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向北走到头,豆腐池胡同中间,有个娘娘庙,宏恩观,(现在是个菜市场)从菜市场的北端栅栏门可以看见有个殿,墙壁上有字迹,(看不出完整的写了些什么),它的后门是张旺胡同4#,有石碑,石碑上的字迹和雕刻很清晰,有大殿,殿的顶上部有被好象铁丝捆绑过的已经分裂的物件(不知应该叫什么),地上有两件破碎的白色的石的好象底座的东东,整个殿是被封起来的,进不去的,只能从缝隙中聊望,北屋是修建中的,依稀可以对比出来,东边的房子据说某某老外租的,当时看见有老外和部分年轻人正在打乒乓球,进出的人好象对此都不太了解,从胡同外看北房还是挺大的面积,我进去时没有人搭理,可我在拍胡同北屋时,看门人仔细的打量我,好象在说:你怎么进去的都出来了? 哈哈,我把握了机会仔细的拍了PP,文字就写这些吧,下面的是网络资料。 宏恩观 于张旺胡同4号(原娘娘庙2号),为宏恩观北面的门牌号。
全观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观门、垂花门、帝君殿、大殿、东西配殿及三个跨院。观门前有照壁一座,宽3.8米,厚1.2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红垩墙身岔角雕花。山门面阔五间,17.6米,进深7.9米,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山门两侧垣墙辟有东、西角门。山门后为垂花门,面阔2.9米,进深3.9米。前殿名帝君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拱,歇山调大脊筒瓦顶,周围廊带雀替,和玺彩画,面阔五间22.18米,进深13.2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后为大殿,面阔五间18.2米,进深9.8米,大式作法,硬山大脊筒瓦顶,两侧带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6.7米,大式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带廊,苏式彩画。另有东西配房,均面阔七间20米,带前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观东路有两座跨院,第一院有大门、垂花门、殿宇两层及东西配殿,第二院有大门及正殿。西路跨院内有大门及正殿,三座跨院内的殿宇均为筒瓦顶。
帝君殿前东西各有一座碑亭,均为砖券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西碑亭内有石碑一通,方座,螭首中雕宝珠,额书“万古流芳”,首题《宏恩观碑记》,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九日刻,碑高3.3米,宽1.5米,厚0.43米。东碑亭内的石碑同西碑,碑阳额书“万古长青”,碑文记载宏恩观创建沿革。碑阴额书“因果不昧”,碑文为宏恩观第一代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诚印重修立。殿前有一座炉亭,重檐四角攒尖顶,檐垂角铃,亭内有方铁炉,宽1米.厚7.5米,高1.58米,兽面蹄足,炉身铸八卦纹和“清静宏恩观”等字样,亦为光绪年造。大雄宝殿内有一碑,螭首方座,高2.98米,宽1.5米,厚0.4米,额书“万古长青”,碑阳刻:“宏恩观者,刘素云方丈之所建也,观为千佛寺故址,地势辽抒,远于龙华柏林诸寺……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
1985年调查访问时得知,碑文所载之方丈刘素云(成印)为清宫太监,曾为慈禧后二总管,甚得太后恩宠,修此观为其退休养老之所,所以规制轩昂,气势雄伟。建国初期将部分殿宇出租做工厂和民居。现主路观门、帝君殿、大殿东西耳房,东配殿由南至北五间、七间、三间仍原貌保存。西跨院已拆除;东跨院尚完整,北院正房建筑较高大,面阔三间,前出廊,进深七檩,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带耳房各二间。南院大门一间倒座房东一间,西三间,两院东为一排东配房十八间。以上皆为硬山筒瓦顶。现为民居。( k0 p8 P) }% U2 \9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