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朱启钤故居的深意
" C! V3 F, T* s n8 W$ t( U 限制“翻建”破坏活动 《瞭望》文章:保护朱启钤故居的深意 由于北京尚未对近现代建筑出台保护规划,也没有对大量名人故居系统地作挂牌文保单位工作,致使“保护性破坏”名人故居事件时有发生 文/金磊 为北京人文奥运及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北京整改文物安全隐患的行动正在形成长效机制。4月4日,包括北京西单“民族大世界”、太庙、先农坛庆成宫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因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已成为2007年的责令限期整改对象。 然而,在北京整改文物安全隐患集体行动中,我们不得不特别地关注,由于北京尚未对近现代建筑出台保护规划,也没有对大量名人故居系统地作挂牌文保单位工作,致使“保护性破坏”名人故居事件时有发生。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111号的朱启钤先生故居,系重要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原因,迄今尚未划为文物保护单位。据东四街道居民反映,租住该故居的人员已有修改、翻盖原住房的行为。我认为,朱启钤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最有贡献的人物之一,现故居中尚存留大量文物,此建筑非同一般,确应定级为文物保护单位。以此类推,北京尚有不少此类建筑,它们的保护应提上议程,否则我们的建设将导致破坏性修复,它将造成文化史上的笑话。 朱启钤一生处于中华民族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他视为“政客”,但他的活动更多的在于文化层面,他更是一位知名的实业家、古建筑专家、文物收藏家,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如朱启钤任内务总长仅三年时间,同时督办京师市政,因此在他任职期间即办了一系列造福北京市民的大事,如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筑环城铁路等。当年,朱启钤提出改建正阳门计划之初,京城几乎哗然,认为此举将破坏京城风水。但袁世凯为了表示对其的支持,还特制一把银镐,上镌“内务部朱总长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朱总长爰于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后来朱启钤一直珍藏着这把银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朱海北先生将这把纪念镐赠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此外,朱启钤还绿化市区,疏浚护城河,创办北京市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开办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陈列所;开放了诸多皇家艺苑京畿名胜并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古建保护法“胜迹保管规条”。 朱启钤所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当时学术界对建筑的研究,不过是到《日下旧闻考》及《春明梦余录》之类的古籍中去查找考证而已。但朱则常与了解北京掌故的老人交谈,与老匠师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很多北京城的发展源流以及匠人世代口授的操作秘诀,这些都是不见经传的材料。朱启钤认识到这些都是研究中国营造的可贵资料。其他如一般学者不重视的《工程则例》之类的书,他“亦无不细读而审评之”。他认为,既然清代已有《工程则例》这样的书,那古籍中肯定还会有类似的记载,具有发掘价值。 朱启钤确可称为我国20世纪最早的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及卓越的组织者。他是研究中国建筑之路的先驱者,是近现代城市规划与改造的肇始者,还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勘测的组织者,是中国回收大批重要文物的功臣,尤其是漆器、丝织品等传统技术与工艺研究的倡导者。鉴于此,极有必要对朱启钤故居加以修复和保护,尤应对朱启钤及其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思想视为文化遗产作纵深的研究。 在北京朱启钤先生的故居有二处:其一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现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其二为东城区东四八条111号。赵堂子故居为朱启钤先生捐献政府的私宅,占地面积较大,建筑规格较高;而东四八条故居为北京较为标准的四合院。朱启钤先生在东四八条故居居住时间相对较长,尤其是他晚年直至逝世一直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1957年、1962年两次亲临八条故居看望朱启钤先生。对此处故居的保护更显重要。八条故居的三个院落均由朱氏后人所用或租用,建筑格局与房屋基本保持原貌。故居临胡同口原有木制牌楼一座,这使得故居与门前过道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此故居的修复与保护得到北京市东城区街道办事处的重视,并得到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上述三家单位经协商决定,联合发起并主办对东四八条111号朱启钤故居的修复、研究活动,并有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东四八条111号朱启钤故居原址原貌的保护。二,以保护朱启钤故居为切入点,市有关部门应尽快公布近现代建筑的文保名单,从“人文奥运”的高度,从严限制任何行为的“翻建”破坏活动,给北京的人文奥运建设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