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2-10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知青们回忆当年,有无尽的话题。



知青们回忆当年,有无尽的话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1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山西同学聚会


发表于 2008-2-11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同学聚会


发表于 2008-2-11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同学聚会


[em15][em14][em13][em12][em11][em10]
发表于 2008-2-11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都风采依旧![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8-2-12 1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有一个是老鸵鸟!
发表于 2008-2-15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依旧再 几度夕阳红   

心灵大哥及所有知青朋友

拜个晚年

请接受

谢谢!!!

发表于 2008-2-15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8-2-12 19:42:40的发言:
那里有一个是老鸵鸟!

不错,老鸵鸟也在其中。

给大家拜个晚年!

发表于 2008-2-19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个晚年!

发表于 2008-2-19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个晚年!

发表于 2008-2-19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8-2-10 22:21:22的发言:

跨世纪的重聚,当年的一群热血青年!

保重呀,老大哥们!

. h" A: I4 y+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9 20:57: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8-2-20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知青楼的朋友们元宵节快乐!

 

发表于 2008-2-20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当年的知青房[哪个省?]


% f) Z4 u I& T* o: w+ x" R4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0 15:22:56编辑过]
发表于 2008-2-20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当年的山西知青,现在的作家

[em01][em02]

# h1 A9 \: r! K8 i- d1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0 15:36: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8-2-21 1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达:这个曹乃谦是温家窑的?
发表于 2008-2-22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曹乃謙:夢想流浪的鄉巴佬

放大圖片
 

文:張俊峰

 曹乃謙以一本《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窑風景》奠定了在中國小說界的地位。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在地球的另一面,一眼相中曹乃謙這本書,給他寫信,幫他把書翻譯成瑞典文,不但作序,親切地稱呼他作「一個真正的鄉巴佬」,還萬里迢迢飛來中國看望他。

 日前曹乃謙透露,將在香港動筆,寫一本已醞釀多年的巨著。

《我的母親》在香港動筆

 曹乃謙是個公安。在浸會大學主辦的「國際作家工作坊」上,主人家鍾玲問他具體工作是甚麼?是不是公安系統的專門作家?他搖搖頭說不是。他在加入山西省作家協會文學院前,是大同公安局宣教科的科長。國家機器的一顆螺絲釘,給人印象往往教條八股,又怎能寫出埋藏最深的鄉愁?曹乃謙並不是通過刻苦勤奮來擺脫社會身份的束縛,他本來就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流浪者,也可以說,大隱隱於朝,他根本就是一個隱身在刻板國家機器裡的說書人。

 說書人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離奇的故事。曹乃謙說,他在香港的這段時間,就要開始寫最新的作品《我的母親》。為了寫這個故事,他準備了好多年,一直在積累素材,做筆記。他做筆記的方式很有耐性,心裡有了一句話就寫下來,只有一個詞也寫下來,多則三五百字,少則二三十字,最少的兩個字也有。沒有連貫性,沒有情節,五六年下來,分成八個部分,已是二十多萬字的規模。

 這些事大多源自曹乃謙的記憶,因為全都是「她跟我的事情,只是跟她有關的事,以她個人為主」。「我準備寫一個長篇,就是母親。我準備用這個小說獻給對我恩深似海的母親。打算在這個工作坊寫第一個字。」

 為甚麼選擇在離家萬里的香港寫第一個字?他想了想說:「這就是主的旨意。」曹乃謙並不信教,這個「主」所指為何?他說:「是否是我心目中母親對我的安排呢?很可能是母親借這個機會讓我動手寫吧。」

 他筆下這個恩深似海的母親,並不是他的生母。是這個母親把他從生母家偷出來的。

偷來的孩子

 一九四九年農曆正月,曹乃謙降生在山西應縣下馬峪的一戶農民家。七個月大時,已經長得「人見人愛」。鄰居換梅特別喜歡他,每天回來都要抱抱他才回家,還經常抱去她家過夜。一天,換梅又抱他回家過夜,凌晨時,在毛驢肚子下做了個吊床,把還是嬰兒的曹乃謙放在裡面,牽著驢離開了村子。一口氣走到二百多華里(一百多公里)外的大同城。這就是中國人小時候都聽說過的「偷孩子」。曹乃謙的生母為此積鬱成疾,第二年就病逝了。三年後,換梅叫人給曹乃謙的生父送了三十大洋,生父接受下來,這件事便成了既成的事實。

