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7-8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7 11:07:53的发言:

富县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属于黄土高原,在延安地区中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地方。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玉米)、谷子、麦子,因为靠近葫芦河又可以种水稻,水源丰富盛产水果,那儿的桃和杏是我至今见过的最大的。我们在那儿也是住窑洞,依山而建,内有土炕、灶台,一般人家的陈设都很简单,只有两只木箱和几只盛粮食和水的大缸。陕西的土炕很高,灶台也很高,做饭的大柴锅像水缸一样深,所以做饭烧火时都要用风箱。我们到那儿以后,见过几次娶亲的,新娘子身穿红袄绿裤,头上顶着红盖头,骑着小毛驴,后边跟着个挑担的,对于我们这些从北京去的知青娃真是个新鲜事物。[em01]

您写的很精彩,看了以后如同身临其境,俺想知道富县当地的民风一定很有特色吧,就像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有没有像信天游一样的民间歌谣,写几段让大家看看.

4 D' ^ i8 @% Q% ~' X# x2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8 12:10:1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7-8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马达大哥把我的帖子转了回来,写了点感想却不知发到哪去了。
发表于 2007-7-8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7 22:46:08的发言:
逯家湾公社我去过,一次到那里,忘了哪个村,看到很多人的眼珠是灰的、绿的,很是奇怪,若干年后告诉一个懂历史的插友,他立刻叫起来,那是色目人。想一想,这里与内蒙交界,有色目人的后裔是可以理解的。40年过去,不知那些“色目人后裔”过的如何。

甚么是『色目人』?当年西域(西亚人)眼珠不同于汉人的黑眼珠,为区别,称为色目人,即“眼珠有颜色之人”。

话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把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就是元帝国领域内最早归顺的西域人、汉人(比较早归顺的汉人及女真、契丹人)、南人(原来南宋治下的汉人)四等,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与南人则颇为卑下,并在为官、刑罚、禁令、赋役等方面有歧视性的政策或规定,如中央至地方的重要官员,正职一般由蒙古及少数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只能任副职或属员。因此,一般认为当时色目人甘居于社会阶级的第二层,认同蒙古人的统治地位,并帮助蒙古人压制汉人及南人,是蒙古人的得力帮手。

色目人由于系外族进入,后来逐步汉化,其姓氏也汉化,这些汉化后的姓氏往往比较少见或古怪,“逯”可能就是汉化后的姓氏。逯家湾是他们聚集的地方,逯姓者居多。关于逯姓是否为色目人的后裔,全为我的推测,还请有识者指正。

发表于 2007-7-8 16: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7 22:46:08的发言:
逯家湾公社我去过,一次到那里,忘了哪个村,看到很多人的眼珠是灰的、绿的,很是奇怪,若干年后告诉一个懂历史的插友,他立刻叫起来,那是色目人。想一想,这里与内蒙交界,有色目人的后裔是可以理解的。40年过去,不知那些“色目人后裔”过的如何。

甚么是『色目人』?当年很多西域人 眼珠不同于汉人的黑眼珠,或黄或灰,故称其为色目人,意思即为眼睛有颜色的人。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把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就是元帝国领域内最早归顺的西域人)、汉人(比较早归顺的汉人及女真、契丹人)、南人(原来南宋治下的汉人)四等,其中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与南人则颇为卑下,并在为官、刑罚、禁令、赋役等方面有歧视性的政策或规定,如中央至地方的重要官员,正职一般由蒙古及少数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只能任副职或属员。因此,一般认为当时色目人甘居于社会阶级的第二层,认同蒙古人的统治地位,并帮助蒙古人压制汉人及南人,是蒙古人的得力帮手。

发表于 2007-7-8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7-7 22:09:16的发言:

马达:还有太平桥中学的。分在宣家塔公社和逯家湾公社。坐火车在夏小堡和永嘉堡下车,其他公社的知青都在天镇下车。对吧?我记得北京知青在城关公社的东北街、李家庄、鲍家屯、葛家屯、唐八里、胡沱店;前堡公社的谷前堡、谷后堡、水桶寺、水磨口。这些地名现在读起来真亲切。我和当地一直有来往。

大同知青分在南河堡、三十里铺。

同意老鸵鸟的补充。我把太平桥中学漏了,实在不应该。谷前堡、谷后堡因为靠近火车站,我们经常去,还去过山上的长城,那里的土长城当年的保存还是可以的。

发表于 2007-7-8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8 11:54:12的发言:

根据你提供的地图,我在卫星照片上又做了一个你们党家湾的地图,是否还能找出当年的感觉?[em06][em04]

电子地图上没有直罗镇,我是按卫星图上的英文标的,空间位置是否正确?


