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16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9-1 17:36:12的发言:

油油:虽说你不知道,也得谢谢你!是京韵京情大姐发现我老哥过生日,给他祝贺来着。我的同学不知道我也是这一天的生日,我们楼里静静的,我有点眼馋,就过来说了一声,大哥大姐们的蛋糕很甜蜜,还得再谢一次!

北大荒的节目是要看一看的,晚上一定看!

在补一句,生日快乐!!!!

[em04][em04][em04][e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9-16 20:39:48的发言:

说得非常真切。这种人性,可能只有在那个种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生发下形成,这就和琥珀一样,知青的这段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也和琥珀产生的瞬间一样,但历史我觉得会永远的记住这一段。也许有些人(无论知青与否)不这么认为,而我反思当知青,只是因为我们作了错误政策的冤死鬼,但对于十年生涯教给我的一切,我一直引以为荣。

老猪将插队十年的人生瞬间比喻成琥珀,让我想起过去学过一篇关于琥珀的课文,一滴松脂毫不起眼,经过大自然的运动、磨炼,却能在几万年后大放异彩。人生到了现在的年纪,往往要回顾过去,过去的人生瞬间不会一事无成,总是会有闪光之处,如何看过去的40年,悲悲戚戚是一种人生态度,豁达、大度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正如老猪所讲:“对于十年生涯教给我的一切,我一直引以为荣。”

发表于 2007-9-17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凝在2007-9-16 17:25:31的发言:
QUOTE:
判断之三,价值取向类同草根阶层,悲天悯人常怀菩萨心肠。这来自于跌入社会底层深渊的大梦初醒,一生挥之不去。以上三点从小处看是知青们说了也没用的沉重话题,但从大处想,却是具有醒世意味的社会课题。

“判断之三”引人深思,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这点,插队几年形成的价值观念真是“一生挥之不去”,因为自己来自草根阶层。

[em05]
发表于 2007-9-17 14: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17 13:02:19的发言:

“判断之三”引人深思,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这点,插队几年形成的价值观念真是“一生挥之不去”,因为自己来自草根阶层。

[em05]

据说西方很早就有穷人经济学说,现在我国有人提倡了,近又有人提倡穷人教育学。这两个“有人”地位之显赫不必明说了,但应者寥寥。价值观绝不是空洞的,落在问题上,就泾渭分明,近朱还是近墨一眼洞穿。

发表于 2007-9-17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17 12:53:43的发言:

老猪将插队十年的人生瞬间比喻成琥珀,让我想起过去学过一篇关于琥珀的课文,一滴松脂毫不起眼,经过大自然的运动、磨炼,却能在几万年后大放异彩。人生到了现在的年纪,往往要回顾过去,过去的人生瞬间不会一事无成,总是会有闪光之处,如何看过去的40年,悲悲戚戚是一种人生态度,豁达、大度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正如老猪所讲:“对于十年生涯教给我的一切,我一直引以为荣。”

里面的捕获物依然栩栩如生,虽然不幸,但永恒。

发表于 2007-9-17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9-16 20:39:48的发言:判断之二,一提知青话题就是悲壮二字当头,悲剧人生又伴随返城、就业、婚姻,直至步入晚年,既悲且壮,有诉不完的忍辱负重,似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大义,又平平和和度过,这里有人性初炼成时的冲动、早熟成分,以及轮番遭遇下的持续效应。这在大多数知青身上应看得到。

悲壮,悲壮,悲壮。

猪老兄之判断有三,我很赞同,尤其认同之二。我们义无返顾、心甘情愿地把青春献给北大荒,很多知青战友把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我们知青与黑土地、黄土地和红土地连在了一起再也不可分割,我们有了黑土地、黄土地和红土地性格,烙上深深的印记。