 數十年後,曹乃謙去山西省作家協會專職寫作時,母親得了瘋魔病,總有幻覺曹乃謙的親生父母要來奪回他。這讓他有兩年時間沒有寫作。現在,他決心用小說獻給恩深似海的母親,本身就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我真想去流浪

 曹乃謙後來當過紅衛兵,在現在經常發生礦難的山西煤挖過煤,在文工團演奏過樂器。在他的小說《傷逝九章》裡,初戀女友因為被強暴而離開了他。真真假假的回憶,讓他心裡有了一粒蒼涼的種子。那一代作家大多都有類似的坎坷遭遇,但許多人的作品轉向了寫實的現實主義或批判現實主義。奇怪的是,曹乃謙卻把它轉成了一種抒情的、柔軟的鄉愁。

 記者問他,《到黑夜想你沒辦法》緣於他帶領知青去大同县插隊的經歷,但為何不寫知青寫農民?那一代作家很少有不寫知青的。曹乃謙愣了愣說:「你問倒我了,是啊,怎麼我就沒想寫知青呢?」

 那粒蒼涼的種子讓他對流浪產生了一種綺想,他喜歡上了山西的「要飯調」,《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就是一曲「要飯調」中的一句:「白天想你牆頭上爬,黑夜想你沒辦法」,是嘔心瀝血的一種愛與慾。他說:「我太喜歡我們的地方民歌了,我真想拖起打狗棒,操起四弦琴,唱起我們的要飯調,沿街乞討,浪跡天涯。試問,可有知音願與我同往?和我一起去流浪。最後我們再回到山的懷抱,爬上山的巔峰,在美麗的晚霞中像兩面旗迎風飄揚。」

作家全靠悟性

 說到閱讀經驗,曹乃謙說他不怎麼看中國人寫的小說,他覺得好的作品全都在國外。早年喜歡《魯賓遜漂流記》,後來因為一本破得封面都沒有的《簡愛》迷上了外國小說,還曾經為莫泊桑的《羊脂球》神魂顛倒。他說現在最喜歡的是美國作家,其中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最深得其心。原因很有意思:「他和我一樣是個鄉巴佬。」不過,斯坦貝克這個美國南方農民沒有這個山西鄉巴佬那樣對小說細節情有獨鍾。

 他說:「《簡愛》的故事一千字就可以說完。但它那麼厚就是因為有細節。會說故事,不是說情節,而是說細節。故事就像一棵樹,情節是樹幹,細節則是枝枝葉葉。冬天樹葉掉光了,樹就不好看了。」他認為寫作的才能是無法傳授的。「老師能教的只是基本步驟,要寫漂亮的沒法跟老師的去做。作家是天生的,沒人能幫你,全靠自生自滅。」他對記者說起創作經驗,反覆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悟性」。

 因為他的創作成就,尤其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馬悅然專程去山西拜訪他,許多媒體開始猜測曹乃謙可能與諾獎有緣。他本人卻對這個問題很迴避,只是引用了米蘭昆德拉的那句名言:「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曹乃謙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溫家窑風景》受到汪曾祺的激賞。汪曾祺去世前,還說:「湖南的何立偉、哈爾濱的王阿成、山西的曹乃謙和我的創作思想一致,走的是平實的路子。評論界稱他們受我的影響,為抒情現實主義的風俗畫筆致。他們都正寂寞地寫著。」 這種作品和作家在現今的中國不是找不出來,但就是難,而且越來越難。這種抒情的風俗畫風格,往往感情天成,卻埋藏得隱晦,外表平白,節奏平緩,帶著鄉愁。相對於今天越來越浮躁的閱讀群體,這樣的作品引起人們的注意會較緩。所以汪曾祺才會說他們是「寂寞地寫著」。

[em15][em14][em13][em12][em11], N& n* B3 z5 x& t3 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12:01:21编辑过]
发表于 2008-2-22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曹乃謙,山西大同市公安局警察,他1991年開始在《山西文學》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他的短篇小說,400至500個字就可以把一個人整個的命運都寫進去了。因為在農村生活過很長時間,他使用的語言有時候是非常粗的、非常「臟」的,完全是民間性的。他的語言沒有經過意識形態過濾,鄉土風味特別濃厚。