对!就是这个位置,紧邻葫芦河。直罗镇在我们西边五里地,东沟在北边。你看到宽坪了吗?你们也是住窑洞吧?你们那儿的水源紧缺吗?你说的核桃树我们那儿也有很多。现在看来咱们富县应该是很好的旅游开发地,不知现在是否被人为的破坏了?[em04]
发表于 2007-7-8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镇县地图


[em01][em02][em03][em04][em05]
发表于 2007-7-8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7 6:21:56的发言:

哈!要说富县,还真有点可以说的。知道清朝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造反吗?很有名的,前些时候我看有的报道,将其列入中国历史上十四次人口大灭绝之一。1862年,同治元年,回民在陕西关中及渭北一带造反,狂杀汉人,整村的男女老少全杀光,据说屠了有几百万。清政府派左宗棠镇压,又将回回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不多的人经新疆逃往哈萨克斯坦,并在那建立了陕西村,当地称为东干人。陕西人口因此减少了70%,自黄陵以北至延安南北二百公里,东西几百公里成了无人区,富县是其中最荒辟的地方之一。到1940年代,红军到陕北,发现这里经过几十年的封山育林,林草丰茂,山青水秀,人烟稀少,于是有了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建设陕北好江南的佳话。要说你可能不信,我们在富县是可以种水稻吃大米的!这当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那里已与陕北其它地方没什么区别了,山上林木不再,水田也早已没有了。

[em03][em04]

        说起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我有一个同学很不服气。他爸爸当年在山西参加的阎锡山、薄一波组织的学生军---山西决死纵队, 某年,他们和在晋绥一带活动的359旅商量,共同打一支日本鬼子的辎重队。战斗开始,两支部队共同冲击,将鬼子打散,决死纵队按照分工追赶逃兵,追的过程中发现359没有上来,只有他们自己在打,后面的侦察兵报告,359将截获的全部辎重装上马车往黄河方向去了,决死纵队的领导人赶紧命令部队掉头去追359旅,追到了黄河边上,359的人已经将战利品运过黄河扬长而去。这支部队气不过,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说359旅破坏团结云云,于是中央将359调回延安执行警卫任务,由358旅(警一旅)到山西接替359旅。这样才有后来王震到南泥湾开荒的故事。

这件事不见正史,由于涉及山西、陕西两省(都是我们知青呆过的地方),故留此存查。

[em15][em15][em15][em15][em14][em14][em12][em12] 9 l8 |' [2 _1 d; Q7 N# C( J;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8 22:36:4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8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8 12:08:42的发言:

您写的很精彩,看了以后如同身临其境,俺想知道富县当地的民风一定很有特色吧,就像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有没有像信天游一样的民间歌谣,写几段让大家看看.


不好意思,我在富县的时间很短,没有收集到民间歌谣。只是能凭记忆介绍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余下的就要麻烦老三来补充了。陕北的女子勤劳、朴实、善良、热情,她们都有一双巧手,下地干活手里都拿着针线,经她们绣出的各种图案的鞋垫、鞋面就像是工艺品。喜欢唱小调(民歌),也喜欢眉户剧(秦腔),经常能在劳动时听到她们在引昂高歌,唱出的曲子有时欢快,有时低回婉转,虽然听不太懂含义,可是那种对民歌的热爱让人感动。因为生活困苦,她们一般结婚很早,大概十四、五岁就订亲了,春天青黄不接时男方用几斗粮就可以把女子接走了。所以在当地看不到十八岁以上还没定亲的女子。你说的“米脂的婆姨”我想也是泛指陕北的女子群体。[em04]
发表于 2007-7-8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8 21:55:35的发言:

对!就是这个位置,紧邻葫芦河。直罗镇在我们西边五里地,东沟在北边。你看到宽坪了吗?你们也是住窑洞吧?你们那儿的水源紧缺吗?你说的核桃树我们那儿也有很多。现在看来咱们富县应该是很好的旅游开发地,不知现在是否被人为的破坏了?[em04]

直罗镇南边有一块挺宽的河谷就是你说的宽坪了?就是当年的直罗战役的战场了?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在这里打仗的情形。

我们在牛武也是住窑洞,开始是住老乡家,后来自己打了窑洞,每人一孔,还有一个大院子,还是很奢侈的,但是后来知青走了以后全塌了。我所在的村子叫清泉沟,听名字也可以知道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在村子的北面有一眼山泉,终年不断,全村人主要是靠这眼泉水过活。村子前面还有一条小溪,是从山里流出来的,也是常年流水,两边的山上多是林木,当地人称为“梢林”,也就是说不是原始森林,而是次生林,这也与我前面讲过的清朝时的回回造反有关。

