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4-11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8-2-22 15:26:29的发言:

马达 :七二年?哪里来的知青?我记得大同知青是和我们一起来的,我还记得,后来七二年第一批分配到县城工作就有大同知青,比如到商业单位,和刘毅宁在一起的彭永、小任都是大同的 。

温家窑在咱们那里也不是最苦的(否则,也不会让领队干部去),那个村有北京知青。问问春华。

我可能过些时会去那一带。

哈哈…老驼鸟,啥事就问我啊?问三毛不就行了吗!再说当年哪个村您不熟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4-14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察春华:

富察是满族姓氏,在满文中是何意思?

发表于 2008-4-15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察是“狼”的意思。不知对否?失礼了。[em04]
发表于 2008-4-16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

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据史籍《金史,国语》的注释,蒲察氏在金国时期汉译为李氏。今日满族富()的姓氏演变,从金国时期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氏的全部演变过程。到清朝末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有傅吉凯为镶红旗副都统,率军在北京应用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壮烈牺牲。其妻为免遭侵略军侮辱,令女儿、女婿自缢,然后举烛焚家。其子傅春祥、傅春寿后因家谱焚毁,令后裔皆以为姓氏,世代相延至今。

返回页首

发表于 2008-4-16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解释。

[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战友:借着五一劳动节之际,俺想请教一下大家,看看到现在为止有多少老知青还留在边疆或农村。有谁知道?

发表于 2008-5-4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在陕北延安地区,至今还生活着300多名当年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
发表于 2008-5-5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豫有约: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

http://v.youku.com/v_show/id_cd00XMjUyNDM2MDA=.html

发表于 2008-5-5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点击歌曲:青春的岁月:

http://v.youku.com/v_playlist/cc00f1444972o9p6.html

发表于 2008-5-6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马达朋友转来的视频。

[em17]
发表于 2008-5-7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8-5-6 13:07:46的发言:

谢谢马达朋友转来的视频。

[em17]

不用客气,今年是下乡插队40年,插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40年转眼就过去了,人生真是如白马过隙。官方会在年底几年改革开放30周年,我认为,民间可以纪念自己经历过的插队40周年。
发表于 2008-5-7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8-5-2 6:16:16的发言:

各位战友:借着五一劳动节之际,俺想请教一下大家,看看到现在为止有多少老知青还留在边疆或农村。有谁知道?

心灵之花:90年代,曾经有过一个政策,对当年插队仍然留在农村的知青作一安置,我看到陕西的办法,就是不管安排干什么,先转为商品粮户口,陕北的知青,基本都做了安排。还有一些是由于种种原因自愿里留在当地。山西的情况始终未见有报道。

发表于 2008-5-10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5-13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原来插队的山西吉县要翻越金岗岭,去黄河壶口旅游也要先从这里路过我们插队的村子才能到吉县,再从县城去壶口。
发表于 2008-5-13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第一次住过的窑洞,原来没有用砖铺面。抗日时期阎锡山在这里当过司令部并在此居住。

知青走后归还原来主人的后代韩姓村民。

发表于 2008-5-13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中的老槐树,要三个人才能抱过来,比洪洞的大槐树粗了很多。
发表于 2008-5-13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院内一览。对面是厨房,左面是阅览室,右面就是我们住的窑洞。左边第一和中间的窑洞是16名男生住,右边窑洞为7名女生住。
发表于 2008-5-13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年后解散集体灶,我们第一生产队部分知青搬到大槐树东的老百姓家借住。
发表于 2008-5-13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最后住过的房子,现在已经落破成这样。比起马达兄那里更掺。
发表于 2008-5-13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一起干活的社员刘贵山,小孩儿是他的孙子辈儿。
发表于 2008-5-13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农村小孩儿也很活泼
发表于 2008-5-13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边是原来最年轻的大队干部陈小麦,中间是当年的大队会计张来元,右边是还在那里的退休知青刘凤岭,他是八十中初中67届的。原在吉县窑渠插队,分到屯里公社铁木业社,现在屯里乡税务所退休。
发表于 2008-5-13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村干部陈小麦夫妻,在他们家门前拍的。
发表于 2008-5-13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全村人挑水吃的水井,现在已弃之不用。但是看见它还是引起众多的回忆。
发表于 2008-5-13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村中唯一的加工厂--大队豆腐房和钢磨磨面房。物事人非,当时最好吃的居然是刚出包的热豆腐。
发表于 2008-5-13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时期曾遭日军飞机轰炸过的古桥,原来的整体石栏杆不知何时换掉了。
发表于 2008-5-13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上山打柴上山的必经之路--南沟。要推着独轮车一路拱着40里地才能再下沟里砍柴。
发表于 2008-5-13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在村中庙里的小学,现已损毁。
发表于 2008-5-13 1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新建的桑峨小学
发表于 2008-5-13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桑峨中学教学楼,原来是在窑洞里上课。两三层的排窑也挺壮观的,是抗日时期国民党第二战区的一所军校,第一届毕业生连教员一起西渡黄河投奔了延安,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军事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9:34 , Processed in 1.179070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