发表于 2007-9-17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8点,看了凤凰卫视的《走过黄土地》,讲的是延安知青的故事,这几天每天一集。今天讲了邓拓的儿子女儿到延安的经历,还讲了留守知青的现状(还有300人),当年他们是弱势群体,如今仍然是,虽然后来有一些政策,如安排工作,解决子女问题。文革十年,1700万知青下乡,延安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em05]
发表于 2007-9-18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17 22:20:11的发言:
今晚8点,看了凤凰卫视的《走过黄土地》,讲的是延安知青的故事,这几天每天一集。今天讲了邓拓的儿子女儿到延安的经历,还讲了留守知青的现状(还有300人),当年他们是弱势群体,如今仍然是,虽然后来有一些政策,如安排工作,解决子女问题。文革十年,1700万知青下乡,延安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em05]

我们小区看不到凤凰台,是刘晓楠采编吗?曾读过她一篇感受,一次接受盛情款待回途中,记者临时动议追访西安街头深夜扛活民工,对他们等活、抢活、蜷缩车顶和如何养家糊口,做全景式跟踪采访,还是雨中情节,一气呵成。职业使然,若无此境,喟然长叹。

8 a6 U, y7 e7 C* c Y5 |0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8 20:25:3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18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片的名字是《大风从坡上飞过》,陈晓楠主持,今天讲周秉和向他的伯伯周恩来讲述延安贫困的状况,引发了周的深思,周质问,延安的真实情况是孩子讲的,大人都干什么去了?后来北京派了1200干部到延安,管理知青。片中还有周陪同范文同到延安的镜头。片中讲了分灶,说知青由此分散,各自为战。我由此也想起我们的分灶,当时20多人在一起吃饭,生产队安排了一个老乡做饭,很快矛盾就产生了,自然而然就分了。一些男生不会安排,第一年还好,第二年就惨了,没有多久就断粮了,延安出现知青要饭的情况,我们那里似乎还好,但是也很狼狈。村里的单身汉日子不好过,知青如同单身汉,相反,孩子多的家庭日子反而好过一些,这也是农村计划生育不好落实的原因。[em05] 0 `3 ]( m4 y" \* }& S6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2 9:56: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18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台毕竟是在香港注册,与内地台相比,尺度相对有一些宽松,节目质量也不错,还是很吸引人。如果看不到,可以上凤凰网。
发表于 2007-9-19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9-16 18:59:25的发言:

习凝:当地流传几句话,“前堡的嘴说不得,后堡的架打不得,烟墩(官名马圈庠)的水喝不得,袁才庄的路走不得。”你只说了前堡、后堡,我给你讲另两个“不得”。马圈庠地下水富含矿物质,但不适合饮用,最近,那里大量开采地下水,办起许多温泉山庄;袁才庄是后堡东面的,接近洋河(过河就是李家庄),河边都是泥路,一旦下雨,泥泞难行。

当时后堡知青有个当地的农民死党,叫“丁旺”,记得不?

丁旺的故事

进村那会 # }% p2 t3 K0 O# O 丁旺不大 2 h; C# u) ]* v- S2 t 十七八九 2 s0 X* U% H' Y4 V9 }6 o, B 无爹无娘/ H2 s9 J: c# E' z; H) ~- R 自立门户 0 p8 Y! a# M! Q4 U% K 没个家样 # |1 m T/ ^4 N3 M/ ^5 M 家徒四壁) I O$ y; M7 }3 y 灶空炕凉

单间土坯 v) r# V3 s m 最破属它 . E/ Y1 ^, C# k1 T 吃了这顿 0 Y; p# q' x" K! ~, j) k 粮缸已光 : S: u+ y4 P4 s: V) _ 老少爷们 ) i9 t0 t6 I5 Z- E1 g 施舍相帮 1 y* N$ Z1 z" H9 ] 上门牙祭 : u) F5 B2 b y; c: I 暂饱饥肠  

             