发表于 2007-7-8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说陕北的民歌大家都知道信天游,蓝花花等,实际上我们在农村,大家并不叫民歌,而是“喊号子”村民们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对喊,经常是在不同的地头上的人们对唱,还有时组织起来与邻村的农民们对唱,还是很有气势的。形式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小娃们在旁边打边鼓。边干活边唱,无形中减轻了劳作的辛苦。很有意思。
发表于 2007-7-8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民歌一般是有一个固定的调子,歌词是现编的,完全由领唱的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形发挥,当然荤荤素素的什么词都有,只是热闹热闹。
发表于 2007-7-8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8 22:35:43的发言:

        说起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我有一个同学很不服气。他爸爸当年在山西参加的阎锡山、薄一波组织的学生军---山西决死纵队, 某年,他们和在晋绥一带活动的359旅商量,共同打一支日本鬼子的辎重队。战斗开始,两支部队共同冲击,将鬼子打散,决死纵队按照分工追赶逃兵,追的过程中发现359没有上来,只有他们自己在打,后面的侦察兵报告,359将截获的全部辎重装上马车往黄河方向去了,决死纵队的领导人赶紧命令部队掉头去追359旅,追到了黄河边上,359的人已经将战利品运过黄河扬长而去。这支部队气不过,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说359旅破坏团结云云,于是中央将359调回延安执行警卫任务,由358旅(警一旅)到山西接替359旅。这样才有后来王震到南泥湾开荒的故事。

这件事不见正史,由于涉及山西、陕西两省(都是我们知青呆过的地方),故留此存查。

[em15][em15][em15][em15][em14][em14][em12][em12]

这事我信,从没听说三五九旅打过仗,只听说能种地。所以,王震到后来也只能干个农垦部长。哈哈![em01][em01]
发表于 2007-7-9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王震简历

转载王震简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第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1937年9月,他率部进入晋西北抗日前线,配合忻口战役,切断敌人交通,有力地打击了敌军。先后两次胜利进行了同蒲北段阻击战,攻克宁武等7座县城,建立抗日政权,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尔后,挥师向晋察冀边区挺进,先后进行了70余次战斗,歼敌2000余人,建立以恒山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后,王震指挥部队进行了广灵、灵丘阻击战和邵家庄、明铺伏击战等30多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全歼敌田中大队,有力地配合晋察冀边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攻。1939年初至同年8月,率部进行了有名的上下细腰涧、作新村等几十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击毙敌寇常冈旅团长。三五九旅越战越勇,连战连捷,震惊了侵华日军。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分别授予王震所属部队“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

在国民党消极抗日、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情况下,为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王震奉命率部调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地区,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赶走了挤占我边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专家何绍南,巩固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41年初,王震率三五九旅到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种30余万亩土地,年产粮400余万公斤,为全军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毛泽东为王震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王震被边区选为劳动英雄,三五九旅被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1942年王震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他率部将国民党何文鼎部从侵占的靖边地区赶出去,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在边区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巩固了陕甘宁边区。

1944年10月,奉中央命令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任支队司令员。他与支队政委王首道一起率部挺进华南抗日,冲破敌寇同蒲路封锁线,跨越黄河冰桥,突破日伪顽沿途重重阻击,在大梧山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会师。接着,同五师一部渡过长江,在大田畈痛击日寇,威震江南。1945年间,先后创建了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游击根据地,把江北和江南联接起来,后又建立以衡山为依托的湘中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南下支队进抵粤北,正准备与东江纵队会合时,国民党顽固派乘日寇投降之机,纠集7个军15万人,在1000余公里的战线上,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南下支队处境十分危险。王震奉命率部北返,杀开血路,回到中原,又与李先念部会师,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自卫,保卫中原解放区达半年之久,牵制了华南国民党军队北上。

& l* C s: A( ~# K& d' \ I3 y6 [, d9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9 0:22: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9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8 22:40:08的发言:

不好意思,我在富县的时间很短,没有收集到民间歌谣。只是能凭记忆介绍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余下的就要麻烦老三来补充了。陕北的女子勤劳、朴实、善良、热情,她们都有一双巧手,下地干活手里都拿着针线,经她们绣出的各种图案的鞋垫、鞋面就像是工艺品。喜欢唱小调(民歌),也喜欢眉户剧(秦腔),经常能在劳动时听到她们在引昂高歌,唱出的曲子有时欢快,有时低回婉转,虽然听不太懂含义,可是那种对民歌的热爱让人感动。因为生活困苦,她们一般结婚很早,大概十四、五岁就订亲了,春天青黄不接时男方用几斗粮就可以把女子接走了。所以在当地看不到十八岁以上还没定亲的女子。你说的“米脂的婆姨”我想也是泛指陕北的女子群体。[em04]

