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21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900楼。前进!前进!!前进进!


`! v% K0 a+ ~: ]' q4 o+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17:19:4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知青楼已达900楼!祝贺马达坐上900楼的交椅!我们大家还要不断的努力,争取早上1000楼![em01]
发表于 2007-9-22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楼肯定没问题。基础好,质量好,楼建的就高。
发表于 2007-9-22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晚上凤凰台的《大风从坡上刮过》讲的是山西知青86-87年集体到北京静坐、游行的事情,原平县知青杨存讲述了当年的情况,凤凰真厉害,居然将当年处理此事的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袁立本请了出来,他们一起回顾了往事。北京知青网回忆往事栏目有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述。

梦的诉说http://www.bjz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79&ID=6013&page=8

. R3 `: m1 x% r6 z%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2 10:01:5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2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9-22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22 9:57:24的发言:

昨天晚上凤凰台的《大风从坡上刮过》讲的是山西知青86-87年集体到北京静坐、游行的事情,原平县知青杨存讲述了当年的情况,凤凰真厉害,居然将当年处理此事的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袁立本请了出来,他们一起回顾了往事。北京知青网回忆往事栏目有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述。

梦的诉说http://www.bjz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79&ID=6013&page=8


   

      梦的诉说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a65fb0100045j.html

' @, K! T) O5 H5 ~, |)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2 11:59: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2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袁立本与知青们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a65fb010009i0.html

6 T+ g; ~& m* s1 g1 C%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2 13:33: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2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册上应留下这一笔

 

    知青,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词汇。“文革”中“上山下乡”形成狂潮,全国几千万中学生被迫中断学业,来到穷乡僻壤接受“再教育”,改造思想,肃清“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流毒。京、津、沪三大城市的学生都是被送到全国最穷的省份,当时那些学生大的有22岁,小的只有16岁,笔者是其中一个,在山西一个小山村里插队。

    短短几年艰苦的插队经历,给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顶住了二十年的平凡生活,这些不多说了(若要详细了解见本人博客中《梦的诉说》上部),社会上许多作品都有记载。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底,滞留在山西的当年北京插队老知青借彻底否定“文革”之机,提出彻底否定“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彻底否定“上山下乡”就要求返回故乡—北京,这给当时北京市提出一个大难题。知青们一次次上访无果,最后被迫进行过激行动,于1985年4月在北京市委门前静坐,震动了全国,影响到世界,1986年春节又在此给市委领导“拜年”,“拜年”时放鞭炮、喊口号,送上土豆、小米、老陈醋,其实是发泄心中的愤怒,是年,还搞了万人签名活动,俗称“万民折”,送到党和国家的上层机关,1987年又在省会太原举行了千人大游行。当时知青活动成了主要不安定因素,山西、北京处处提防。不过知青虽然闹得很汹,可没有把这个个人利益问题与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混淆,非常明显地与当时大学生闹事区分开来,博得政府的同情理解,最后以默许悄悄地方式彻底解决了,这显示知青们的成熟与聪明。如今他们基本回到了京城,虽然大部分混得不是十分好,现在基本都退休了,但也知足了,一个当时领导知青返城活动的头面人物说得好:我们知足了,现在每月有一千多退休金,够活啦,孩子在北京工作也不错,若还在山西,我们或孩子还说不定又遭受了黑砖窑、黑炭主的残害呢。

    细细想想:如果没有当年知青的一次次奋斗,那滞留在山西的北京知青能回来吗?这个问题至今没人明说,不过已不言而喻了。不过,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政府务实地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也是关键。近期,凤凰卫视采访了当年负责解决知青问题的原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袁立本和当年知青活动的几名头面人物。袁的采访是在头一天,知青的采访在第二天。采访是一个个人分别进行,这样可叫人放心说真话,这是与内地新闻媒体采访的不同之处。采访知青是在一宾馆进行,从下午一点多直到深夜一点,几乎十二小时,五个知青轮次到架着摄像机的房间接受采访,平均每人两个多钟头。此节目总题目叫《中国知青民间记忆》,这次采访的题目叫《回家》,目前还在制作中。现笔者把采访时知青提供的历史照片先透露一下。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由过去城里人下农村到现在乡下人进城打工,整个颠倒了个儿,知青的“上山下乡”已成为了历史,但我觉得中国知青是中国历史上的组成部分,山西知青的返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彻底结尾,应该在史册上留下一笔。

                               上文载自反正博客

( }; u: P( B% q- I) T0 A- p1 Q( ?5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2 13:54:4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2 19: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9-21 22:13:50的发言:
祝贺知青楼已达900楼!祝贺马达坐上900楼的交椅!我们大家还要不断的努力,争取早上1000楼![em01]

支持!战友们

前进!前进!前进进!

