台书院

号称清代的书院,最早的学校,洪承畴的私宅改建,至今仍是学校,疑似“金台夕照”

的旧址,都吸引人们去看一看他

 


8 d6 H* k7 `# p8 L5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7 0:14:5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

金台书院:北京历史最长的学校
 
作者:张宝贵 来源:北京晚报 更新:2006-2-20 19:26:55 【字体:小 大】 
 
 
    在北京的学校中,哪一座的历史最长?有学者认为是位于东城鼓楼东的“北京一中”(其前身为清宗室觉罗八旗学校),也有的说是位于西城祖家街的“北京三中”(其前身是清右翼宗学)。其实北京历史最长而且校址一直没变的学校,是位于崇文区东晓市大街西头路北的“东晓市小学”,现为“金台小学”。它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间的“首善义学”,乾隆年间至光绪年间的“金台书院”,到现在的东晓市小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清初,南城的金鱼池一带,有很多池塘水榭,其中有一座洪庄,是降清明将洪承畴的赐园。洪庄占地宽阔、环境幽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在这里设大兴、宛平两县的义学,称为“首善义学”,学生都是两县的贫困寒童。从此洪庄水榭书声朗朗,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义学。

  首善义学创办之初并无自己的校舍,只是租赁洪庄的一些房屋。到康熙四十一年,新上任的京兆尹施世伦上疏康熙,欲购洪庄的空地修建校舍。康熙对此举给予支持,并赐予“广育群才”的匾额。在施世伦的督办下,首善义学有了自己的校舍。首善义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义学经过大规模的修缮扩建,借东郊的“燕京八景”之一的黄金台“金台夕照”和“夕照寺”的“夕照”之意,改名为“金台书院”。直属顺天府管理,学生也由寒童改为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等。书院的主持人称院长,多为有名之士担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以及经书义理等。每逢朔望之日,书院都要命题考试,考试隆重,考场严格。京兆尹及在京官员等,经常到书院监考,对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如果发现有出众的人才,还要上疏推荐给皇帝。

  金台书院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计有朱子堂七间,大堂三间,垂花门一座,官厅六间,东西文场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大门一座,南照房五间,其他杂用房七间等。到光绪三十一年(1950年),由于“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书院也就停办了。但校址仍为学校,改为“顺直学堂”。1912年顺直学堂改为顺直中学,在民国期间改为师范学校、公立第十六高等小学校,解放后为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以后又改为东晓市小学。

  “金台书院”是北京历史上二十多座书院(著名的有“窦氏书院”、“首善书院”、“潞河书院”、“汇文书院”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在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的规制。现在书院内的三进大四合院保存完好,仍有古香古色之感。其门洞东侧墙壁上镶有乾隆四十九年的“金台书院记”石刻一方,详细地介绍了书院的历史,院内还有碑刻两方。过去书院大门横匾为溥杰先生题“金台书院旧址”(为繁体字),院内二门上横匾为胡絜青老人手书“广育群才”,现仍悬挂。在1984年8月,“金台书院”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金台书院已复修一新并改名为“金台小学”。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四十九年的“金台书院记”石刻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门内的二道门,有可能就是有朱子堂七间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门上的“广育群才”匾,当年康熙那块已不知所终,现为胡絜青老人手书

 


7 t5 Q2 c+ l#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7 12:55:2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硬山顶房屋三间;可能就是当年的讲堂3间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讲堂西侧向后望,可以看见大堂3间后面的官厅6间,东文场10间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遗迹已再看不到,整体看建筑很朴实无华,结构合理,