没错,陕北女子绣的鞋垫真可以说是工艺品。

发表于 2007-7-9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红的“我的祖国”很深情,战友们当年都吟唱过,发上来共同回忆那段激情岁月。

 

, O' x# j$ O1 B- F( K9 E$ ~*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6 5:49: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9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忻州郭县

是。25中、女12中、灯市口女中。
发表于 2007-7-9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7-8 11:37:17的发言:

马达:鲍家屯/在外地工作?你不是郭某人吧?

在我们的天镇同学中,我印象中只有朱家屯的郭云都姓郭,修京原(原平县)铁路后,他去了原平,铁路上的一个工厂(原平知青老刘或许认识),这个郭某人有大侠风度,我们戏称他为郭云中将,现在不知在哪里,很久没有他的音讯,也很想念他。

发表于 2007-7-9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进入知青楼,看到插友的回忆,思绪绵绵,当年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磨励,一幕一幕今生难忘:一支深情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一支回荡着我们青春的苦涩和幸福的歌。

发表于 2007-7-9 2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电影演员肖雄吧,我第一次看她演的电影就是《蹉跎岁月》,片中的一幕幕画面、场景那就是我们当年所在农村的情景再现。我是噙着泪水看完全剧的。从此记住了肖雄那冷面美人雕塑般的面孔,更记住了关牧村演唱的一支难忘的歌,每次听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青春的岁月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发表于 2007-7-9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51wma.com/sort/2_2525_254957.html 送给大家一支陕北民歌“蓝花花”。

发表于 2007-7-9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楼>内好聊天,回到北京见街坊.这里有鸭儿学校的同学吗?

发表于 2007-7-9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8 22:48:34的发言:

直罗镇南边有一块挺宽的河谷就是你说的宽坪了?就是当年的直罗战役的战场了?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在这里打仗的情形。

我们在牛武也是住窑洞,开始是住老乡家,后来自己打了窑洞,每人一孔,还有一个大院子,还是很奢侈的,但是后来知青走了以后全塌了。我所在的村子叫清泉沟,听名字也可以知道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在村子的北面有一眼山泉,终年不断,全村人主要是靠这眼泉水过活。村子前面还有一条小溪,是从山里流出来的,也是常年流水,两边的山上多是林木,当地人称为“梢林”,也就是说不是原始森林,而是次生林,这也与我前面讲过的清朝时的回回造反有关。

宽坪好像应该是在直罗的东北面?那里至今石壁上还有红军当年写的标语呢。我们吃水主要是葫芦河水和井水,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村里很多人都有大骨节病,很多青壮年都不能参军,因为他们的四肢都是畸形的,肘关节弯曲,膝关节呈罗圈腿,好多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据说是低硒造成的。你们哪有这种现象吗?[em06]
发表于 2007-7-9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和平苑在2007-7-9 21:39:17的发言:

第一次进入知青楼,看到插友的回忆,思绪绵绵,当年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磨励,一幕一幕今生难忘:一支深情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一支回荡着我们青春的苦涩和幸福的歌。

请问你在哪儿下乡?欢迎来到知青楼![em23]
发表于 2007-7-9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9 22:48:55的发言:

宽坪好像应该是在直罗的东北面?那里至今石壁上还有红军当年写的标语呢。我们吃水主要是葫芦河水和井水,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村里很多人都有大骨节病,很多青壮年都不能参军,因为他们的四肢都是畸形的,肘关节弯曲,膝关节呈罗圈腿,好多人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据说是低硒造成的。你们哪有这种现象吗?[em06]

大骨节病是富县当地的地方病,我们那里也是流行区,许多青年都有,很早就丧失劳动力,很可怜的。此外还有克山病,是一种很严重的心脏病,我们曾亲眼看见三岁的小孩因克山病死去。
发表于 2007-7-9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句,我们村里连驴都有大骨节病,真是可怕。
发表于 2007-7-9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马达兄提供的王前国家主席和三五九旅的资料,真是惭愧,向老前辈们致敬了!

[em23]

对马达兄的资料提出一点质疑。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30多万亩,这里可能有不少水份。首先30万亩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在陕北那个到处沟沟壑壑,难得找到一块整地的地方,开出30万亩地谈何容易!大概虚报的成份多些,比如号称30万亩.....实际是...亩。另外,30万亩地打400万公斤粮食也太少了点,平均下来亩产只有十数公斤,也太少了点,是否够种子?

