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3 12:08:29的发言: 这张照片使我想起一个人,她的名字曾经久久地在我脑中环绕,她就是鱼珊玲 ,当年周总理在新疆接见她,中国青年报发过她的通讯。这个上海姑娘1963去新疆阿克苏农垦某师,后来是连队的指导员。当时她的父母在香港,母亲听说她到新疆,专门跑去要她回上海或到香港,还给她留下90天有效的飞机票,被她拒绝了。这在当时也是很过硬的事例,成了青年的典范,与侯隽、邢燕子齐名。照片上有好几个姑娘,也不知是哪一个是鱼姗玲,还请有识者指出。
转帖 杨永青:心中的丰碑(节录) http://www.zhiqingcun.cn/info/shownews.asp?newsid=50 1965年7月5日,我经过盛暑严冬的劳动锻炼,已成为石河子总场一分场子女学校一名教师。这天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经原上海知青连指导员马太定的招呼,我同10名上海知青一起跳上一辆大卡车,向总场场部奔去。在车上,马指导员告诉我们,周总理想了解兵团知青情况,要接见你们。喜从天降,我们欢呼雀跃,同时又思索如何向总理汇报。 下午3点多钟,我们一行急匆匆从总场二分场一条长廊般林带东边向西步行。我一向步伐较快,首先看到总理站在一张方桌旁谈话,急忙回头向大家说:“总理就在前边,快来!”一边飞速来到总理身旁。大家一齐拥上前,争着同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握手。摄影记者们争着拍下这珍贵的历史镜头。我就是贴近总理左侧,满脸笑容聆听总理教诲的女知青。 总理见到我们,以慈爱的笑容问:“稳不稳?”我们齐声回答:“稳,安心的。”陈毅副总理问:“你们想不想家?”我们争着答:“不想家。”马太定指导员向总理简要地汇报——我们这批上海知青一年来开荒种田,经受锻炼并已成为农场广播员、教员、果农、菜农的情况……总理想了解我们家庭出身和文化程度,首先问我:“你家里是做什么的?”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答:“我父母在香港,父亲在一家轮船公司当职员。”总理马上说:“噢,你来得不容易呀,他们在香港,你在这里,照样可以独立生活嘛!”我真没想到,我的家庭出身有些复杂,总理却这样鼓励我。回想我进疆前,父亲曾来信给有关部门,不同意我到兵团,因我曾患肺结核病,高考时体检不合格,没能考大学,到新疆恶劣的环境等于去“送死”;他还劝我放弃去兵团,到香港或日本去学习我曾最感兴趣的无线电技术。有关部门也劝我回原单位工作。这些都被我强烈的进疆愿望和决心谢绝了。总理的这番话正说到我心坎里,我选的路走对了。 总理又问我文化程度,我答:“高中毕业,因身体不好没考大学。”陈副总理爽朗地说:“这里就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我立刻得到启示:我经过劳动锻炼,不仅身体更健康了,而且从思想深处开始懂得劳动的意义,理解了由苦变甜、由理想变现实的客观真理;从与劳动群众同甘共苦中认识到普通劳动者崇高的思想境界。真是“一年劳动课,胜读十年书。” 当总理问起卓爱玲家庭出身时,针对出身不好的青年普遍的压抑感,严肃地说:我的出身和历史比你们都复杂。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要看他现在的表现和立场。只要能同原来的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向组织交代清楚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全心全意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不断地在实践中改造自己,就会有光明的前途。一个人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总理的这段讲话,鼓舞了全国出身于复杂家庭的青年们,跟党走,报效祖国。 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冲击下,包括我在内的这批青年又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我在思想上遭受巨大压力时,是总理的教诲,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坚守工作岗位,终于迎来了祖国的春天。
7 X2 i0 H2 L4 a+ j" a; p, m2 ~: Z3 h[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14:08: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