《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是最著名的一篇,寫的是溫家窯的人和事。北溫窯村是曹乃謙小說中描繪的溫家窯的原型,北溫窯村位於山西省與內蒙古交界的雁北地區,是 1972年曹乃謙當下鄉知識青年領隊的地方。那是一個非常貧困、非常落後的農村,農民窮到連炕席都用不上,只能鋪著牛皮紙,有的連牛皮紙也鋪不起,就只有睡在泥巴上。

農民娶不起老婆,全村三十戶中有二十戶左右是兩個男人共娶一個女人。這種兩男共妻在當地是公開的風俗,不管第一個男人或第二個男人,都可以舉行一種「吃油糕」的辦喜事程序,他們之間互相尊重、和平相處。有的雖然沒吃過油糕,但也一樣相處得很好。

即使如此,仍有男人要打光棍。窮加上女孩子都外嫁,所以光棍很多。這些光棍時時在一起「打平伙」(如粵語中之 「大食會」),因為窮,每人帶來的也只是土豆、蓧麥面一類的粗糧。打平伙中除食東西外,就是唱歌。歌曲粗獷、豪放;歌詞大膽、質樸;感情投入,歌聲嘹亮。幾乎每個人都是唱歌能手,青年男子們用歌聲表達他們對食、性的渴望和追求。

其中一首《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尤令人動容:

白天我想你,拿不動針,
到黑夜我想你,吹不滅燈;

白天我想你,盼黃昏,
到黑夜我想你,盼天明;

白天我想你,牆頭上爬,
到黑夜我想你,沒辦法。

黑夜裡想你抱枕頭,
咬破□頭,滿嘴是谷皮。

《唾沫香》也有很傳神的歌詞:

井拔涼水苦菜湯香,
不如妹妹唾沫香。

和糖的瓜(瓜襄)甜,
不如妹妹唾沫甜。

曹乃謙和他們相熟之後,常去聽他們唱歌。有時還帶上煙酒,一次兩個光棍酒喝多了,就抱在一起瘋狂地親嘴。看到這場面曹乃謙既感噁心,更感傷心。其中最優秀的歌手楞二,就是終身未娶,今年曹乃謙舊地重遊時,楞二已經去世了。

中國農民的苦難、悲慘,中國農村的落後、貧窮,深深觸動了他。1986年因和朋友打睹而寫起小說來,至今已經發表了百萬字作品,有二十多篇小說在台灣發表,他成了兩岸知名作家。一些作品已介紹到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去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先生把他的小說《到黑夜想你沒辦法》翻譯成了瑞典文。

馬悅然先生到山西大同, 與曹乃謙和山西省其他著名作家蔣韻、李銳等一起去北溫窯村,在那裡他們曾到楞二的墳上祭奠他,馬悅然提議曹乃謙為楞二唱個歌,曹就唱《山在水在石頭在,就是你不在》,幾個人都傷心得淚流披面。

发表于 2008-2-22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达 :七二年?哪里来的知青?我记得大同知青是和我们一起来的,我还记得,后来七二年第一批分配到县城工作就有大同知青,比如到商业单位,和刘毅宁在一起的彭永、小任都是大同的 。

温家窑在咱们那里也不是最苦的(否则,也不会让领队干部去),那个村有北京知青。问问春华。

我可能过些时会去那一带。

发表于 2008-2-23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8-2-22 15:26:29的发言:

马达 :七二年?哪里来的知青?我记得大同知青是和我们一起来的,我还记得,后来七二年第一批分配到县城工作就有大同知青,比如到商业单位,和刘毅宁在一起的彭永、小任都是大同的 。

温家窑在咱们那里也不是最苦的(否则,也不会让领队干部去),那个村有北京知青。问问春华。

我可能过些时会去那一带。

“北溫窯村是曹乃謙小說中描繪的溫家窯的原型,北溫窯村位於山西省與內蒙古交界的雁北地區,是 1972年曹乃謙當下鄉知識青年領隊的地方。那是一個非常貧困、非常落後的農村,農民窮到連炕席都用不上,只能鋪著牛皮紙,有的連牛皮紙也鋪不起,就只有睡在泥巴上。 ”

曹先生带学生插队是在大同县,一个叫北温窑的地方,现在是大同市的一个区。不是天镇的温家窑,他的小说很震撼,全是用山西雁北方言写的,讲的全是农村的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习俗。

发表于 2008-2-28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晚年有点晚了......

