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0-18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比较两张照片



几十年过去,看照片是一种乐趣,顺便提个看法。女石匠是真干活,从动作的虚影可以看出;犁地是摆样子,套都没有拉直,大致可以判断。呵呵------即便是摆样子,照片也是非常珍贵!!!!

[em15]
发表于 2007-10-19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好社员在2007-10-18 22:11:18的发言:

这是1965年总理在新疆,让人难忘。

[em09]
发表于 2007-10-19 1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套马杆!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好社员在2007-10-18 22:19:49的发言:


两个骑士


套马杆!那是男人的活计。[em15][em15]
发表于 2007-10-20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五好社员的照片,又想起了这首歌。

. K$ V. d6 E; N: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0 8:44: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0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期间去安徽的古民居——西递旅游,无意中在一家店铺的墙上发现了一幅挂毯,拍下来让大家看看,这个情景是否熟悉?

 

[em07]
发表于 2007-10-21 1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像大串连,又有一些像知青回家,这个场景对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太熟悉了。
发表于 2007-10-21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串联时行李架上睡的都是人,应该是知青回家才对。
发表于 2007-10-21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是“大串联”,我去过,虽然当时只有12岁,在红卫兵总部开的介绍信,5个小女孩就从北京启程去“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了。去时是坐的硬卧(平生头一次坐),也是那样的打扮,戴着军帽,背着小军挎,很熟悉的装束呀!不过回北京的时候可就惨了,可以说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火车还有问题,走走停停,三天两夜才到丰台就彻底不走了,这才知道丰台是北京郊区县,感觉很远很远。现在想想挺奇怪的,一路上没吃没喝也没饿死饿晕一个人?唯一的好处是也不用上厕所了,想的话也根本挤不过去,或者说迈不过去,满满的人呀!回到家就象死过一回一样,妈妈说我当时像个“小鬼儿”。不过,现在依然以12岁就敢“闯荡江湖”为荣,也是人生的一次经历罢了。

发表于 2007-10-22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分析的都有道理,开始我猜的是大串联。后来又看到画中人的装束和挂钩上的草帽和马灯,又像是知青返家?有点不明白了?[em06]
发表于 2007-10-22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串联不会带行李的,走到那里都有人接待,我哥哥姐姐串联时我记得什么都不带。当时机院就有接待红卫兵串联的,各家还拿出被子、脸盆之类的生活用品给他们用呢。
发表于 2007-10-22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的头一个偶像就是周总理

发表于 2007-10-22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10-20 12:37:06的发言:

十一期间去安徽的古民居——西递旅游,无意中在一家店铺的墙上发现了一幅挂毯,拍下来让大家看看,这个情景是否熟悉?

 

[em07]

这是大串联。因为知青回家不会带行李的。另外知青下乡的时候,铁路已经基本恢复秩序,火车不会挤得这样一塌糊涂的程度。

至于大串联背行李的情况是有的,当时经常看到一队队的一些小城市来的红卫兵,背着行李在北京大街走。最后一点,旧军装打扮是大串联时期的学生服装,知青下乡时已经基本不穿了。

发表于 2007-10-22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10-22 16:09:41的发言:

这是大串联。因为知青回家不会带行李的。另外知青下乡的时候,铁路已经基本恢复秩序,火车不会挤得这样一塌糊涂的程度。

至于大串联背行李的情况是有的,当时经常看到一队队的一些小城市来的红卫兵,背着行李在北京大街走。最后一点,旧军装打扮是大串联时期的学生服装,知青下乡时已经基本不穿了。

不过一张画嘛,不一定写实,只是把各种元素凑到一起而已。我参加过大串联,也当过知青。这幅画,首先,节令不对,既有长毛绒领的冬装,也有夏季的大草帽;其次,那时,玩吉他绝对属于资产阶级情调,哪里会抱着吉他去串连?知青下乡,列车里会有大批的大红花和红宝书,这里也没有。我看就是一张画而已,跟我们那个时代不怎么沾边。再有,穿军装的红卫兵应当戴红袖章的。

知青回家,又带的哪门子行李呢?9 V* C7 q4 B7 j* H& z& S!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2 20:07: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2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幅挂毯确实不能仔细推敲,一仔细就漏洞百出,现在的我们已不是30年前40年前的我们,多少已经有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现在看文革的东西常常忍不住要笑,不光是我们自己笑,孩子们也笑。
发表于 2007-10-23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网找一些老照片


这个照片很有意思,是当年摆拍的典型式样,工作之间活跃一下生活,仍然很珍贵。

[em12][em12][em06] 8 F: i+ G* K$ F5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0:15: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3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发现一些文艺宣传队的照片

在网上发现一些知青文艺宣传队的照片,想起我们村的女生也上台演过节目,城关公社也组织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这些照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却引起很多回忆。当年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农民也是如此,知青从城里到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是很不适应,当然,没有多久,这种不适应就让位给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工分、粮食等问题。

: d2 s& q' ]8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8:33:4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0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达兄:这些老照片非常珍贵,展示出来令人怀念曾经走过的岁月。谢谢!