吃了百家 $ z% f9 {. X" A+ U 百家嫌叨 * B5 r: v8 _ n; g! { 来了知青8 Z. H$ l+ \2 `% L4 h2 _ 知青接纳 % u, S6 b: H! z. u1 U# i+ O 丁旺进屋 9 K+ d* S+ a4 S: ` 摆活滔滔: J; I% [* o/ D 乡间俚事 $ D' H- |" Y6 v 兜个底掉

不像村干 ! H! R: B; f" h* M: K6 }3 m 先打预防 0 G7 M. w/ c6 L% a 谁谁地富1 [, V+ @8 b1 [ 谁又反坏* c& B2 ^8 g( ~ 贫下中农8 q. w# L O$ e D8 |5 B9 a 也有灰毬 7 M+ Y7 ]2 e. U2 } r$ A B7 |1 O" g 丁旺在列 ) @: I9 z- x1 a- O! }4 U 不许来往

 

开春三反 1 C- M! }3 Y4 m3 i$ R0 `& _ 继而翻盘, {+ i* r5 D) p- Y4 p/ l 支书落马 + w( ^2 g: K u$ ?/ H5 w 新官登场 Z1 ]7 Z- g9 p' A0 v, {% N 丁旺族亲* \. E9 Y8 a' m7 s/ ^ 握掌大印2 b0 f6 a/ D( w7 V5 A0 A 从此丁旺 ! r) d, I) F6 P8 r- {- M( c% q" _ 神采飞扬

斗争会上* b ` n: S$ w- B3 }) t) X 喊声最响 ) \9 ~1 N; b5 }+ A- X6 p 追逃捉脏 + c1 e. \1 S; X6 k+ F 玩命奔荡1 J3 x. A5 n3 }7 B" X J( Z I 大队眼里 6 q& ^' H5 n3 f3 g7 F 不过小跑6 q$ x/ T( {! Q8 u 众乡讥笑4 I/ p/ \( T2 o( [1 y' f0 n 割蛋没他

 

宗族有争3 |" P" g5 R" h; s6 K$ s5 I 种姓有隙3 I: L! o1 v( w6 H 知青群中. R" H6 }: l! O 也分亲疏 2 l9 g. I- q8 B! e$ H 好在丁旺 8 a# i p- @( H 有头无脑 ; S+ A C& [7 t$ [( _ 不搬是非) L) l4 h) x+ O* f! \" R/ L9 g 不绕弯肠

疏理家事% K5 y4 b# [. [2 e; Q! e) K+ ] 倒帮知青* S4 u* f: H: `$ t; F 越混越熟3 L, b7 `& }/ O( T) y6 z9 P) q 俨然知青7 m; J2 M; o& S) f, N5 h" f( h. _6 K8 G# y 知青来客) z- q7 d7 O# w& R 俨然东道, s! S2 q% K! {# g" \# m 朋友一场 7 b- o8 d& w& N) ^) }" y) x 俨然贫道

 

三十年后4 l) i# R1 r$ \2 G 回村看看) C: l8 H3 Q/ I 乡朋满座 ) K% J7 o+ q$ h6 O- R4 D9 H1 p 频频四望 " \8 r! P; e( \: t% G/ T: U4 G4 e 念之不忘3 |. ~" l P, v1 ]1 p' }% S, F8 A 就是丁旺 5 ]) s& _% E+ @ 问众何故: m4 B. s9 p2 {' X. h$ g 愧于人前

何以愧见" h6 C9 D. D: g E. @ 犯科坐监 5 a. X# c$ [& X) q0 U1 k& U 犯了何罪4 n0 \ B1 v4 c! F; Y! d6 D 盗卖缆线 " T& m& M6 p& e( u; z1 v7 H 欷歔不已 1 C$ Q% S0 R. L/ p) [0 M; I( d% I! V 追至地头7 I% m7 k2 _, z0 ~* W. }/ \( O6 c 再见丁旺( a9 X9 l8 X$ g- c( M: W 佝偻鬓霜