提前祝劳动节快乐!!!

发表于 2008-2-28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8-2-28 0:32:33的发言:

拜晚年有点晚了......

提前祝劳动节快乐!!!

油油这次又太提前了。

[em06][em05]
发表于 2008-2-28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插队天镇县



插队天镇县

副标题:我们去的是山西省天镇县。
            
  http://www.tianzhen.ccoo.cn 
            

信息来源:
             天镇在线
             
2006-2-21作者:正其

1968年,军宣队进入学校后不久,便开始动员我们这些因为文化革命而毕不了业的在校中学生上山下乡。大会小会开了许多,号召我们“到广阔天地里去炼红心”,“扎根农村改天换地”。

我的好朋友要作为带队的去山西插队。我想了半天——我们看样子都得走,晚走不如早走,这批走还有个好朋友作伴。就报了名。

临走时,学校开了盛大的欢送会,给每个下乡的同学带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地送到火车站。刚开始大家还是有说有笑,渐渐地有人开始掉泪,最后火车启动驶离北京时,整列火车一片哭声。就这样,我们在一车哭声中离开了北京,踏上了插队落户当农民的道路。

我们去的是山西省天镇县。刚到时,县知青办公室主任老谭介绍说,天镇天镇——你听这名就知道我们这是天下第一镇。甚么天下第一?他没说。以后我才知道是天下第一穷,至少在山西是最穷的一县。这个县从地图上看,是在山西省最北边的尖尖上。地处河北内蒙山西三省交界处。离北京倒不算远,也就500里路。按当时的票价,花5块钱,坐5个小时火车就到北京了。如果坐慢车,只需4块钱就行了。这对我们来说,以后成了最大的优点——回家方便。

这个天镇县,整个来看,象一个盆地。四周是挺高的山。北边的山上趴着逶迤蜿蜒断断续续的长城。这里的长城不是砖的,是土的。山下来便是广大的,长长的坡地。县城位于盆地的最低处。这县城大概是天下第一的小,只有一个十字路口,却也有一圈断断续续土垒的城墙。这地方的建筑物多数是土垒的。县城里还可以看到砖砌的房屋,村子里的房子几乎全是土坯的。我落户的那个村子里,只有大队部盖了一排砖房,腾了出来给我们21个北京知识青年们住。由此看来,大队待我们还是挺厚的。老乡们住在土里——土墙土地土炕土灶台。

我去的大队,叫谷前堡公社谷后堡大队。从此以后我给家里和同学写信就要署上这长长的地名——山西省天镇县谷前堡公社谷后堡大队。

我们住的这个村子地处坡

 

 

地上,离县城十多里路,离铁路线也就两里路。在全县比起来算较好较富裕的一村。这可能是沾了我那好朋友的光,因为她是全校带队的,县知青办公室自然要照顾一点。其他同学有的去了挺偏僻的山里。有几个同学去了一个山村叫李家庄。县知青办主任老谭送他们走时说:“李家庄子,山清水秀!”过了几个月,老谭在县城碰到了这几个同学,问道:“哪个村的?——李家庄子?——穷山恶水呀!”这几个同学恨不得想上去揍他一顿。

我们这个大队虽说在全县比起来算好的地方,可也是赤贫大队。虽然靠近铁路,离县城也不远,可那年月不允许搞副业,不许种果树,只许种粮食。要“农业学大寨,大寨在山西,山西怎么办?”“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地方冬天冷到零下30多度,主要粮食作物是小米、玉米和土豆。老百姓叫土豆是“山药蛋”,又当粮又当菜。玉米和土豆只能种在少量的滩地里,大多数的坡地上只能种小米。小米就是谷子,产量很低,亩产也就二百斤。这里的人虽然住在土里,种的地里可不全是土。坡地里沙石比土还多,尽是拳头大的鹅卵石。老乡们自嘲地说,这是地骨头,没它就没地。这样的地其实适合种果树。据说前几年有个大队长带人种了几棵苹果树,上边不允许,砍了苹果树,撤了大队长。