 


发表于 2007-10-23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帖子,到这个时候,峰回路转,找一些老片子,讲解一些故事,我个人觉得更有吸引力。
发表于 2007-10-23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2 23:45:56的发言:
这幅挂毯确实不能仔细推敲,一仔细就漏洞百出,现在的我们已不是30年前40年前的我们,多少已经有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现在看文革的东西常常忍不住要笑,不光是我们自己笑,孩子们也笑。

还是老兄厉害![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7-10-23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10-23 8:46:30的发言:

还是老兄厉害![em17][em17][em17]

[em01][em01][em01][em17][em17][em17]向所有参与跟帖的朋友们致谢!
发表于 2007-10-23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好社员在2007-10-18 22:11:18的发言:

[em06][em06][em06]
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一个人,她的名字曾经久久地在我脑中环绕,她就是鱼珊玲 ,当年周总理在新疆接见她,中国青年报发过她的通讯。这个上海姑娘1963去新疆阿克苏农垦某师,后来是连队的指导员。当时她的父母在香港,母亲听说她到新疆,专门跑去要她回上海或到香港,还给她留下90天有效的飞机票,被她拒绝了。这在当时也是很过硬的事例,成了青年的典范,与侯隽、邢燕子齐名。照片上有好几个姑娘,也不知是哪一个是鱼姗玲,还请有识者指出。
 

 

. @5 T* [3 C: P6 o% _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12:12: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3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3 12:08:29的发言:
QUOTE:
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一个人,她的名字曾经久久地在我脑中环绕,她就是鱼珊玲 ,当年周总理在新疆接见她,中国青年报发过她的通讯。这个上海姑娘1963去新疆阿克苏农垦某师,后来是连队的指导员。当时她的父母在香港,母亲听说她到新疆,专门跑去要她回上海或到香港,还给她留下90天有效的飞机票,被她拒绝了。这在当时也是很过硬的事例,成了青年的典范,与侯隽、邢燕子齐名。照片上有好几个姑娘,也不知是哪一个是鱼姗玲,还请有识者指出。

转帖  杨永青:心中的丰碑(节录)
http://www.zhiqingcun.cn/info/shownews.asp?newsid=50
 1965年7月5日,我经过盛暑严冬的劳动锻炼,已成为石河子总场一分场子女学校一名教师。这天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经原上海知青连指导员马太定的招呼,我同10名上海知青一起跳上一辆大卡车,向总场场部奔去。在车上,马指导员告诉我们,周总理想了解兵团知青情况,要接见你们。喜从天降,我们欢呼雀跃,同时又思索如何向总理汇报。

下午3点多钟,我们一行急匆匆从总场二分场一条长廊般林带东边向西步行。我一向步伐较快,首先看到总理站在一张方桌旁谈话,急忙回头向大家说:“总理就在前边,快来!”一边飞速来到总理身旁。大家一齐拥上前,争着同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握手。摄影记者们争着拍下这珍贵的历史镜头。我就是贴近总理左侧,满脸笑容聆听总理教诲的女知青。

总理见到我们,以慈爱的笑容问:“稳不稳?”我们齐声回答:“稳,安心的。”陈毅副总理问:“你们想不想家?”我们争着答:“不想家。”马太定指导员向总理简要地汇报——我们这批上海知青一年来开荒种田,经受锻炼并已成为农场广播员、教员、果农、菜农的情况……总理想了解我们家庭出身和文化程度,首先问我:“你家里是做什么的?”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答:“我父母在香港,父亲在一家轮船公司当职员。”总理马上说:“噢,你来得不容易呀,他们在香港,你在这里,照样可以独立生活嘛!”我真没想到,我的家庭出身有些复杂,总理却这样鼓励我。回想我进疆前,父亲曾来信给有关部门,不同意我到兵团,因我曾患肺结核病,高考时体检不合格,没能考大学,到新疆恶劣的环境等于去“送死”;他还劝我放弃去兵团,到香港或日本去学习我曾最感兴趣的无线电技术。有关部门也劝我回原单位工作。这些都被我强烈的进疆愿望和决心谢绝了。总理的这番话正说到我心坎里,我选的路走对了。

总理又问我文化程度,我答:“高中毕业,因身体不好没考大学。”陈副总理爽朗地说:“这里就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我立刻得到启示:我经过劳动锻炼,不仅身体更健康了,而且从思想深处开始懂得劳动的意义,理解了由苦变甜、由理想变现实的客观真理;从与劳动群众同甘共苦中认识到普通劳动者崇高的思想境界。真是“一年劳动课,胜读十年书。”

当总理问起卓爱玲家庭出身时,针对出身不好的青年普遍的压抑感,严肃地说:我的出身和历史比你们都复杂。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要看他现在的表现和立场。只要能同原来的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向组织交代清楚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全心全意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不断地在实践中改造自己,就会有光明的前途。一个人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总理的这段讲话,鼓舞了全国出身于复杂家庭的青年们,跟党走,报效祖国。

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冲击下,包括我在内的这批青年又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我在思想上遭受巨大压力时,是总理的教诲,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坚守工作岗位,终于迎来了祖国的春天。

7 X2 i0 H2 L4 a+ j" a; p, m2 ~: Z3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14:08: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4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10-15 23:06:26的发言:
俺的第三张照片是珍宝岛烈士墓前的战友合影,其中第二排右数第二位也是我们的校友,难忘的日子和凌寒!你们认识他吗?赵大个(赵延柱),后来俺在北京科委所属的一个研究所见过他。俺们的战友来自五湖四海,又分散到天涯海角,不知何时才能从新相聚在一起?