一看就是学校模样。

还有个典故,

在崇文门内东晓市街,最初是清代康熙年间在京城建立的一所义学。明、清两代,在天坛以北一带有不少池塘水榭和贵人的别业,是个秀丽宜人的风景区。其中有一所洪庄,是降清明将洪承畴的赐园,它占地宽阔,环境幽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在宛平、大兴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就学。其中大兴义学赁屋于洪庄。后来,宛平的义学合并到洪庄来,改称首善义学。从此洪庄书庄朗郎,成为京师义学所在地。
    首善义学创办之初并无自己的学舍,只是祖赁洪庄里一些房屋。以后,京兆尹施世纶想买下洪庄一些空地,扩建义学为书院,不料洪之孙奕沔执意不肯,旋世纶耍了手腕,向皇帝上疏,谎报洪氏后人愿意献地办学。康熙看了奏折,对此举甚为嘉将,特御书“广育群材”匾额以赐。奕沔得知后,有苦难言,对施世纶购地办学的事,再也不敢驳逆。至此,首善义学在原有基础上增建校舍扩大规模,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

. o' Y( }3 C8 t: L!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7 13:06:1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台书院向东不远,看到一个早年间的店铺,门额上还能看到庆寿木厂四字

估计是个木器店,简单查了资料,

发现李大钊的棺材就是由他的朋友从庆寿木厂订做的,还算有点名气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南城药王庙的文章,里边提到南城药王庙很有规模,人气很旺

现代还有建筑遗存,故特意去看了看。

为纪念我国医学上贡献比较大的一些名家,明武清侯李诚在北京天坛之北铭立了一座南药王庙。古籍《帝京景物略》里,作了历史性的记载:“天坛之北药王庙,武清侯李诚铭立也。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
    在南药王庙里,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被塑造成人们所想象中的一种神的化身。他们不是蛇身、麟首、龙唇、龟齿,就是龙颜、大唇,手执药草,等等。不仅如此,而且在黄帝的左右两侧做了有意的安排,即“左次,孙思邈,曾医龙子,出千金方乎龙藏者。右次,韦慈藏,左将一丸,右蹲黑犬,人称药王也。”然后将“药王”之侧,安排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十大名医塑像,即“三皇时之岐伯、雷公,秦之扁鹊,汉之淳于意、张仲景,魏之华陀,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之李景和”(《帝京景物略》)。

坐落在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路北,建于明代末年。相传为武靖侯李诚铭出资所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殿宇宏伟。据明《帝京景物略》载,庙祀有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其次有:“左次,孙思邈,曾医龙子,出千金云乎龙藏者;右次,韦慈藏,左将一丸,右蹲黑犬,人称药王也。侧十名医、三皇时之岐伯、番公、秦之扁鹊,汉之淳于黄、张仲景,魏之华佗,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之李景和。盖儒道服不一矣”。院内有碑,庙前有两尊大铁狮子,山门墙上写着“敕封药王庙”。进入山门,两侧是钟鼓楼,楼前有两个大旗杆,每年腊月挂红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底。庙宇分三层,第一层正殿,东西各有三间配殿。第二层正殿为玉皇殿,东配殿为斗姥娘娘殿,西配殿有九位圣母。第三层是三清殿,正殿五大间,正中供三清,两侧十余位天神。整个南药王庙占地20余亩。明末清初,这里香火极盛,每月朔望及药王爷生日烧香进香人络绎不绝。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庙会期间,“拜庙进香者多不得入庙,于神路街外设香池数处,焚香遥拜”。而《帝京景物略》记载,“月朔望,焚楮香,祈报弭焉。男女彭彭然,晨夙兴,午余罢。”历年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爷生日,在庙内戏台上演戏庆祝。药王庙还养鱼种花,设过花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后,南药王庙周围出现各种手工业作坊,春秋做小帽,夏天做草帽,冬天做毡帽、皮棉帽,以后又出现荷包、手巴掌、布袜子、鞋垫等批发货摊。因为南药王庙的老道允许一些作坊把设摊用的工具和货物寄存在庙里,所以,大部分货主摊商迁至南药王庙前营业,这样,没有庙会期间,这里也有集市,而生意愈加兴旺。到民国初年,市场从原来十几个货摊,发展到五六十个。到20年代,药王庙周围有摊贩近300个,最初主要是赶庙会摆摊的小商小贩和四乡八镇的商贩,后来一些外地客商也来药王庙办货。解放前夕,南药王庙百货批发市场纷纷倒闭,大多数批发商店也奄奄一息,整个市场前景暗淡。
    解放后,恢复了南药王庙百货批发市场。到1954年,南药王庙百货批发市场很快出现繁荣。1955年,这个市场已有摊商3000多户。到1956年,结束了南药王庙百货批发市场的历史。南药王庙现为中学所在地,为崇文区文物暂保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现场一看,古意全无,坡像一个仿古学校;大门处是一个流行的铁门