这里粮食产量低,老百姓的口粮当然就少,少得可怕——一年人均口粮273斤。而且是原粮,小米是包括其外的包皮——谷糠,算在内的。而当地人的主要食品,就是喝糠糊糊。这糠糊糊就是用小米和谷糠加上土豆一起煮成的稀粥。如果谁家的稀粥里没有糠,那就是过节了。玉米面蒸成的饼子,是稀罕的食物,给干重活的人吃的。喝完这样的糠糊糊下地干活,撒两泡尿就又饿了。所以当地人干起活来懒洋洋的。下地钟敲完了半个钟头,人们才三三两两地到钟下集合,慢慢地走到地头,便蹲在地头休息休息,他们叫作“屹蹴屹蹴”。然后再干活。干会儿活再屹蹴屹蹴。干半天总要屹蹴两三次。人混地,地混人。活着而已。

就这样成年处于饥饿状态,每年秋收后他们还是照样得交公粮,交完公粮才能分社员们的吃粮。看他们交公粮时,我想,这些农民真了不起,自己饿着肚子把粮食送给别人吃。什么叫逆来顺受,在这里我体会得最深。无论上边让干什么,他们都是默默地执行。

让搞阶级斗争,就每天晚上凑到队部里,找出个祖爷爷是富农的小子,唏哩哈啦地批斗批斗。看不出什么阶级仇恨。凑在一起逗乐子。让“深挖洞,广积粮”,就在村子旁边挖防空洞。洞子挖了一人多深,沙石的土质就开始塌方。还听说别的村有塌方砸死人了。于是便扔下不了了之了。

吃饭没有粮食,也没多少副食。很少吃肉,食油是菜子油加胡麻油,一年人均2两。他们吃菜都是土豆和洋白菜什么的煮一锅,最后淋上几滴油。每年分油时,村子里比过年还要喜庆。老乡们见了那种,我们闻着总觉得是怪味道的胡麻油,喜欢得要命。有的脸皮厚的后生,趁分油的不注意,拿起油斗子,大口大口地喝他几口。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我们21个知青被分到了4个小队里。我们小队让女知青跟女社员们一起干活。当地的风俗是女人结了婚,就不下地干活了。而姑娘们不到18岁早早地就稼出去了。所以我们是和一些小姑娘们一起干活。这些小姑娘从小营养不良,长得都象干乾瘪瘪的豆芽菜,面色灰黄。那里的姑娘们出嫁,要收很重的财礼。爹娘象卖女儿一样要收婆家的钱。能要多少,主要看女儿长得如何。而评价这女儿漂亮不漂亮,可不是象现在的城市姑娘以瘦以苗条为美。那是实实在在地以高以胖为美。简直是按斤作价,象卖猪肉。

我们小队的姑娘,最高最胖的是名叫改云的16岁女孩儿。大家公认她可卖500块钱。你猜她有多高多胖?个头也就一米五,体重有80斤就不错了。

下地干活时,小姑娘们嘴动得比手动得欢。常说的就是谁谁嫁到了哪里,谁谁嫁了多少钱。再一个常说的话题,就是吃。这个说,她最爱吃玉米饼子。那个说,她最爱喝净小米的稀粥。精神会餐,给嘴过干瘾,最高的想象程度,也超不过玉米饼子小米粥。有一次她们问我最喜欢吃什么。我随口说,最爱吃馒头。她们很惊奇地问,什么是馒头?于是,我费了半天口舌,来说明什么是馒头。最后,也没让她们明白。

吃的是这样,穿的呢?一般人都是冬天一身棉,里边没衬衣,光板子穿着过一冬天。夏天一身单,晚上洗了白天穿。这里的冬天和内蒙差不多,经常是零下二三十度。外出和下地的人穿老羊皮袄,毛朝里,光板朝外,灰白色的,没有布面。一群人走在一起,活象一群老山羊。国家发的布票,没钱买布,拿到集市上偷偷地卖掉。女人用的月经带是缝个布袋袋,里面装上沙子,每日换沙子不换布袋。生了孩子也是放在沙布袋上,尿了,换换沙子。

贫穷,可怕的贫穷,而且是整体的贫穷,而且是在“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后的20年。