8 f, f4 Y. N; S+ |8 { _: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0 12:08: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19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凝在2007-9-19 12:01:13的发言:

丁旺的故事

             

三十年后   回村看看   乡朋满座   频频四望   念之不忘   就是丁旺
   
问以何故   愧于人前  何以愧见   犯科坐监  犯了何罪   盗卖缆线
   
欷歔不已   追至地头 再见丁旺   佝偻鬓霜

  
 


【吃了百家   百家嫌叨   来了知青   知青接纳

丁枉进屋  摆活滔滔   乡间俚事   兜个底掉 

不像村干   先打预防   谁谁地富   谁又反坏  

 贫下中农   也有灰毬   丁旺在列  不许来往】

好一个丁旺,好一个“灰毬”,当年的很多事和人跃然网上。农村的一些年轻人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毫无人情事故,在一起玩也会很开心,比如摔跤,地头休息的时候,你把他们全摔倒了,尤其是有“灰毬”之称的,其他人就会很服气,虽然干农活差得很远,要差一个档次。

[em07][em07]3 s& r- f' s: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9 12:58: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19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凝在2007-9-19 12:01:13的发言:

丁旺的故事

进村那会
    
丁旺不大
    
十七八九
    
无爹无娘
    
自立门户
    
没个家样
    
家徒四壁
    
灶空炕凉

单间土坯
    
最破属它
    
吃了这顿
    
粮缸已光
    
老少爷们
    
施舍相帮
    
上门牙祭
    
暂饱饥肠  

             

吃了百家
    
百家嫌叨
    
来了知青
    
知青接纳
    
丁旺进屋
    
摆活滔滔
    
乡间俚事
    
兜个底掉

不像村干
    
先打预防
    
谁谁地富
    
谁又反坏
    
贫下中农
    
也有灰毬
    
丁旺在列
    
不许来往

 

 

开春三反
    
继而翻盘
    
支书落马
    
新官登场
    
丁旺族亲
    
握掌大印
    
从此丁旺
    
神采飞扬

斗争会上
    
喊声最响
    
追逃捉脏
    
玩命奔荡
    
大队眼里
    
不过小跑
    
众乡讥笑
    
割蛋没他

 

 

宗族有争
    
种姓有隙
    
知青群中
    
也分亲疏
    
好在丁旺
    
有头无脑
    
不搬是非
    
不绕弯肠

疏理家事
    
倒帮知青
    
越混越熟
    
俨然知青
    
知青来客
    
俨然东道
    
朋友一场
    
俨然贫道

 

 