山门,钟鼓具无,当中正殿前堆起了一座假山,两旁的偏殿都是教师办公室。

正殿被改建得很奇怪。

 


n4 ] P7 L: w) r% h8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7 13:21: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层正殿为玉皇殿,东配殿为斗姥娘娘殿,西配殿有九位圣母。

都被围了起来好像是当作库房,

 

 

正殿为玉皇殿非常高大,而且用的都是大号的青砖,看不到正面,只能从

侧面拍了一张 


Z( k" U! ?) I!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7 13:35:5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层是三清殿,正殿五大间,正中供三清,两侧十余位天神

现在好像是图书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层殿和第三层殿间有一座凉亭,资料中没有记载,怀疑是后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名鼎鼎的南城药王庙,也只留下这么多了,资料提到庙里曾有

数十块石碑,今已无一块留下,

整体感觉不算太大,但想来这看病就医关系到百姓生活,并且

庙门口又有类似于集市的庙会,所以才名气如此的大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比药王庙更有名的寺庙,“法华寺”


法华寺位于崇文区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其建筑有山门,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

  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山门两次间为棂窗,正间券门上有匾额“大兴法华寺”。其后三进大殿均面阔三开间,并有前廊。东、西两侧配殿亦为三开间。除主要建筑外,东、西还有跨院,房屋数十间,民国年间多已辟为临时停灵的灵房。现钟、鼓楼已无存,仅存山门、三进大殿和部分配房。

 清代法华寺一带是驻扎八 旗军队的地方,称营房,顺治十八年(1661)改设正蓝旗教场。清末袁世凯曾在寺内居住,1898年戊戌变法时,维新派谭嗣同奉光绪皇帝密旨,深夜到法华寺与袁世凯密议,为袁世凯出卖。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许多资料称东城法华寺才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维新派谭嗣同与袁世凯密会的地点,

虽没有明确证据我个人感觉还是南城法华寺,这个地方既是官兵营房,寺庙的规格又高

似乎东城的法华寺级别有限,另外谭嗣同住宣武,到这里也方便,

 

歇山的山门殿被人封起来做为了三间住宅,也不知道寺庙的匾额哪里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路有一个大门,大门紧闭上有“万达制衣分公司”的牌子,估计占用着庙的西路,

东路有个老门,原以为可通庙内,进去才知道只是庙的东路,不见一点古迹,房子

密集,两人并行都难。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中提到大殿都是保留着的,但一点都看不见,有些不甘心,从庙西侧的胡同向里走,

沿着胡同走还真走到了庙的中间殿宇的西侧,透过层层的无烟看到了一点第二层殿的顶;

看上去保存还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向后走,局然看到了后殿的后墙,并且在后墙根处发现了一个碑座,

在一个简易的水龙头旁边,周围都是污物垃圾,风格类似清初的

总算窥到了法华寺的一斑,算不须此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殿的檐头上装饰着太极图案好生奇怪;

从东侧拍了一张殿的正吻,突然感觉很不正常,

仔细辨认,原来是把一个檐头望兽装在了正吻的位置,让人

猛地一看还真不知道是什么规制的。

 


发表于 2007-6-27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修缮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9 18:45 , Processed in 1.182071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