发表于 2007-9-23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冲1000层,加油!!!!!!!
发表于 2007-9-23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凝在2007-9-19 12:01:13的发言:

丁旺的故事

进村那会
     
丁旺不大
     
十七八九
     
无爹无娘
     
自立门户
     
没个家样
     
家徒四壁
     
灶空炕凉

单间土坯
     
最破属它
     
吃了这顿
     
粮缸已光
     
老少爷们
     
施舍相帮
     
上门牙祭
     
暂饱饥肠  

             

吃了百家
     
百家嫌叨
     
来了知青
     
知青接纳
     
丁旺进屋
     
摆活滔滔
     
乡间俚事
     
兜个底掉

不像村干
     
先打预防
     
谁谁地富
     
谁又反坏
     
贫下中农
     
也有灰毬
     
丁旺在列
     
不许来往

 

 

开春三反
     
继而翻盘
     
支书落马
     
新官登场
     
丁旺族亲
     
握掌大印
     
从此丁旺
     
神采飞扬

斗争会上
     
喊声最响
     
追逃捉脏
     
玩命奔荡
     
大队眼里
     
不过小跑
     
众乡讥笑
     
割蛋没他

 

 

宗族有争
     
种姓有隙
     
知青群中
     
也分亲疏
     
好在丁旺
     
有头无脑
     
不搬是非
     
不绕弯肠

疏理家事
     
倒帮知青
     
越混越熟
     
俨然知青
     
知青来客
     
俨然东道
     
朋友一场
     
俨然贫道

 

 

三十年后
     
回村看看
     
乡朋满座
     
频频四望
     
念之不忘
     
就是丁旺
     
问众何故
     
愧于人前

何以愧见
     
犯科坐监
     
犯了何罪
     
盗卖缆线
     
欷歔不已
     
追至地头
     
再见丁旺
     
佝偻鬓霜


四字四字的,是顺口溜???

发表于 2007-9-23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说,当年从内蒙回北京,火车只停三分钟,人多的遍地都是,妈妈都是从窗户那被战友推进去,车厢里根本没有路可走,所有能占用的空间都是人,妈妈她们就在座椅背上走.

妈妈说,她们连有一头可爱的小毛驴,而且还认识家,一到外面就活蹦乱跳的,她们去团部都是坐小驴车,小毛驴跑的很欢快,听妈妈讲述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她们当年的场景,看的出,这段回忆在妈妈心里是美好的,甜蜜的,是永恒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贝,农村中的毛驴可谓绝对的农业主力,驮个东西、拉个套、磨个磨,叫它干啥就干啥,粗粮淡饭就可以,无缘无悔,任劳任怨,在北方农村,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每家都养个把头小毛驴,走亲戚、回娘家、偷个地雷什么的,全指望着它,小毛驴最大的本事是认人、认路,最不喜欢的是人们把它的眼睛蒙上,尤其是过独木桥时,怕它走神出事,磨磨时怕它偷吃麦子、棒子什么的,总之人们既喜欢它又不信任它,小毛驴也是有感情的,在关键时刻会像看家狗一样挺身而上,助主人一把,主人要是掉到井里或是滑倒坡下,小毛驴会仰天狂叫,似乎要叫破了天,它会跑回村里叫人来。在北京的妙峰山,俺见过几十头小毛驴沿着盘陀路,从山里把鹅卵石一次一次地驮出了山,放在山外公路边当铺路石用,然后再把人们卖的东西捎回去,没有人带路,也没有人赶着,大家默默地跟着带铃铛的领头驴儿山里来山里去,一日复一日。小毛驴的大眼睛格外讨人喜欢,尤其是小小毛驴(就是毛驴娃子)。老太太总是指着驴儿对知青说,“驴骑屁股马骑腰啊!”倒着骑也行,你不会掉下来的;到了地,你不用拴它,它会等你的,你没带表没事,到晌午它准回来。是的,农村、农业、农民世代都和小毛驴紧紧系在一起的,用它省钱、省心,不用缴税。
发表于 2007-9-23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9-23 0:51:51的发言:

妈妈说,当年从内蒙回北京,火车只停三分钟,人多的遍地都是,妈妈都是从窗户那被战友推进去,车厢里根本没有路可走,所有能占用的空间都是人,妈妈她们就在座椅背上走.

妈妈说,她们连有一头可爱的小毛驴,而且还认识家,一到外面就活蹦乱跳的,她们去团部都是坐小驴车,小毛驴跑的很欢快,听妈妈讲述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她们当年的场景,看的出,这段回忆在妈妈心里是美好的,甜蜜的,是永恒的!