心灵之花,刚看到你的短信,谢谢!我和赵延柱不熟,不过能看到同学们多年前的面貌真的非常高兴。正向你说的来自五湖四海,又分散到天涯海角。有一天我们空下来,希望从天涯海角回到“原点”相聚。

这段时间,这所楼里张贴了许多老照片和宣传画,还有一些朋友提供了好听的歌,这些都是我们这些“过来人”非常喜欢的。也谢谢这些朋友,不然我还不知道从哪里能够找到呢。

发表于 2007-10-24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3 12:08:29的发言:

[em06][em06][em06]
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一个人,她的名字曾经久久地在我脑中环绕,她就是鱼珊玲 ,当年周总理在新疆接见她,中国青年报发过她的通讯。这个上海姑娘1963去新疆阿克苏农垦某师,后来是连队的指导员。当时她的父母在香港,母亲听说她到新疆,专门跑去要她回上海或到香港,还给她留下90天有效的飞机票,被她拒绝了。这在当时也是很过硬的事例,成了青年的典范,与侯隽、邢燕子齐名。照片上有好几个姑娘,也不知是哪一个是鱼姗玲,还请有识者指出。

习凝已经指出距周总理最近的女青年是杨永青,照片上还有三个女青年,其中是否有鱼姗玲?

发表于 2007-10-24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比较一下

杨永青,1962届上海市二女中高中毕业生。

    毕业后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新疆建设兵团,曾受到周总理接见,曾任新疆自治区团委副书记。


(以上转自上海女二中网站) 

[em06]$ {- E5 R4 E" f" Q8 x* @;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4 12:05:5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4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回家

前面有一个帖子提到“知青回家”,我这里有一张知青回家锁门的照片,后面锁门的是天镇知青刘毅宁,很不幸,他英年早逝,让我们怀念他。


$ f+ D' n0 M! t' A6 J: s0 O(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4 14:14:5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4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4 14:11:10的发言:

前面有一个帖子提到“知青回家”,我这里有一张知青回家锁门的照片,后面锁门的是天镇知青刘毅宁,很不幸,他英年早逝,让我们怀念他。



向不幸早逝的战友致哀!让我们这些健在的知青们更珍惜现在的友情!

发表于 2007-10-24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4 11:59:08的发言:

习凝已经指出距周总理最近的女青年是杨永青,照片上还有三个女青年,其中是否有鱼姗玲?

转帖  新疆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节录)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85928/85931/5934974.html
  四十年的岁月弹指而过。

    2005年7月5日,杨永青等当年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的12位上海知青,受邀从上海等地回到石河子,共同纪念周总理视察石河子四十周年。

   在笑声中流着泪水,在当年周总理接见的地方今日已建起了周恩来纪念馆的大厅里,昔日的战友紧紧地久久地拥抱在一起,杨永青、陈雪琴、张立勇、卓爱玲、贺宗群、应志毅、雍凤兰、李满月、方硫纯、朱兆华、郑月华十一位战友都回来了。陈雪琴是拄着拐杖回来的。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都已鬓发染霜,有的把自己的儿孙都带来了,荒漠变绿洲,少年白了头。这是我们亲手修的青年路,这是我们亲手建的青年渠,这是我们亲手栽的青年树。看,这些树当年我们栽苗时才小拇指大,今天双手都搂不过来了。当年抛洒汗水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鲜花遍地。

    那12位上海知青中,有一位姑娘却过早地长眠在准噶尔大漠。她的名字叫孙贵娟。当时她是石河子农垦一分场一连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那是1967年秋天的一个农忙的日子,也就是周总理接见她的两年后,她去给在农田里劳动的战友们送水。她顶着狂风,登上一台联合收割机把水送到战友手中时,她瘦弱的身体被大风刮倒,不幸被收割机碾压,以身殉职。当时她刚满19岁。
   
     为了和这些上海知青一起纪念活动,夕日的老连长老指导员以及今天的兵团领导和石河子农垦领导,都来了,大家缅怀周总理对新疆建设兵团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关爱。十一位当年的上海知青一起来到南山烈士陵园,在孙贵娟墓前献上花圈,久久默哀,宣读祭文后,一个个跪倒在地,失声痛苦。

   那激情的岁月,留在他们永远的记忆中。回忆往事,他们无怨无悔,他们每一个人家里都珍藏一本影集,掀开影集,四十年的岁月是一部动情的诗高昂的歌,是一部厚重感人的书。

发表于 2007-10-24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10-24 14:30:47的发言:

向不幸早逝的战友致哀!让我们这些健在的知青们更珍惜现在的友情!

四海飘零,天各一方。走了一位,还有一位一直在我们深深牵挂之中,至今杳无音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6 08:59 , Processed in 1.193080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