发表于 2007-7-9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和平苑在2007-7-9 22:08:42的发言:
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电影演员肖雄吧,我第一次看她演的电影就是《蹉跎岁月》,片中的一幕幕画面、场景那就是我们当年所在农村的情景再现。我是噙着泪水看完全剧的。从此记住了肖雄那冷面美人雕塑般的面孔,更记住了关牧村演唱的一支难忘的歌,每次听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青春的岁月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同感

听到《我的祖国》,想起当年的男女知青们正象歌词唱到的:

......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发表于 2007-7-10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9 23:15:17的发言:

感谢马达兄提供的王前国家主席和三五九旅的资料,真是惭愧,向老前辈们致敬了!

[em23]

对马达兄的资料提出一点质疑。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30多万亩,这里可能有不少水份。首先30万亩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在陕北那个到处沟沟壑壑,难得找到一块整地的地方,开出30万亩地谈何容易!大概虚报的成份多些,比如号称30万亩.....实际是...亩。另外,30万亩地打400万公斤粮食也太少了点,平均下来亩产只有十数公斤,也太少了点,是否够种子?

这个数字确实经不起验算,我查到另外的数字也相差不多。

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

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

发表于 2007-7-10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9 23:15:17的发言:

感谢马达兄提供的王前国家主席和三五九旅的资料,真是惭愧,向老前辈们致敬了!

[em23]

对马达兄的资料提出一点质疑。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30多万亩,这里可能有不少水份。首先30万亩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在陕北那个到处沟沟壑壑,难得找到一块整地的地方,开出30万亩地谈何容易!大概虚报的成份多些,比如号称30万亩.....实际是...亩。另外,30万亩地打400万公斤粮食也太少了点,平均下来亩产只有十数公斤,也太少了点,是否够种子?

这个数字确实经不起验算,我查了另外的数字,相差不多:

 1941年,三五九旅开荒第一年就种地11200亩,收获粮食1200石,收获蔬菜164.8万斤,蔬菜自给率近八成;开挖窑洞1000余孔,建房600余间,为以后几年的屯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时,三五九旅官兵生活已经开始有了改善,每人每月可以吃到2斤多肉,每天1斤半的蔬菜,而且会餐时可以吃到大米和鸡鸭,全旅战士穿上了新衣和鞋袜。他们在经营农业的同时,还建立了盐业、运输和土产公司,扩展了自办的大光纺织厂,新建了大光肥皂厂和制革厂等。制革厂每天生产鞋300双,军用皮件若干,军用鞋每月产量达2000双;肥皂厂每天可以生产出700条肥皂。基本做到了每个战士每年两套单衣、一套棉衣、两双袜子、一双棉鞋、两双单鞋。

  1943年10月19日,三五九旅首届生产展览会在南泥湾隆重开幕。展览会的大门上面,是用黄澄澄的玉米组成的“首届展览”四个金色大字。至1944年10月,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四年中,战士们除了用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以外,还打下了1048孔窑洞,建造了602间平房及大礼堂等建筑,做了3922件桌凳,打井47口。彻底改善了南泥湾及其周边地区的生存环境。

  英雄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几年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

  南泥湾的美名因此不仅在国内传颂,而且已传到了国外。1944年5月31日,中外记者参观团从山西平渡关西渡黄河,于6月6日来到南泥湾。记者团参观了伤兵医院以及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成果等。使他们对我党领导的边区有了正确的认识,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政治封锁,揭穿了他们对各解放区的诬蔑。

  1943年10月19日,三五九旅首届生产展览会在南泥湾隆重开幕。展览会的大门上面,是用黄澄澄的玉米组成的“首届展览”四个金色大字。至1944年10月,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四年中,战士们除了用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以外,还打下了1048孔窑洞,建造了602间平房及大礼堂等建筑,做了3922件桌凳,打井47口。彻底改善了南泥湾及其周边地区的生存环境。

  英雄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几年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

  南泥湾的美名因此不仅在国内传颂,而且已传到了国外。1944年5月31日,中外记者参观团从山西平渡关西渡黄河,于6月6日来到南泥湾。记者团参观了伤兵医院以及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成果等。使他们对我党领导的边区有了正确的认识,打破了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政治封锁,揭穿了他们对各解放区的诬蔑。

[em01][em02][em03][em05][em06][em07][em08][em09][em10][em11] 3 R9 z& y. m4 W t0 S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0 0:13:1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18:47 , Processed in 1.188204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