在插队时,毛驴是很重要的生产工具。社员们(那时还是人民公社,农民都互称“社员”,跟领导顶撞时,最常说的就是“你还能把我这社员开除了?”----工人、干部可以开除公职,社员不是公职,无法开除)对毛驴像家人一样,给他们起名字,比如“杏核”、“十里铺”等等。这些毛驴不愿意干活,一到下工时间,自己就往家走,怎么哄都不加班,很倔。

发表于 2007-9-23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村有关小毛驴的照片,过去发过,再发一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g8 ?6 U I$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3 10:25: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3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爸爸也是北京知青,1968年12月30号离开北京的,前往山西省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运城地区.以前叫潞村.原籍是北京崇文区前门街道的.
发表于 2007-9-23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gueorguiev在2007-9-23 10:54:57的发言:
我爸爸也是北京知青,1968年12月30号离开北京的,前往山西省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运城地区.以前叫潞村.原籍是北京崇文区前门街道的.

欢迎知青的孩子们参加知青楼的建设![em22][em23][em17]
发表于 2007-9-23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9-23 7:05:17的发言:
宝贝,农村中的毛驴可谓绝对的农业主力,驮个东西、拉个套、磨个磨,叫它干啥就干啥,粗粮淡饭就可以,无缘无悔,任劳任怨,在北方农村,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每家都养个把头小毛驴,走亲戚、回娘家、偷个地雷什么的,全指望着它,小毛驴最大的本事是认人、认路,最不喜欢的是人们把它的眼睛蒙上,尤其是过独木桥时,怕它走神出事,磨磨时怕它偷吃麦子、棒子什么的,总之人们既喜欢它又不信任它,小毛驴也是有感情的,在关键时刻会像看家狗一样挺身而上,助主人一把,主人要是掉到井里或是滑倒坡下,小毛驴会仰天狂叫,似乎要叫破了天,它会跑回村里叫人来。在北京的妙峰山,俺见过几十头小毛驴沿着盘陀路,从山里把鹅卵石一次一次地驮出了山,放在山外公路边当铺路石用,然后再把人们卖的东西捎回去,没有人带路,也没有人赶着,大家默默地跟着带铃铛的领头驴儿山里来山里去,一日复一日。小毛驴的大眼睛格外讨人喜欢,尤其是小小毛驴(就是毛驴娃子)。老太太总是指着驴儿对知青说,“驴骑屁股马骑腰啊!”倒着骑也行,你不会掉下来的;到了地,你不用拴它,它会等你的,你没带表没事,到晌午它准回来。是的,农村、农业、农民世代都和小毛驴紧紧系在一起的,用它省钱、省心,不用缴税。

小毛驴很可爱

发表于 2007-9-23 22: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9-23 9:56:57的发言:

名字很有意思呢

杏核儿

发表于 2007-9-23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可爱

发表于 2007-9-24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知青楼的朋友们中秋节阖家团圆!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07-9-25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常有朋友询问图章之事,下面的网址可以制做图章。

http://www.makepic.com/print.php

http://home.kele8.com/smallgame/signetImg/

[em01][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7-9-25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有看到楼主了,想念楼主。

http://id.igogo8.com/signet/

发表于 2007-9-25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新来的朋友送上两枚图章。



为新来的朋友送上两枚图章。

发表于 2007-9-25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生活中有不少关于中秋的故事,欢迎上来谈谈。

图章:http://bainian.eoshow.com/sign.asp

) S% R" ~) Q0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5 15:38: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5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25 15:11:25的发言:



为新来的朋友送上两枚图章。

谢谢马达兄,古道心肠指点,我也学会了.

发表于 2007-9-25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25 15:37:17的发言:


知青生活中有不少关于中秋的故事,欢迎上来谈谈。

图章:http://bainian.eoshow.com/sign.asp



, |5 m7 k5 K* x8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5 17:10: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6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8-11 15:55:18的发言:


老队长们!(最大年纪79岁,每天还拉一车土。)

看了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一些往事。照片上后排右二戴帽子的小个子叫八生,原来是我们小队的会计,那个时候刚刚结婚,由于年轻,会计工作搞得比较马虎,我就听人说过,年底作账的时候,他要请人帮忙,几天也算不清。70年年初,春节过了没有多久,大队开始审查这个八生。一天,队长把我和同队知青洪流叫去,要我们看管八生(村里人大都是同姓同宗,不愿干),我们来到村边生产队存放山药种子的窑洞,八生就关在那里。这个窑洞存放一些土豆种子(山西管土豆叫山药),为防止种子退化,每到春天和远一些的地方交换,平时就储存在窑洞,有一个木栅栏当门。给我们的任务就是看人,别出事,八生老婆每天送饭,我们轮流回家吃饭。平时就和他一起聊聊天,练习打算盘。我们的算盘太稀松,还被八生瞧不起,说知识青年不会打算盘。窑洞里有一个炕,生火,很暖和,大队有时来人审查八生,先拣一堆土豆扔进灶膛,一会,香味就出来了,一边吃,一边谈话,现在回味,其乐融融。这种日子过了十几天,审查就结束了,八生贪污了几十块钱,退赔了,会计也撤销了,再后来就和我们一起下地干活。此次见到八生,他告诉我,已经62岁了。