三十年后
    
回村看看
    
乡朋满座
    
频频四望
    
念之不忘
    
就是丁旺
    
问以何故
    
愧于人前

何以愧见
    
犯科坐监
    
犯了何罪
    
盗卖缆线
    
欷歔不已
    
追至地头
    
再见丁旺
    
佝偻鬓霜

QUOTE:
啥时编出来的?“灶空炕凉”,活灵活现!
QUOTE:
还有一个“二朝天 ”呢,再来一段。

发表于 2007-9-19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记得孙立哲吗?陕北延川关家庄知青,今天的电视片是他的专集,他从美国回到村里,回顾了他在文革中的插队当赤脚医生,后来到地区卫生局,后来又到卫生部领导小组,粉碎四人帮掉到谷底的经历。我认识他是文革中,他下围棋,到我们的院子找“高手”,我们院子杨家兄弟在体校学过,孙开始输的较多,过了几个月再来就扭转了胜负局面,半年后已经可以横扫,于是就不再来了,那个时候浓浓的眉毛很突出,其聪明可见一斑。再后来听说他是在报纸上,他在陕北窑洞里给老乡开刀,开创了先例,成为知青的典型。这次他回村,老乡举着伞迎接,场面很感人。陕北老乡很淳朴,当年的一点善事,牢牢记了几十年。咱们坛子上有不少陕北知青,大家还记得这些往事吗?[em05]
发表于 2007-9-19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在2001年前后,到图书大厦去过,要做什么项目,心还是很大的。一起聊过几回。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凝:您的文笔真是带有知青特色,朗朗上口,让人读来联想翩翩,回味无穷,写的真实,感人。俺虽然没有插过队,但在北大荒农场周边也能看到在农村插队的知青生活,同在一块黑土地上,生活条件真是不一样,在农村插队的知青非常仰慕在兵团生活的知青,俺们当时曾经多次接济过许多同龄人,他们的境遇非常怀,似乎没有人在关心他们,有一种被人冷落、抛弃的感觉。俺们当时到兵团时,对新生活充满了热情、理想,对什么事物都感到新奇、乐观,虽然那时过的是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但人们普遍是单纯、幼稚,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傻乎乎”,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见到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尝到真正的被人遗忘的时候,才感到世态炎凉,才做出人生的最后选择。大家分道扬镳,各奔了东西,留下的只有心里那点念想。
发表于 2007-9-20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9-19 23:17:00的发言:

这个人在2001年前后,到图书大厦去过,要做什么项目,心还是很大的。一起聊过几回。

电视中讲,孙经澳大利亚到美国留学,“洋插队”,前后拿了两个博士,后来在美国开了两家图书公司,显然和图书大厦有联系。

发表于 2007-9-20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天,我在这里帮着金苹果找过一个叫硬件杀手的老知青,现在他们团聚了。也谢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朋友们!

 


% a# M2 S0 E% m*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9:53:4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0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硬件杀手的帖子

QUOTE:
以下是引用宝石花在2007-7-28 18:02:26的发言:
俺也来凑个热闹:俺也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的,俺先去的是工业五连,就是完达山里那个煤矿,后来组建值班营,在步兵三连任职,驻地在兴凯镇团部东北角,平时以生产红砖瓦为主,战时守备各类仓库和东牡铁路。楼主可知否?

偶刚去的时候19连的前身叫“工程二连”,后来和别的连队合并了。就是在兴凯至农五连的路上造了一个“雄伟”的“赵州桥”的工程二连,那时我刚16岁,叫我扛他奶奶的100多斤的水泥,估计我当时还没100斤!说起那座桥我都他 妈的面红耳赤!钢筋水泥倒是用了不少,现在想起来纯属劳民伤财,丢人现眼的一个摆设!

, Q0 z* I1 p. K'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9:56: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0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i- J2 h Q( E# U+ f4 u4 c8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10:02: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1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插队的知青,一下就接触了社会的实际层面.而兵团的我们,由于历史农场的建制,和大批知青的集体生活环境,再加上团一级的领导几乎都是现役,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再教育,是在这种乌托邦似的环境之中,是没有插队知青那种真实感.这种阴差阳错,使得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温饱没有问题,而且还有19,8元的工资,想起来,这也是大劫中的大兴吧.
发表于 2007-9-21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晚上看了凤凰台播的关于陕北知青的节目的一个尾巴。那位王克明着实不简单,在那个年代就能想到请水利部门规划设计,领着知青和老乡打淤地坝。在那地方,建一个淤地坝一般要等七八年才能淤出一块好耕地,谋短期效应者不会屑于干的,大约他真的曾打算扎根农村啦。挺令人钦佩的一批人。
发表于 2007-9-21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9-21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889楼的几张图片挺好,显出人的精神面貌是向上的,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中,这点儿精神都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但,好像都只有半边天呀。

发表于 2007-9-21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半边天贴的,另外也没找到那半边的图。

[em04][em01]
发表于 2007-9-21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hzq.net/au-chinazq/sfthjxnzq.htm

上面是悉尼知青网站,内有知青接见省委书记的照片。

[em01][em01]
发表于 2007-9-21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t" m6 ?( ~3 F5 _: J) P0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17:14: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21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9-21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9-21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21:03 , Processed in 1.218604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