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刚去的第一年,还没怎么挨饿。因为第一年吃国家拨给的每人540斤粮。第二年就跟社员们一起分粮吃了。那可真叫饿!好在离北京近,大家找出各种借口,请假探亲。然后大包小包地背回各种吃食。不久,知青点里闹开了老鼠。连老鼠都知道知识青年那里有好吃的。大白天的,耗子都敢满屋乱窜。可能这些耗子饿疯了,见到吃的,连人都不怕了。春天大队干部给了我们一些杀鼠药,放在屋里。这些老鼠吃了杀鼠药,却钻到最深最黑的炕洞深处去死,掏也掏不出来。因此整个夏天我们的屋里都弥漫着一股尸臭味。大家久居其间,果然不闻其臭。出来进去的,吃饭睡觉相安无事。

再后来,很多人冬天乾脆跑回北京,一呆就是半年。我在下去的第三年时离开了那里,随后的几年里,知青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直到一个不剩。那些在土里生活,在沙里干活的老乡们,仍然祖祖辈辈地呆在那里。

三十余年过去了,这些记忆中的东西,象石块一样沉重地压在心里,不吐不快。现在,中国的口号是,全民奔小康。要真能让全国农民都过上小康日子,可太好了。

我曾经相处过的父老乡亲们,你们现在小康了吗?

 

 

0 E5 C" U9 ]$ K5 d( G7 Q* Y3 b"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8 10:51: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8-2-28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堡的知青当年是天镇县知青先进集体,这是前面发过的一张照片。照片左边是几名村干部。
发表于 2008-3-3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8-2-28 13:37:35的发言:


后堡的知青当年是天镇县知青先进集体,这是前面发过的一张照片。照片左边是几名村干部。

还有丁旺吧?

发表于 2008-3-9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8-3-3 23:24:15的发言:

还有丁旺吧?

照片里可能是一部分知青吧?

老鸵鸟最近又跑到那里采风去了?有什么新收获?快贴出来让大家欣赏。

7 t3 Y& g- ~, Q(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0 22:09: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8-3-13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m三毛在2008-3-9 23:18:48的发言:

照片里可能是一部分知青吧?

老鸵鸟最近又跑到那里采风去了?有什么新收获?快贴出来让大家欣赏。


我前些时间去了一趟大同、浑源,平时每周都要参加老北京的拍摄活动,照片都贴在摄影论坛,大部分在“我们的黑白片”主题里。

很可能我这周又去大同、天镇;还是拍照片。

发表于 2008-3-13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8-3-13 18:39:04的发言:

我前些时间去了一趟大同、浑源,平时每周都要参加老北京的拍摄活动,照片都贴在摄影论坛,大部分在“我们的黑白片”主题里。

很可能我这周又去大同、天镇;还是拍照片。

多拍点天镇得。

发表于 2008-3-23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5][em25][em25]
发表于 2008-4-3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8-2-28 10:41:41的发言:



插队天镇县

副标题:我们去的是山西省天镇县。
            
  http://www.tianzhen.ccoo.cn 
            

信息来源:
             天镇在线
             
2006-2-21作者:正其


我们21个知青被分到了4个小队里。我们小队让女知青跟女社员们一起干活。当地的风俗是女人结了婚,就不下地干活了。而姑娘们不到18岁早早地就稼出去了。所以我们是和一些小姑娘们一起干活。这些小姑娘从小营养不良,长得都象干乾瘪瘪的豆芽菜,面色灰黄。那里的姑娘们出嫁,要收很重的财礼。爹娘象卖女儿一样要收婆家的钱。能要多少,主要看女儿长得如何。而评价这女儿漂亮不漂亮,可不是象现在的城市姑娘以瘦以苗条为美。那是实实在在地以高以胖为美。简直是按斤作价,象卖猪肉。 我们小队的姑娘,最高最胖的是名叫改云的16岁女孩儿。大家公认她可卖500块钱。你猜她有多高多胖?个头也就一米五,体重有80斤就不错了。下地干活时,小姑娘们嘴动得比手动得欢。常说的就是谁谁嫁到了哪里,谁谁嫁了多少钱。再一个常说的话题,就是吃。这个说,她最爱吃玉米饼子。那个说,她最爱喝净小米的稀粥。精神会餐,给嘴过干瘾,最高的想象程度,也超不过玉米饼子小米粥。

 

 

 


农村温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婚丧嫁娶永远是田间地头无尽的话题。

发表于 2008-4-7 16: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8-4-3 15:20:08的发言:

农村温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婚丧嫁娶永远是田间地头无尽的话题。

 

    农村的永远话题,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8 17:48 , Processed in 1.213981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