7 ~, R! Y, T' w%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6 21:02: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6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天镇

我一直在北京知青网论坛上活动,这边过来的少。我看了马达和老驼鸟的回忆,倍觉亲切。我在天镇待了三年半,后来去了南方。我是张西河公社刘伸屯大队的,就在马达说的郭云都所在的朱家屯对面。02年我和朱家屯的人相聚时,听说郭云都办过企业,后来就没消息了。当年县里的知青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会我也参加了。记得还有朱家屯的王红兵和下营的一个老高二的女生,她父亲是台湾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她和我都算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还能去买零嘴吃,可县城里实在没什么好买,记得一人买了一把苹果干,开会时坐在后面偷偷吃。锄谷子我也干过,开始老分不清猫要子和谷苗,挨了不少训。深翻地我也干过,那会每人一份任务,白天下地,晚上还得加班翻地。累死了。你们还记得那会吃的盐吗?全是泥,还有硝,非得用水化开,再沉淀了才能用。没有酱油,没有卫生纸。一人一年十斤麦子,二斤胡麻油,五十斤黄米。我推碾子还行,不晕。吃莜面最麻烦,要先把莜麦淘洗干净,晾干后再炒,炒后上碾子压成面,再用开水和面,最后搓成条(叫莜面鱼)或推成卷(叫猫耳朵),上屉蒸,熟后沾羊肉汤吃。我在大桥村干过贫宣队,吃过派饭,喝过糊糊,也吃过摆席的三大盘,你们还能说出都有什么吗?

鲍家屯高炮连的指导员是我的干姐夫,是湖北人。我干姐是山东人,我父亲在他们那四清时我认下的。没想到会在山西碰到。我姐还到天镇去过。后来回南方后失去了联系。

[em27][em27][em27][em27]
发表于 2007-9-26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水与火

 艰难岁月的事总很难忘却,三十多年前那个春天与水火遭遇的日子常会浮现在眼前。

那时我在山西一个叫刘伸屯的村子里,我们村有二十个知青,队里给我们旋了十口窑洞,这种窑洞不是在山崖上掏出来的,而是用两块木板一夹,在中间填上土,再夯实了就成了墙,上面用土坯砌成拱形,安上木门窗,两人一间。和我同屋的大姐家里有病人,请假回京了,我一个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形单影只。

那天我正在地里干活,忽听有人喊:“康敏!快回去!你屋进水了。”队长听了摆摆手,“快回!快回!”我撒腿就跑,到了窑顶上,听见下面有人喊:“钥匙!扔下来!”只见我的窑门前站了好几个老乡,我连忙扔下钥匙,等我跑到门口,屋里已经没水了,只见小板凳倒在门口,鞋是东一只、西一只。山药窖门也开着,还有人在里面淘水。原来队里正在翻菜地,刨出的圆白菜根堵住了水渠,水跑出从窑顶流下来,灌了我一屋子,幸亏有老乡看见了,一面派人找我,一面先赶到,帮我把水弄干净了,还告诉我,得赶快把山药卖了,要不就该长芽了。

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可有些事就有那么巧。水灾第二天,我正做晚饭,听见喊羊回窑了,赶快去抢羊啃过的玉米秆,回来好烧炕。我们平时做饭烧煤,可天太冷,烧煤炕不热,队里的玉米秆留着喂牲口,不让动。老乡都去刨玉米楂子,我们干一天活累得东到西歪的,哪还顾得上啊!好在我一个人,抡一抱回来把炕头烧热了就行。我把正烧着的柴禾往灶里一送,拔腿就跑。等我抱了一大抱玉米秆回来,老远就看见我那窑洞窗户火红火红的,又听见有人喊:“火!火!”吓得我比兔子都窜得快,冲进窑里拿起瓢就是三下,把火浇灭了。原来是灶里的柴禾掉出来,把昨天剩下的柴点着了。还好没多少了,要不怕得把风箱炕沿都给烧了。(墙是土的,烧不着;炕上的箱子和窑洞的门窗离灶远,大概烧不上)。我打开门散烟,外面不知谁开了一句玩笑,“水火不容情啊!”

其实,在那之前之后,我还与水遭遇过,只是都没这么巧,这么吓人。也就不大想起了,只有这两件事,常会记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5 21:13 , Processed in 1.208878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